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1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辨微四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6-27 20: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凌啸远 于 2019-6-27 20:30 编辑

辩微四书

                             ——家中若悟道,世变尽千年


1

文璘兄辨微;乃辨词、辨句、辨字、辨法、辨技、辨巧,辨句中文理,交织脉络,成考据之功夫晰理之由来。所谓曲径通幽,亦不乏道路。近人作诗,因句不成诗,实无诗法可成,规矩可言。意思是现代诗歌,意思、想法、意象、感觉、才情等等,其实皆可以到,都可以由一首诗表达出来。关键是那个“句子”不是诗的句子,是语言想法始终突不破,生不成诗。我看不少写现代诗歌的人,意思皆能到,诗意隐约也能浮现,就是句子不成,不是诗的句子,此是高墙藩篱水中花影,周遭笼锁的事,陷没多少人才,浪费多少心机。民国废名在《新诗讲稿》中晰了此理,可谓玲珑双眼,心机独透。另外文璘兄在文中所举几首诗的例子,大约只有洛夫那首诗,新鲜独到,可谓出新了,也通通形成了诗的句子,衔接也自然,此是巧合。至于吴的诗,也还是古典拆解的范围,打断合拢的手法,不论是字句用词,还是审美感觉,都谈上真正的新意。是技法上偶尔新了一回,诗的生命的体验感觉,还是没有出新,还是古典笼罩虚拟的氛围。何况字句技法略有新意,又来挺绝句的板式,未免太泥巴前人太据古了。至于说到徐的诗,句子都是诗的句子,而且句句都是诗的句子,问题是硬啊,脱离不了矫揉造作之嫌,是挺成绝句的板式感,有单纯造诗句的嫌疑,个中的文理感觉不自然,气息不幽流贯不通啊。文璘兄读得懂,不是一般作诗之徒,东跳西跳拉横条可能就会费解。文谈阔识,半山腰上行路,不是斩径斫石,行路找路,就是心气眼光乃半,下手处费力得很。何况微处发微,不是烛微挪微,要么曲径通幽处乃自然发微,此是声息低微却能幽远,要么高山绝顶处以为妙,心眼通天,一眼万里,自有发微之象,冥心之辨,浩浩茫茫不拘由来。何必单由字词句处微辨,思心用气费力雕撰,蜘网密罗时潭心亦沉沦。好比兔儿角抱萝卜,啃出来都是嘴前两颗大门牙的齿印。最后送文璘兄两句话:文谈阔识,以八百里洞庭湖外无此岳阳楼登高以为高,高高在上;人学风流,因三十丈秦淮河上有时媚香阁酣睡因成睡,睡睡何妨。横盖一顶:自我成性吧。

2

近人好谈道器,以道与器相辨相分;然后曰道可道,器乃器。试想道中没有器吗?道中若无器,道岂可为道。又试问器中难道没有道吗?器中若无道,器何以为器。道器本不相离,是同心一体,也是甄卷时分有所显象差别;有时器长乃道隐,实质凝重,有时道广乃器轻,幽邃渺远。又比如文璘兄谈到凌某弃艺与器,去直寻道,岂有此理?依我看全无此理;若有此理,则凌某道心乃虚悬不假,艺器真荒废不提。凌某不轻谈艺器,乃艺器真是枝节末流,不洞人心气,不开人心智。又如一首诗一段文,哪里好哪里妙,哪里字词妥帖,意味精邃;哪里句读有时,顺势分流,我未必不知!我若不知,则何以知文之味道辨别声色,晓其深广,通气息论高下。我若不知,又何以见文之大局,章节理法心地才气。我不轻论,乃不愿费力雕琢,匠心严筌不通悟感,蜗头寻角以器为道!道!道!道!如此器是器,道无道;器乃器力,道无道心,荒废半时才算真。

3

佛有三昧;一昧禅,二昧习,三昧律。昔日凌某游转南北,于南京玄武湖畔遇一法师。此法师专一习佛,学净土阿弥陀佛。见其坐于湖水乱石上读《无量寿经》后,闭目养神,心有戚戚与之交谈。我问法师,佛有八宗;当今天下寺庙以哪一宗传播最广,研习最多。法师回答说,原是禅宗,现应是净土宗。我又问法师,为何原是禅宗,现是净土宗?法师说,佛法衰微,禅宗消退,净土宗口念阿弥陀佛,和尚撞钟就想超生,极其快捷方便,所以修习的人最多。我又问法师,何以佛法会衰微?法师说,唐宋之际禅宗最盛,然禅宗只讲顿悟,体会心法,于功夫戒律以及器术上松弛;结果法会凌乱,造成整体佛法没落倾颓。我听后摇头,并不同意!法师问我有何见解,我说天下人实不知禅不懂法,又好论法之优劣器之长短。法师正色问我到底有何见解?我说佛法衰微是因禅,却罪不在禅;禅是上根利器修习之所,上上人可修禅,中下之人或下下人不可修禅,应转其它性宗。然世上人皆自以为上上人,禅宗一出,皆来修习;禅门如大路卖狗肉,人人皆能吃皆能卖,岂有不败不坏之理!然禅宗衰微,何以佛法也衰微?我问法师,佛有八宗,禅衰微只其一,为何整体衰微?法师摇头不解。我说禅衰微,佛法必然衰微。法师更加不解,要问其详。我说禅宗是精粹,是利器,是道心,是明心见性之根本,是佛之命脉,法之由来。禅宗衰微,是心体机要处衰微;如此一衰,血脉心体一断,佛法岂有不衰之理。

