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812|回复: 5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时光-11月】求仁得仁,又何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1-1 22:1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艾桃 于 2019-11-2 09:46 编辑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很多家庭都用这一句名言鼓励孩儿勤奋读书,让孩儿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用知识去实现自己的抱负,过上人上人的生活。

    远在宋朝,就有这样一个好父亲----“苏老泉,年三十,始读书”说的就是这个父亲。他身先士卒,为孩子树立了学习的好榜样,并悉心教导,两个孩子入京考试均金榜题名,深到皇上重视,其中之一就是鼎鼎有名的苏轼了。

    苏轼往返京城的路上,看到了老百姓困苦的生活,他以仁爱之心,想救民于水火。苏轼入朝为官,实现了读书高的价值,但宋朝正是多事之秋,他遇到了王安石变法。他发现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太过激进,不适合当时政治和民生发展情况。苏轼以《雇役法》为例指出,助役钱会增加百姓的赋税负担,对那些投机取巧的贪官污吏来说,他们仍然能从其中获得大量的利益。如果这一措施实行,只会引发百姓的哀怨。

   王安石一开始很认同苏轼的才学,但因为变法中苏轼的反对意见,从此便视苏轼为敌人,对他与他的老师欧阳修进行排挤与贬谪。

   一个心怀仁善的人,身处江湖之远,无论走在哪里,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是关乎百姓利益的事情。苏轼总是走在被贬的路上,他来到杭州,遇到水灾连连,心焦万分,于是集资钱粮,组织人马,挖淤泥修长堤。他自己亲自督导工程,和他们同甘共苦,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终建成了“淡妆浓抹总相宜”如西子般美丽的西湖。他自己也有一个与友人品酒吟诗的好出处,或荡舟碧波上,或相聚凉亭下,他的美名也由此在民间广为传颂。

    苏轼在王安石变法中的态度是属于中立的,既有他反对的地方,也有他认为值得推广的地方。王安石失势时,苏轼也不赞同司马光等保守派的主张,于是司马光当政,受排挤的人仍是苏轼。

    如果说杭州能让苏轼如鱼得水有着天时地利人和之因,那么苏轼在儋州的境遇则完全不同,即使这般远离朝政,他的政敌仍然不放过他,对苏东坡所在的儋州提出了三条“史上最严”的禁令:不得食官粮、不得住官舍、不得签公事。儋州是蛮夷之地,章淳就是想让他去到最荒最穷的地方,在那里受罪,受折磨。

   滔滔江水前,花甲之年苏轼自己都认为必定客死异乡,永无生还之日。他在一封信中表示“首当做棺,次便做墓,死则葬海外”,做好了死的准备。来到儋州,他看到本地的民生与习俗比想象中的还要差。一开始他自己过着居无所,吃无粮的日子,使得身无分文的苏东坡成为被“罢免流放”的境地了。尽管历经磨难,但初心不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即使此时没有实权的苏东坡还是殚精竭虑为百姓做实事。他看到老百姓饮脏水,挨饥饿,历病痛,思愚昧,他的仁心又大发。他走进农家小院去学习当地文化;走在田埂和百姓话庄稼,在老百姓面前不摆架子,因此老百姓愿意与他亲近。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苏轼终是取得当地居民的信任,开始听从苏轼的凿井取水,增加耕种,有病看医,送儿上学。

   儋州是苏轼的最后一站,他有幸活着离开,却有着诸多不舍,他把自己看成了黎人的一份子。在儋州,这里风土民情更加淳朴,这里的生活大有改观,平凡而充满乐趣的生活让东坡也在变,他随缘自适,内心平和,把一蓑烟雨,过成了诗与远方。

          医者父母心,育人者更有父母心。苏轼在儋州最大的贡献是培养出了人才,他建立“载酒堂”,不时可以听到书声琅琅,弦歌四起,从此海南才有了考中进士的历史,有诗赞道:“谪居儋耳有三秋,轶事繁多史籍留。劝导庶民兴学馆,写成经义教名流。”姜唐佐就是苏轼培养出来的佼佼者。

   苏轼的一生均不得志,却满怀的爱国热情,满心的黎民百姓,他生活在一个人才济济的大宋朝,王安石、司马光、章淳是他文学道路上的知音,不幸的是官场上却是政敌,也正是如此带给苏轼的是压抑与不得志。然苏轼每到一处,均以仁爱之心为一方百姓谋福,他用心的灌溉,终开出永不败落的花朵,他以博大胸怀接纳着一切,每到一个地方都能成为他温暖故乡,是的,他求仁得仁,又何怨呢。




评分

10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9-11-1 22:45 | 只看该作者
不错,桃子妹妹的同题也出炉了,超赞!
3#
发表于 2019-11-1 22:48 | 只看该作者
苏轼一生坎坷,却心系黎民百姓,胸怀大志,一腔的家国情怀,值得后人敬仰!
4#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 09:56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19-11-1 22:45
不错,桃子妹妹的同题也出炉了,超赞!

是呀,现在同题范围更广,大家可以不受一版限制。真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 09:57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19-11-1 22:48
苏轼一生坎坷,却心系黎民百姓,胸怀大志,一腔的家国情怀,值得后人敬仰!

求仁得仁,又何怨,苏轼看似官场失意,却也因此走到了老百姓当中,更能体察民情,他为民服务的精神,是做到了极好!
6#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 10:34 | 只看该作者
匆忙写成,希望大家多交流。               
7#
发表于 2019-11-2 15:58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问好老师!
8#
发表于 2019-11-2 20:29 | 只看该作者
拜读拜读!艾桃版主大作洋洋洒洒,读来酣畅!学习了。问好老师!
9#
发表于 2019-11-3 10:0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学习
10#
 楼主| 发表于 2019-11-3 18:47 | 只看该作者
匡建华 发表于 2019-11-2 15:58
欣赏学习,问好老师!

问好匡老师,祝写作愉快!
11#
 楼主| 发表于 2019-11-3 18:49 | 只看该作者
泜河泛舟 发表于 2019-11-2 20:29
拜读拜读!艾桃版主大作洋洋洒洒,读来酣畅!学习了。问好老师!

问好老师,我抛砖引玉,欢迎大家赐稿!
12#
 楼主| 发表于 2019-11-3 18:49 | 只看该作者

问好老师,敬🍵,祝写作愉快!
13#
发表于 2019-11-3 20:04 | 只看该作者
苏轼的为人使得他名传千古。
14#
发表于 2019-11-3 20:04 | 只看该作者
支持才女版主佳作,点赞
15#
 楼主| 发表于 2019-11-4 08:30 | 只看该作者
童心是 发表于 2019-11-3 20:04
苏轼的为人使得他名传千古。

苏轼的为人在于仁,他心里装着的是国富民强,所以他不与王安石,司马光两股大的政治势力同流合污,导致他受到排挤,他的仁爱之心在朝堂上得不到施展,好在他被贬谪后,更有机会为老百姓做实事,他的这种仁爱之心成就显著,也因此算是求仁得仁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8 00:28 , Processed in 0.06035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