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008|回复: 3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对于质疑教材的一点看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6-23 09: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草舍煮字 于 2019-6-28 09:34 编辑

对于质疑教材的一点看法
文/草舍煮字

  
  前不久,江天版文对于课文《小马过河》是否应该从教材中删除,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实际上,近年对于教材选题的质疑或调侃,这些年并不少。提出疑问的人各界都有,看问题的角度也各不相同,但看问题不够全面的也不少。试举几例。
  
  关于“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一个来日无多的老婆婆,拿着铁杵(短棒)要在石头上磨成一根小小的缝衣针。为什么要用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来励志?用铁钉来磨会不会聪明一点?
  
  这个故事里虽然有李白的真实姓名,其实和愚公移山一样都是一种寓言,何必较真。真要这样计较,《劝学》,乃至整个国学都岌岌可危了。因为古人说理喜欢夸张,夸张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效果,使受众印象深刻。虽然有时难免用力过猛,但那道理还是对的。因此我们在给学生讲解时,要适当解释。
  
  还有“鸡兔同笼”的数学题,是我国古算书《孙子算经》中著名的数学问题,其内容是:“今有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和兔在同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三十五个头;从下面数,有九十四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这样问题就来了,难道谁连鸡和兔的相貌都分不清吗?数一数兔子脑袋的个数,拿总数一减不就行了吗?
  
  实际上,数学是建立一种抽象概念,即把数字从具体的物象中抽取出来。诸如从“一个苹果加另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当中,抽取出1+1=2,然后就可以用来计算“一个梨加另一个梨等于几个梨”了,或者计算“一个苹果加一个梨等于几个水果”。
  
  或许有人会说,为什么要用苹果和梨,也可以用榴莲嘛,这才公平。
  
  用榴莲的话,你还要给学生们解释一下……
  
  那就用苍蝇好了,苍蝇常见,不用解释。
  
  呃……我救不了你了,我尽力了。你说的都和数学没关系。
  
  也就是说,“鸡兔同笼”属于数学圈里的问题。出了圈,就相当于真理向前一步是谬误,因为真理成立的条件变化了。我们从“鸡兔同笼”中抽取出数学公式后,就可以计算同类但更加复杂的问题了。就像“韩信点兵”,十几个士兵你可以亲自去点,或者让他们报数,上万个士兵就不能用这个方法了。韩信让他们排成特定队列,然后稍作心算就有结果了。有两个成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抽象化,就是要先抽出现实问题当中的“一”,和归纳出其中的“类”,术语叫做“建立数学模型”。这是把复杂问题简化处理的一种科学方法。我们知道,计算机能够处理很多看起来不是计算的问题,实际上它是把那些问题利用数学模型转换成计算问题了。
  
  是不是很枯燥?轻松一下,想起一个笑话。有一道生物学考试题,根据爪子来判断是什么鸟。有个考生被监考老师问到姓名,考生伸出脚说,“你来判断一下我的名字。”哈哈。各位看官能说得清这个考生错在哪里吗?还有,医科考试中,有个考生数自己的肋骨,算不算作弊?
  
  再看看关于“水池注水”的问题,计算一个一边注水一边放水的水池,什么时候注满?它依然是个数学圈里的题目。出题人的关注点只在数学本身,而忽略了社会影响,比如浪费水资源。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一般不会提出疑问,但这个问题也并非不合理,比如自来水厂,一边注入河水,一边产出自来水,排出废水。再如生产厂的机器,一边注入原料,一边输出成品。如果注入比输出的速度快,当然会有什么时候会溢出的计算,得到合适的注入速度。不懂的人把相声段子里的玩笑当真了。人们没有注意,姜昆在相声里是扮演无知的家长,来提出这个问题的。那么多人对这个问题有同感,引以为荣,这种现象太令人沮丧。说严重点,这是拿无知来反对知识。
  
  说到这里,各位看官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两列火车面对面相向而行,在一定速度和路程条件下,计算它们相遇的时间。问题是,它们会不会发生撞车事故啊?
  
  现在的学生质疑越来越多了,不全是坏事。一方面说明现在的孩子发散思维增强了,能够独立思考和敢于质疑了。另一方面,也有因为厌学而迁怒于课本知识,难为老师的。当然,很多这类问题是校外人士提出的。从根本上来说,这些问题还是出在教育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缺乏基本知识?应对这些问题,首先老师们要扩大知识面,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给予合理恰当的解释。比如对于寓言,既要讲授其积极意义,也要指出其产生的背景和教育的局限。如果老师只关注自己这一门学科,不了解历史、社会、人性,那就像每个老师每天只留一个小时的家庭作业,然后还说作业不多一样可笑。如果老师也跟着那些知识面窄的人后面,不假思考地质疑教材(因为老师对教育也有怨言),那就更贻笑大方了。