佛法衰微之象,同是整个民族文化、学术、思想衰微之象,是表里同一的。犹如明清几代学术,道心无法体悟支撑,精粹识辨;接下来就谈器,谈用力功夫,行考据之陋僻以成斋,又于碎章末节处费力雕琢,撰书无数,废篓无限。本朝本代的时风世风,与明清两代同一脉络,一丘之貉是一贯的,并无多大差别。这又谈到文璘兄捉文断字之处,到底在哪里?器!器!器!又谈器的功夫上升至道。殊不知胸气先未开,胆气未先壮,道心未先明,性气未先尽,上形不能下灌,又于下处抵足脚根费力;于文章字句处苦下功夫,墙角不搬梯子,光垫砖瓦一时半会岂上得来。

4

最后论辨一下文璘兄提到的直觉、科学以及逻辑的辨识。科学此词由西方舶来,深沉地看,是理性逻辑的一种规范。一是理性逻辑,二是规范,缺一不可,才成其为科学的方法与观念。此处不再多赘。主要谈一下直觉与逻辑的辩证关系。首先直觉先于逻辑,直觉是性,逻辑是辨;性在前,是人之血肉身躯在前,根本在前,逻辑在后,是人之思绪想法在后,整理规范在后。文璘兄谈到直觉,似乎认为不够逻辑;或者认为直觉缺少逻辑,此是谬论误解。直觉本身先于逻辑,也高于逻辑,或者说直觉本身暗含更大的逻辑性。打个比方我们读一首古诗,句与句之间靠的是直觉感应相连贯,通俗的话叫文感或者呼应。问题是诗的句与句之间难道缺乏逻辑吗?如果将诗的内容解读出来,或者将古诗句子翻译成白话文,大家会发现,整个诗的内容会非常充实自足,逻辑上会非常严丝合缝,甚至滴水不漏。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诗的句子的表现以及想法,最靠直觉。同时直觉的本身也暗含非常严密的逻辑。或许可以说,直觉本身暗含一种深远的逻辑,是一种远逻辑。譬如文璘兄这样撰学术性文章,通体显得连贯、合缝、有逻辑;这种逻辑其实是一种学术性的,思辨性的,狭隘性的短逻辑,也是一种近逻辑,能够立马兑现的逻辑,不像诗那样暗含一种远逻辑。近逻辑靠的是理性与才智,靠的是思与辨;远逻辑靠的是血肉的张扬,性的发挥,意识的深远。直觉体现在理性形式上,就是逻辑,体现在感性上就是灵敏。从真正的文化艺术角度来看,是远逻辑高于近逻辑,直觉高于理性。人不尽性,岂谈发挥岂谈天才!

六月酷暑,今日窗外偏有一股凉风,又有一场细雨沿墙而下,顿感清凉;一时有此聊赘辨微。近代思想学术,专于雕章断字,又于知识分辨上左织右繁,套成枷板牢笼。即便有些参差的识见,但是不悟血肉根本,不通心气,没有生机源泉,大都沦为书斋石篱头。文道乃象;乃山川、河流、水中鱼、草间花、桌上琥珀,心中珠玉脚底性情的意思。我看没读书之人,倒有血肉;读书之人无情无性,无筋骨之力,血肉之躯。是以焕然一叹:读天几本书,成我一篇文。因我沧海来,终随大化去。

                                                                             2019年 六月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9-6-28 10:12 | 只看该作者
凌老师行文果然有啸音。学习了。
兽亦不读书,有血肉,有筋骨,有性情否?
3#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12:35 | 只看该作者
柳藏 发表于 2019-6-28 10:12
凌老师行文果然有啸音。学习了。
兽亦不读书,有血肉,有筋骨,有性情否?

应该是有的。西方叔本华讲意志时,谈意欲。意欲不独人类占有,是万物的本源。既有意欲,必有发挥。另外中国《易经》中有“大人虎变,君子豹变,小人革面”的说法。以虎豹之机喻人之美,可见虎豹有灵有性。
4#
发表于 2019-6-28 14:01 | 只看该作者
我估计我再学习上三千年,也跟不上这文章的节奏,反正我也 活不到三千年,那就索性不跟了。
问候凌老师。
5#
发表于 2019-6-28 17:21 | 只看该作者
凌公子来玩,有戏也
6#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19:24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9-6-28 14:01
我估计我再学习上三千年,也跟不上这文章的节奏,反正我也 活不到三千年,那就索性不跟了。
问候凌老师。

不过瞎写唬人的玩意儿。我是学了过去那种老儒生的一点笔法腔调,反讽性地来唬人。逗着大家好玩。
7#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19:26 | 只看该作者
fonyuan 发表于 2019-6-28 17:21
凌公子来玩,有戏也

有戏在桥头唱三天,白娘子嫁女儿,大家快来看。问好芳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7 04:11 , Processed in 0.38779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