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介草民 于 2019-7-25 14:46 编辑
以前,一直以为寺庙里的菩萨就是心中所想的佛。看到善男信女们有事无事常常相约着到庙里磕头烧香,恭恭敬敬地跪在菩萨前祈求保佑。看得多了,对佛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那时,只要来到寺庙门外,甚至看见寺庙厚重的朱漆大门,心里就开始不住地寻思,进了庄重的寺庙大门应该如何约束自己无形的思绪,面对佛不能萌生丝毫的不敬之心;站在佛附近,该如何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能对佛做出点滴越轨的举动。进庙门之际,小心翼翼地抬高腿脚,丝毫不敢在高高的门槛上留下足迹,以免刚进门就亵渎了神圣的佛。走进宁静神秘的庙里,轻手轻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行走时,尽量克制着不发出一点响声,绝对不能踩死脚下的任何一个微小的生物,绝对保持佛门的清净,绝对不能干扰了佛门的宁静,不能打扰了千百年来一直在站在神龛苦苦沉思的佛。
静静地伫立在神圣的寺庙的一角,用心聆听着僧人们诵经时一声声缓慢悠扬的钟声,感悟着僧人们诵经时发自心灵深处的虔诚,凝视着僧人们齐声诵经时庄严的神情,凝视着一缕缕袅袅的青烟在厚重的香炉里慢慢地升起,缓缓地在空旷肃穆的大殿里迷漫,或立或坐的一尊尊佛像脸上、身上好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愈发显得神秘庄重,恍恍惚惚间,似乎静静地置身于飘飘渺渺的西天大雷音寺神圣的殿堂里,满心都是虔诚的敬畏,唯恐心生丝毫的杂念,亵渎了神圣的菩萨,受到了惩罚。
看得多了,见得久了,也许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长期以来绷紧的神经渐渐开始松懈,内心的虔诚里慢慢地添了一些微微的疑惑,满眼的敬畏中蒙上了淡淡的不解。看上去神秘神圣的寺庙,似乎也不如长期以来想象中的美好。寺里的僧人同为佛门弟子,却分为三六九等。寺庙里除了主持作为众僧的管理人坐享其成外,其余的僧人们诵经之余做农活时,总是有人挥汗如雨,默不作声,忍声吞气;有人袖手旁观,指手画脚,评头论足。一日三餐虽然都是素食,质量数量差别明显,等级分明。用餐时,有的僧人有人伺候,有的僧人伺候人。
记忆里,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次和几位同伴一起到寺庙里游玩,有一位同伴不知是得意忘形,还是不小心把一尊刚刚塑好的佛像的肚子上捣了一个不小的孔洞。同伴惊慌失措,其余的人大惊失色,面面相觑。慌乱之下,只得装作没事人的样子,匆匆离开。此后,内心深处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安宁,生怕受到惩罚。可是,一直没听说惹祸的同伴受到惩罚。不知道是不是还没闪烁佛光的菩萨没有灵气,还是菩萨肚量大没有计较不小心的不敬之事。我深深地觉得,应该是菩萨的肚量大,因为菩萨就是保护世人的。若是斤斤计较,小肚鸡肠,睚眦必报,还是受人礼敬的菩萨吗?
可是,世事的变化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最近若干年来,曾经十分清净、比邻着滚滚红尘却不受世俗尘埃干扰的寺庙,发生了让世人越来越不解,甚至难以接受的变化。佛门以及佛门弟子事事向钱看,时时向钱看,一切向钱看。每个年节午夜第一炷香的价格一路飙升,多达数万元,甚至十几万元,令人乍舌。如此价格,除了富商巨贾,达官显贵,一般的平民百姓,甚至小康之家,估计谁也不敢问津。全国各地,特别是各地风景区的寺庙,绝大多数已经被一些精通时事、能耐突出的人,或者身份神秘的人承包借此敛财,甚至转包出去轻轻松松坐收提成。承包寺庙者则招聘一些闲杂人等,绞尽脑汁哄吓诈骗、诱骗游客烧香谋取高额利润。有位友人某次在一寺庙闲游,一位僧人满面堆笑劝其烧香,声言仅需五元。友人不堪耳边不止的聒噪,拈起一炷香点燃。僧人瞬间变脸索要一百元,友人刚想声辩,数位膀大腰圆的壮汉已经寺庙金刚似的围在周围。友人只得好汉不吃眼前亏,掏钱了事。寺庙之门成了一些人的敛财之门,寺庙里的菩萨成了一些人敛财的道具,甚至帮凶。敛取钱财的僧人们开豪车,泡美女,住宾馆。不知道到底是僧人,还是始终端坐不动的菩萨成了贪财之辈、贪得无厌之徒,或许僧人菩萨两者都是吧。如此情形,已经和佛祖当年“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的初衷南辕北辙。如此明目张胆的欺骗、抢劫行为以及贪得无厌的欲望实在让人叹息、愤恨、悲哀。
如此一来,不禁对佛生出许多厌烦憎恶之情。不过,任何事都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些问题根本不能混为一谈。据说,佛把世间万物分为十界:佛,菩萨,声闻,缘觉,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以此来看,佛在世间万物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境地,境界高于菩萨,佛和菩萨并不是一回事。既然如此,寺庙里一尊尊看起来无比威严威武的泥胎描金塑像只能算作是菩萨;它们的所作所为只能代表它们自己,并不代表佛的意愿,和至高无上的佛并没有关系。寺庙里的僧人也仅仅是僧人,并不能代表神圣的佛。
平日里在寺庙里遇到一些窝心的事,甚至龌龊的事,听到僧人们胡言乱语花言巧语,甚至信口雌黄威胁恐吓,听过了也就听过了,不必留在耳中,恼在心里。不要把这些扯到佛身上,更不要对佛生出不该有的不敬,不要把庙里的菩萨和佛混而为一。因为这些都和佛毫无关系。
古时得道高僧慧能曾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此超尘脱俗的境界,滚滚红尘中的每一介凡夫俗子自然望尘莫及;但在日常生活中,在喧嚣浮华的尘世,始终保持心灵的纯洁宁静,“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竭尽心力维护好心中的佛,还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益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