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977|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千古英雄同气概 一脉正气共凛然——《过零丁洋》《别云间》比照阅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9-16 2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放飞梦想 于 2019-9-16 21:27 编辑


千古英雄同气概    一脉正气共凛然
——《过零丁洋》《别云间》比照阅读

           热爱自己的民族,为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甘作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长河中那些为民族利益国家命运奔走呼告,舍生忘死的民族英雄值得人们崇敬;而他们身陷敌手、身赴国难之际的吟咏,大多慷慨激烈,充满正气,在历史的天空久久回荡。选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过零丁洋》和《别云间》,就是英雄赴难之际以死明志,抒发襟抱的好诗。

         《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南宋大臣,文学家,一生为抗元而奔走,被俘就义,留《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诗作彪炳史册。《别云间》作者夏完淳,一位颇有才华的少年诗人,南明抗清英雄,14岁随父起兵抗清,历经三载,舍生忘死,一往无前。17岁在家乡被捕,英勇就义,留《南冠草》《狱中草》等诗作辉耀千秋。

           两诗作者生活的历史环境不同,人生经历各异,但是透过历史缥缈的雨烟,不难看出两诗的作者都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当时的进步事业。元灭宋,清替明,都是历史上典型的外族文化入主中原。所以生活在宋末和明末的文天祥和夏完淳,思想上都打上传统的民族统一、中原一统的烙印,他们势必为自己那个时代衰危的国势而奔走。表现在诗中,便是相同的民族气节民族情感下的悲壮慷慨,刚劲有力,以死明志,大义凛然。两诗都是发自肺腑的咏志诗,也是血泪凝成的诀别诗。两诗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正气凛然的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爱国,爱自己民族的最高表现。具体地说来,两诗有以下共同点:

          其一,壮志未酬身赴国难的处境奠定两诗感情基调的沉雄悲愤。《过零丁洋》是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押经零丁洋时所作,全诗概括了文天祥一生的主要经历,体现出他为祖国为民族视死如归的大义大勇精神,沉雄而不痛楚。《别云间》是夏完淳被捕后押离故乡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故土对亲人的深深着恋,表明誓死不屈的决心,悲凉而不凄苦。可以说,两诗都是字字血泪的诀别诗,因境遇一致,其感情基调也跨越数百年时空而相似。

           其二,千古同源的民族气节铸就两诗爱国情感上的慷慨激昂。同样历经战斗的洗礼,同样面对死亡的威胁,文天祥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生死观;年轻的夏完淳着恋故土,于悲愤中忽见慷慨,心中有悲而不源于儿女私情,巨大悲痛来自报国无日的公心。两首诗都不愧为民族气节爱国情感的绝唱,也是诗人的人生绝唱,唱出了民族大义,民族气节,唱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魂。

          其三,对经历的回顾勾起诗人悲壮情感,对国势和个人命运的反思激励着诗人的殉国之志。《过零丁洋》用首联回顾的经历,“辛苦遭逢起一经”中融入了多少人生感叹,“干戈寥落四周星”中又饱含几多世事辛酸?而《别云间》的“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更是对个人身世对抗清历程的悲苦总结。回忆充满苦涩,而当回忆的尽头是衰微的国势是多难的民族命运,他们都自然地心系民族安危。身世与民族危机相浮沉,感情与国家命运共休戚。以死殉国,这是他们情感和意志的必然选择。

          当然,因阅历不同,气象便各有千秋;襟怀各异,内容深浅便各有不同;虽有相同的英雄气概和民族气节,但诗人情感的渲泄和表达又有悬殊。

          首先,慷慨有别,心境各异。文诗慷慨悲壮,正气凛然;夏诗沉郁悲凉,雄浑激越。虽都是人生绝唱,《过零丁洋》通篇洋溢着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感,连颈联里两个颇带感情色彩的地名“惶恐滩”“零丁洋”都只为表达为国奔走的生路之艰。全诗充溢着英雄气概,刚劲豪迈,毫无遗憾,大义赴死,以身殉国。而《别云间》出自17岁年轻诗人之手,其被押解离乡时父亡母单,妻有身孕,其万千思绪,怎一个“难”字能容?这“难”,包含了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包含了对怀有身孕的妻子的不舍,包含了对未来的儿子的期待,包含了对故乡山山水水的无限眷恋……正是这份“难”,让我们看到其内心的真实的悲愤、悲凉,这些对生活充满热爱的情感,正是诗人面对死亡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原因。