      最后声明一点,对于教材不是不能质疑,尽信书不如无书。但是,质疑要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尽量避免抓住一点不计其余。然后,还要寻求答案,这是一种“求疑”精神。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9-6-23 10:17 | 只看该作者
是的,盲目较真,我们学到的知识很多都是经不起推敲的。
3#
发表于 2019-6-23 10:18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古代没有真正的教育体系,现在的却是全套学习西方的。
中国人有智慧,但并没有深挖智慧的勇气和决心。
有的,也被早早干掉
所以中国人面对问题,总是想大而化之。。。最后不得不依靠云山雾罩。。。
讲者头头是道,听者云里雾里。。。
所以。论起教育,我们现在仍然是非常典型的职业化教育,没有人文教育。
而我们学习西方教育并实施的历史也不过一百年,差得太远,太远。
所以有些教材经不起推敲也在情理之中了。不然人家几百年发展岂不是白玩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19-6-23 10:22 | 只看该作者
fonyuan 发表于 2019-6-23 10:18
中国古代没有真正的教育体系,现在的却是全套学习西方的。
中国人有智慧,但并没有深挖智慧的勇气和决心。 ...

的确是,人家几百年发展的很快,中国由于种种原因曾经失去了机会。会不会这样下去?过几百年再看。
5#
 楼主| 发表于 2019-6-23 10: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草舍煮字 于 2019-6-23 20:14 编辑
李灿 发表于 2019-6-23 10:17
是的,盲目较真,我们学到的知识很多都是经不起推敲的。

李灿老师言简意赅不是经不起推敲,而是拿不适用的标准来推敲。
6#
发表于 2019-6-23 10:28 | 只看该作者
煮兄说是受我的启发,我先来坐沙发,关于教材夸张问题,虽说是为了强化孩子们认同,然而对于一些爱钻牛角尖,或者我这类不爱学习的孩子那就是就排斥。教材要因人施教,所以不只是教材的问题,还要老师和学生的配合。
7#
 楼主| 发表于 2019-6-23 10: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草舍煮字 于 2019-6-23 15:34 编辑
莹莹子期 发表于 2019-6-23 10:28
煮兄说是受我的启发,我先来坐沙发,关于教材夸张问题,虽说是为了强化孩子们认同,然而对于一些爱钻牛角 ...

呵呵,有的爱钻牛角尖,有的就是不爱学习,还有的……
老师就是想对四十多个孩子,每个都因材施教,他顾得过来吗?最后没有学到知识,最倒霉的一定不是老师。
8#
发表于 2019-6-23 12:36 | 只看该作者
看主贴看回帖,就是一种学习。
9#
 楼主| 发表于 2019-6-23 13:19 | 只看该作者
千幻烟 发表于 2019-6-23 12:36
看主贴看回帖,就是一种学习。

彼此启发,相互学习。
10#
发表于 2019-6-23 16:17 | 只看该作者
教材,就是个道具。你这样的列举,一定有很多钻牛角尖的同志认可。
其实要是认真起来,数学课本从一年级推翻,生活的推理去研究教材,有时候也很令人理屈词穷的。
问好豪哥!
11#
发表于 2019-6-23 17:20 | 只看该作者
我说呢,你说子期给了你灵感,原来指的这篇。
你这思维太快了,下蛋麻溜的很。啪,一篇,啪,一篇,啪啪,两篇……
全碎了才好,哈哈

点评

煮兄的脸已经成酱紫色(偷乐)  发表于 2019-6-23 17:24
12#
 楼主| 发表于 2019-6-23 18: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草舍煮字 于 2019-6-23 21:40 编辑
香薰古琴 发表于 2019-6-23 16:17
教材,就是个道具。你这样的列举,一定有很多钻牛角尖的同志认可。
其实要是认真起来,数学课本从一年级推 ...

这么说吧,理科是一种严谨的科学。一汽大众的口号是“严谨就是关爱”,你去修车时,是希望他们严谨呢,还是让他们别钻牛角尖,差不多就得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9-6-23 18:29 | 只看该作者
香薰古琴 发表于 2019-6-23 17:20
我说呢,你说子期给了你灵感,原来指的这篇。
你这思维太快了,下蛋麻溜的很。啪,一篇,啪,一篇,啪啪, ...

良好的祝福!
子期高兴就好。
14#
发表于 2019-6-23 20:33 | 只看该作者
应试教育无数诟病,逻辑学是个缺口,艺术就更不提了。如果单以考试成绩为目标,那么很多事儿都讲不通道理,甚至有些简直在灭杀学生的天性。
15#
发表于 2019-6-23 20:45 | 只看该作者
那些数学题,我全懵,一个都不会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8 12:17 , Processed in 0.105394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