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艾桃 于 2019-10-2 15:05 编辑
苏轼的家国情怀
国庆佳节之际,神州大地,万民一心,举国欢腾,激情澎湃的爱国之情振奋人心。《我和我的祖国》的歌声唱响了大江南北,处处花团锦簇,旌旗招展,祖国山河更显生机勃勃,秀美壮丽。
当中央领导人为革命先烈敬献花蓝的时候,我们更深深懂得,我们能拥有幸福的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有国才有家,多少爱国志士用家国情怀为百姓创造幸福生活。
“家国情怀”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空谈。它是一个人拥有博大的胸襟,有着高瞻远瞩的目光。它能舍弃小家为大家,这个人无论是身居高位,或是身陷困境,他始终对自己国家有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此时我想到了苏轼,他的家国情怀特别突出,至死不悔。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苏轼的父母无疑就是非常优秀与成功的老师,苏轼母亲程夫人凡是讲到古今成败兴亡之事,总是要苏轼说出其要害之处。有一次程夫人读东汉史读到了《范滂传》,为这位年轻忠臣宁死不屈,英年早逝而叹息、感慨时。听讲的苏轼居然向母亲说,我如果成为像范滂一样的人,母亲会赞许吗?母亲回答:你如果能成为范滂,我难道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吗?于是苏轼立志要奋发进取、心怀天下、报效国家。
年少的苏轼是幸运的,可谓出生在知识份子家庭,衣食无忧地读着圣贤书,做着报效朝庭的春秋梦,更可喜的是他金榜题名,誉享京城。家有娇妻相伴,为官侍奉君侧,这种有着幸福的家庭,美好职好职位,是多少人几辈子都修不来的福份呀。
苏轼一生,并没有沉迷于小家庭的安逸舒适,他的一生注定是漂泊的一生,因为他执著于“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但最终也因为那份锐气与锋芒,折戟官场,与当朝宰相王安石水火不容,后又与新党司马光政见不一,被贬他乡,经历人生的一个又一个打击,走进了一个又一个困境。但他无论去到哪里,都非常关心人民疾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百姓办了一件又一件好事。
在徐州,黄河决堤,汹涌滔滔的洪水弄得百姓人心惶惶,为了稳定民心,苏轼亲自坐镇城门,不允许任何人外出。他更是亲自上堤指挥,过家门而不入,和百姓共同奋战抢修防洪大堤,使徐州黎民免受洪灾之害;在杭州,他出谋划策,献财献力,疏浚西湖,修筑苏堤,使西湖重新焕发生机,让西湖美名天下。此外,苏轼还在杭州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在惠州,他引泉入城,供百姓饮用。此外,各地的东坡井、东坡书院,惠州的东坡孤儿院,海南的《载酒堂》传播文化,为“文化沙漠”的海南带来了人文的气息,更为海南在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功不可没。
身在其位积极为民谋福利,而不在其位呢,苏轼依然不改赤子之心。贬居黄州时,苏轼痛感当地杀婴恶习,开办育婴堂,募集民间善款,救活了一大批弃儿。
如此种种,都是苏轼为民为国创下的实绩。而他自己的家人呢,跟着他过着巅沛流离的生活,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也常有之,如果不是他有爱国情怀,他可以拍须溜马,同流合污,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他的爱妾王朝云也就不会克死异乡了。
苏轼不但把爱国情怀表现在行动上,更在他的诗词中抒发了这种情感,比较有代表的是《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酒酣胸胆尚开张”我酒喝多了,平时压抑在内心的话,可以尽情的说出来了,所以是匈胆之狂。“鬓微霜,又何妨”头发有点白,两鬓有点变又有什么关系呢?“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什么时候我也能像汉代汉文帝的时候有这么一个冯唐带着皇帝的旨意去赦免当时的魏尚一样,当朝的皇帝能不能也有一个像冯唐一样的人,来带着皇帝的旨意来赦免我,来让我重新为国效劳呢?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会挽雕弓如满月”,如果朝廷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就会像一个壮士一样把弓拉的像满月一样。弓是半圆形的,如果要拉的像满月一样,那当然需要非常大的力量。所以苏轼说我头发虽然有点白,但是我力量还在啊,我的壮志还在,我还有一种精神之狂。“西北望,射天狼”看着西北方向,我要把西北方向的侵略者给他消灭掉。表达了希望有机会再为这个国家做出更多的奉献。
我们再看《江城子》的第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我一个老头今天也要向一个少年一样的来发一次狂,其实苏轼的狂不是来自偶然,那是因为苏轼在年少与母亲谈论范滂时,就立下了报国之志呀。到老了仍是初心不改呀。
我们谈苏轼,总是先谈他的文学成就,其实他的政绩也是卓著的,在多次遭人陷害,总在山穷水尽时,不仅让自己活过来了,还能为老百姓创下这么多的民生工程,他对于百姓的益处已是一目了然。
苏轼的一生中,无论怎么样的被奸人打压,无论政治前途是怎么暗淡,他都始终坚守“在其位,谋其政”,他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神闪烁着光芒,他的家国情怀永远值得世人学习与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