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槐下客 于 2019-9-6 17:21 编辑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说起苏轼,人们的第一感觉往往是他的才情,他的诗词书画,他的豪迈洒脱,他的无视一切的心胸和气度。毋庸置疑,这的确是苏轼给世人的最宝贵的遗产。 但是,苏轼是人,是一个比一般人更具有真实情感的人。他刚刚进入仕途,父亲就去世了,苏轼兄弟回到老家为父亲守孝,错过了三年的大好光阴;当他再入仕途之时,宋王朝进入了王安石变法的时期,苏轼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涯正式开始。如果说对父亲还有礼法的约束的话,那么,苏轼对妻子王弗,对妹妹苏小妹,对弟弟苏辙的夫妻、兄妹、兄弟之情,那也可以说是千古文人的典范了。王弗去世十年之久,苏轼还写下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成为千古绝调,可见其夫妻感情之真挚。苏轼与苏小妹之间的兄妹之情,更是被世人津津乐道,甚至还写成了传奇小说,进入了《三言》,其中所展示的兄妹情真,诙谐幽默,亲密无间,即使是当代之人,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当然,苏轼苏辙两兄弟之间的情感,就更是他人所难以比拟的了。 苏轼一生写与苏辙之间兄弟之情的诗文不下几百篇(首),很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作。下面选三首与大家共享苏轼的兄弟情怀。 公元1061年,苏轼三年京察期满,考绩“百年第一”,被授予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之职。苏轼要离京赴任,苏辙难舍兄弟之情,写下了《怀渑池寄子瞻兄》一首诗,诗里回忆了二人一起入京考试时旅途的艰辛,想象到兄弟歌分手后自己的孤独寂寞,从而感叹人生的无奈。苏轼读后,和诗一首,即大家熟知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诗歌从人生的短暂,世事的无常开始写起,说到昔日投宿的僧舍老僧已经圆寂,旧日写过的诗歌再也读不到了。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既然如此,那么过去的东西何必总让它压在心头成为自己的负担呢?在考试的时候自己起的骏马死在途中,自己靠着一头毛驴不是也到达了目的地了吗?很多人读此诗,往往偏重于读他的“鸿爪雪泥”的悲观,而忽视了苏轼悲观里的达观,忽视了苏轼在劝告弟弟放开心胸,看向未来的思想。我们不是常说吗?人生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不应该为打饭的牛奶哭泣,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一首书法兄弟之情的作品,却总结出了人生宇宙的规律,并且表达的如此委婉深沉而又豁达飘逸,难怪受到如此的追捧。 1078年,苏轼因为于心党政见不和,因此自己主动请求外调到地方上做官,并且要求到和弟弟距离较近的地方,朝廷照顾他的要求,把他外放到密州做官,这就是他写作《江城子·密州出猎》的那段时间。虽然兄弟二人相距不远,但是二人仍然难以经常相聚,因此,兄弟相思之情依旧浓烈。这年中秋之夜,苏轼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中秋》。此时苏轼“欢饮达旦,大醉”,因而“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诗可以说是苏轼最著名的作品了,甚至迷倒了皇帝。诗歌把作者欲出世而又矛盾的心情抒写的淋漓尽致,把自己孤独寂寞难以派遣的思绪表达到了极致,而明月千里寄相思的奇特的豪迈又带有着苏轼独特的风格,这可谓千古绝调,相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浓重而又豪迈飘逸的情感表达,就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绝唱了。 公元1089年,苏辙奉命出使契丹,堂堂大宋使者前去边荒小国,无疑是一种屈辱。但是,这也是当时无法更改的现实。此时,苏轼二任杭州,知道了弟弟要出使之事,辗转反侧,写下了《送子由使契丹》一首诗:“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诗歌表达了兄弟二人置身官场,聚少离多的无奈,表达了对弟弟远使异国的担忧;但是作为大宋朝的子民,一定要不辱使命,要让契丹知道大宋朝是有大量人才的,而这样的叮嘱,明显是把国家使命放在了个人安危之上,表达了很浓重的爱国情怀;他叮嘱弟弟,要想着自己的国家,要想着自己的哥哥,既要不辱使命,又要保证自己的安全,所有情感浓缩在短短五十六个字里,真可谓豪迈、婉转、担忧、骄傲、高兴、祈祷所有心情融入其中,真可以算是苏轼诗歌里情感最复杂、最矛盾的一首。 情之所至,其言必真,感人必深。苏轼之诗文,不只是豪放飘逸,不食人间烟火,不管世间荣辱,苏轼的真情,也有着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唯其情真,所以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