          其次,阅历不同,境界各异,胸襟悬殊,表达有异。文天祥是南宋名臣,大文学家,其诗含蓄隽永,气势充沛;夏诗思绪万千,自然流露,真挚直白。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是用尾联自然托举出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光耀千古的人生誓言,这是来自诗人内心的呐喊。明人称“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此诗的尾联,是全诗的精彩收场,也是作者情感的高度升华。夏完淳在诗里,毫不隐讳地展示自己内在情感的复杂,一个“难”字,包含了斗争之艰,思乡之苦,离亲之痛.…….思绪万千,满纸血泪。苏辙云:“文者,气之所形”,从人生阅历上不难看出两诗表达力度的差异。

           综上所述,两诗虽题材相类处境相近主题相似,但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表现等都有区别。正所谓:千古英雄同气概,一脉正气共凛然。同入誓死不归路,胸中丘壑自有殊。



          (原文作者:李  兴。原载《亚太教育》2016年18期,转载自网络。)

2#
 楼主| 发表于 2019-9-16 21:28 | 只看该作者
《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南宋大臣,文学家,一生为抗元而奔走,被俘就义,留《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诗作彪炳史册。
3#
 楼主| 发表于 2019-9-16 21:28 | 只看该作者
《别云间》作者夏完淳,一位颇有才华的少年诗人,南明抗清英雄,14岁随父起兵抗清,历经三载,舍生忘死,一往无前。17岁在家乡被捕,英勇就义,留《南冠草》《狱中草》等诗作辉耀千秋。
4#
 楼主| 发表于 2019-9-17 21:17 | 只看该作者
放飞梦想 发表于 2019-9-16 21:28
《别云间》作者夏完淳,一位颇有才华的少年诗人,南明抗清英雄,14岁随父起兵抗清,历经三载,舍生忘死,一 ...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押经零丁洋时所作,全诗概括了文天祥一生的主要经历,体现出他为祖国为民族视死如归的大义大勇精神,沉雄而不痛楚。
5#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21:33 | 只看该作者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押经零丁洋时所作,全诗概括了文天祥一生的主要经历,体现出他为祖国为民族视死如归的大义大勇精神,沉雄而不痛楚。
6#
 楼主| 发表于 2019-9-19 22:24 | 只看该作者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光耀千古的人生誓言,这是来自诗人内心的呐喊。明人称“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此诗的尾联,是全诗的精彩收场,也是作者情感的高度升华。
7#
 楼主| 发表于 2019-9-19 22:25 | 只看该作者
文天祥是南宋名臣,大文学家,其诗含蓄隽永,气势充沛;夏诗思绪万千,自然流露,真挚直白。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是用尾联自然托举出的。
8#
发表于 2019-9-23 14:57 | 只看该作者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英雄的,应该是敬仰之情!
9#
 楼主| 发表于 2019-9-23 21:30 | 只看该作者
礼县雏燕 发表于 2019-9-23 14:57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英雄的,应该是敬仰之情!

感谢您的关注与点评!!


10#
 楼主| 发表于 2019-9-24 22:14 | 只看该作者
壮志未酬身赴国难的处境奠定两诗感情基调的沉雄悲愤。
11#
 楼主| 发表于 2019-9-24 22:15 | 只看该作者
千古同源的民族气节铸就两诗爱国情感上的慷慨激昂。
12#
 楼主| 发表于 2019-9-24 22:15 | 只看该作者
对经历的回顾勾起诗人悲壮情感,对国势和个人命运的反思激励着诗人的殉国之志。
13#
 楼主| 发表于 2019-9-25 21:16 | 只看该作者
对经历的回顾勾起诗人悲壮情感,对国势和个人命运的反思激励着诗人的殉国之志。《过零丁洋》用首联回顾的经历,“辛苦遭逢起一经”中融入了多少人生感叹,“干戈寥落四周星”中又饱含几多世事辛酸?而《别云间》的“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更是对个人身世对抗清历程的悲苦总结。
14#
 楼主| 发表于 2019-9-26 21:33 | 只看该作者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光耀千古的人生誓言,这是来自诗人内心的呐喊。明人称“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此诗的尾联,是全诗的精彩收场,也是作者情感的高度升华。
15#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1 20:44 | 只看该作者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押经零丁洋时所作,全诗概括了文天祥一生的主要经历,体现出他为祖国为民族视死如归的大义大勇精神,沉雄而不痛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5 18:13 , Processed in 0.06302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