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5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苏轼为好友接风,写了一首词,其中一句成了现在的流行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1-22 09: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有段时间很喜欢这句话。
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光阴荏苒,岁月蹁跹,蓦然回首,半生已过。
一开始很好奇这句话出于何人之口,有人说是写出“春风十里不如你”的冯唐,也有人说是小米创始人雷军。
直到我读到苏轼的“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才明白这才是真正的出处。

这首词叫《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是苏轼为一位具有高洁品质的歌女所写。
当时苏轼的好友王定国和这位歌女从岭南回来,苏轼为他们接风洗尘。
全词如下: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有人觉得这位歌女相当幸运,居然能得大文豪为其题词。
只是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偶然,所谓幸运有时是付出的必然结果。

当时因为“乌台诗案”,苏轼的好友王定国受到牵连,被贬到岭南滨州,他身边的歌姬柔奴(寓娘)毅然随行。
唐宋时期,经常有官员被贬岭南,那么岭南到底是在哪里?
其实,岭南指的是南方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的两广和海南。
对于古人来说,流放塞北和岭南,是最痛苦的事儿了。
从中原到岭南,山路崎岖,死在半道上是常有的事儿。
就算到了地方,岭南瘴疠之气横行,也很容易染上疟疾,而古代医疗水平又落后,正如《史记》所言
“岭南卑湿,丈夫早夭”。
当初宋之问被贬岭南,没多久就受不了,偷跑回洛阳。
一个壮年男子尚且无法忍受岭南的荒凉,而寓娘这样一个柔弱的女子却心甘情愿地相随而去。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寓娘却是不离不弃,难怪苏轼会如此赞赏她。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琢玉郎”指的是丰神俊朗的男子,“点酥娘”说的是肤如凝脂的美女。
苏轼开头便夸好友王定国和寓娘男俊女俏,是天造地设的一双璧人。
其实苏轼也无需羡慕王定国,他被贬黄州时,小妾王朝云也是跟随左右,红袖添香。
朝云也是难得的解语花,在苏轼失意的那段日子里给了他不少安慰。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接着苏轼又赞美寓娘的才艺。她能自创歌曲,朱唇轻启,清脆悦耳的歌声飘扬在天地间,犹如风起雪飞,使岭南炎暑之地变成清凉之乡。
当然这是夸张的写法,词人意在突出寓娘的“清歌”治愈了仕途失意、陷入苦闷、浮躁不安的王定国的心灵。
“诗言志,歌咏言”,美好的歌声源于美好的心灵,苏轼不仅在赞赏她的歌技,更是在颂扬其超然广博的胸襟。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寓娘便是这句话的最好写照。
经历过岭南艰苦的生活,回来的寓娘容光焕发,更显年轻。
“颜愈少” 显然是一种夸张写法,岁月沧桑了寓娘的容貌,可是她历尽艰险,仍保初心,从容淡定的笑容感染了苏轼。
她的微笑让苏轼想到了斗霜傲雪的岭南之梅,坚贞不屈,傲骨铮铮。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最后词人问出了一直藏于心底的话“岭南的日子不好过吧?”似疑问,又似肯定。
可是寓娘的回答再次让他惊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只要心中安定,哪里不是故乡?
白居易在《种杏桃》中也曾说:“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他们的人生经历并不相同,但是却有着一样达观的心境。
苏轼在这首词中先是夸赞了寓娘的美貌和才艺,然后又着重歌颂她身处逆境却又安之若素的美好品质。
其实苏轼赞颂寓娘“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也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

他在密州任知州的时候,已经将近40岁,可是他带着手下打猎时,雄姿勃发,不输少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他被贬黄州时,和友人出行,突逢大雨,人皆惊慌,他却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后来他也被流放到了岭南,却在那个人见人怕的荒凉之地高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一生坎坷,却从不抱怨,随遇而安,一直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他的豪放达观,他的少年心,惊艳了千年。
其实,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少年无关男女性别,无关老少年龄,他是一种人生态度。
红尘万丈,长路漫漫,我们外表不可能永远年轻,但心可以。
走在人生路上,我们应该,一路高歌,不负初心,永葆年轻。
愿我们能和苏轼一样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 END -
作者:凯紫
看完的读者,记得给凯哥点个赞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2#
发表于 2019-11-22 10:01 | 只看该作者
愿我们能和苏轼一样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3#
发表于 2019-11-22 10:31 | 只看该作者
不错,苏轼的《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确实是为歌妓宇文柔奴写的。王定国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岭南,后遇赦北归,苏轼为其接风,看到王定国和他的侍女宇文柔奴精神状态还这么好,于是问道岭南的风光如何?宇文柔奴嫣然一笑,回答道“此处安心,便是吾乡”。意思是只要自己心安,无论到哪里都是自己的家乡。
苏轼对此大为感动,于是欣然写下《定风波》一次来赞美宇文柔奴这个歌妓。
不过多年后,苏轼再次遭贬,也是被贬到了岭南的惠州,而与之同行的侍妾王朝云一直陪伴左右,然最终因瘟疫客死他乡,苏轼伤痛至极,为此建六如亭,并凄然写下:“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亲。”
4#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2 11:37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19-11-22 10:01
愿我们能和苏轼一样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是呀,当时想着打几年工,修个房子,便回家乡吧。可曾想一走就是大半生呀。
5#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2 11:39 | 只看该作者
一楠 发表于 2019-11-22 10:31
不错,苏轼的《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确实是为歌妓宇文柔奴写的。王定国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岭南,后遇 ...

苏轼虽被贬,但他仍能为所到之处奉献力量,他是把每一个地方都当成了故乡。苏轼的贬是他的不幸,何尝 又不是当地之幸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5 06:06 , Processed in 0.05179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