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笑沧海 于 2019-10-31 23:59 编辑
圣经里说,信就必得着。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希伯来书11:1)
这里的两个“信”,前一个“信”是相信,动词。后一个“信”是信心,信念,名词。虽然词性和词义都不同,但是表达的是一个理儿,就是要相信信念的力量,要有信心。要对什么有信心呢?对你做的事,对你面对的生活,对你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谈起她在职场中见证的一个个从新人成长为成功人士的案例,她说,基本上,这些初入职场的大学生们,他们给自己设定的将来要达到哪个层面,最后都如愿了。想成为高管的真的是高管了,想年薪百万的也拿到年薪百万了。这说明什么呢?只要你有信念,你有信心,相信自己,朝着自己的目标奋进,经历过坎坷,经受住挫折,最后都会达成所愿。当然了,每一条成功的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呢?
我很喜欢普希金写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这首诗写于1825年,诗人被幽禁期间。普希金是个伟大的作家,他诸体皆擅,创立了俄国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创立了典范。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喜欢俄罗斯文学的读者们,一定要多读普希金。果戈理曾说:“在他身上,俄罗斯的大自然、俄罗斯的灵魂、俄罗斯的语言、俄罗斯的性格反映得那样纯洁,那样美,就象在凸出的光学玻璃上反映出来的风景一样。”
这首诗表述了一种积极乐观而坚强的人生态度。当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普希金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他也没有丧失信心和希望,依旧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每当遇到困境的时候,我就会反复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读着读着,内心就会充满力量。而普希金的形象渐渐模糊,仿佛成了圣地亚哥,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塑造的硬汉圣地亚哥。他正在与大海搏斗,与大马林鱼搏斗,与鲨鱼搏斗……与生活搏斗。
我们都说俄罗斯是“战斗民族”,是因为俄罗斯人性格彪悍,天生豪放不羁而且无所畏惧,这是对俄罗斯人的一种调侃,没有任何讽刺。近来我读莱蒙托夫的作品,了解到莱蒙托夫是与人决斗时,他没开枪,对方却开枪了,莱蒙托夫不幸中弹身亡。而普希金也是在决斗中逝世的,年仅38岁。可见,决斗在当时的俄罗斯是解决争端的有效手段。战斗充斥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信仰上讲,俄罗斯是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文化与东正教关系密切。基督徒信仰死亡是生理的,灵魂却是不死的。人并没有随肉体的死亡而消失。从这个层面来讲,不管是莱蒙托夫还是普希金,他们都还活着,灵魂尚在,所以他们不惧死亡。其实,战斗何尝不是充斥在我们的生活里呢?每天早晨起床,我们要跟瞌睡虫战斗,出门上班要跟交通阻塞战斗,工作中要跟形形色色的难题战斗。战斗,战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其实,与俄罗斯文学比较,美国文学的历史不长,较少受封建贵族文化的束缚,文学作品中多富于民主自由精神,个人主义、个性解放的观念。而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传递给读者的就是这种个人主义,英雄主义。他通过圣地亚哥的口告诉我们:“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绝望是一种罪过。” “人不抱希望是很傻的。” “不过话得说回来,没有一桩事是容易的。” “ 搏斗,直到战死。”
“这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逮住的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褐斑从他脸的两侧一直蔓延下去,他的双手常用绳索拉大鱼,留下了刻得很深的伤疤。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它们象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象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 他只是有些不走运,运气好的渔夫们嘲笑他讽刺他,他对这些毫不在乎。他始终坚信自己一定会钓到一条大鱼。他的小朋友玛诺林也相信,并一直鼓励着他。在第八十七天的时候,他真的钓到了大马林鱼。虽然最后鱼肉被鲨鱼吃光,但那巨大的骨架令人惊叹。
在海明威深刻细腻的文字里,那个竭尽全力要证实自己的力量,不肯屈服于命运的老人圣地亚哥栩栩如生,在我的脑海里,他跟普希金时不时的会重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