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83|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礼崩于何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2-4 10: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正处于中国经两千多年建立起来的礼制文化崩塌的加速期。按照《史记》所述,以祝巫文化为核心的等级森严的礼制至少应追溯到黄帝时期。黄帝经过在阪泉之野打败炎帝、在涿鹿之野擒杀蚩尤、东至于海、西至于崆峒、南至于江、北逐荤粥后,天下太平。“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开创了“别尊卑,定万物”的礼制。后经颛顼、帝喾、尧、舜发展,到禹规范秩序,再由禹之子夏后帝启武力推行,完整的礼制基本固定,商及周初虽有起伏,却是愈加完善的。

    孔子对周初及其以前的礼制是非常推崇的,并毕其一生极力想恢复旧礼制。如果孔子所言春秋以前礼制状况属实,且司马迁《史记》记述严谨,那么我们确实可以认为春秋之前的礼制是健全的,执行是非常到位的,虽然这些礼序尊卑是帝王统治家族的工具,但因为靠着它,社会建立了良好的秩序,百姓免遭许多屠戮。

    从黄帝到大禹,帝位一直执行禅让,继位之人虽都是黄帝的嫡系子孙,但都是以能力、德性和贡献为标准。尧让位舜,舜让避尧之子朱丹,无奈诸侯都去朝觐舜,舜不敢违背天意,只好践天子位;舜让位禹时,禹同样让避舜之子商均,也因为诸侯只认可禹而令禹被迫继位。禹做了同样的事,将帝位传给贤者益。但人们因对大禹感恩戴德而一致拥护启,从而开了“父死子继”的先河。这段时期,天下是祥和的。天下诸侯已经习惯了贤能者上位的模式,自启后,便打破了已有的平衡,各路诸侯自然不服,所以才有太康失国、后羿代夏的故事,以及寒浞灭后羿,少康灭寒浞而中兴的历史。这是礼制成型过程中的波动,并不属于礼崩。

    商汤因为“夏多罪,天命灭之”武力剿灭夏桀、姬发因为纣王“自绝于天”发起牧野之战,均是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于礼序并无冲突。况且,成汤与夏桀均为黄帝16世孙,辈分相同,属于同族支脉兄弟相争,于礼制无大碍;武王姬发与商纣均为黄帝的重孙帝喾的后代,属于同支,且姬长纣王14辈,于礼无偏狭。期间,商朝帝武乙废除“兄终弟及”的继位制度,改为“父死子继”的嫡长子继位的宗法制度,引起后世家族夺位纷争,也仅限于天子家事,于礼制完善无损反益。商朝至周初,即使有外姓人觊觎王位,只敢篡权,万万不敢篡位,如商朝尹伊幽居帝太甲于桐宫而摄政三年、西周周公因周成王年少而行政当国七年、周厉王因暴政导致叛乱逃到彘地由召公、周公二相“共和”行政14年等等,尽管他们实权在握,也有诸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良好的口碑和人际关系,最终也不得不把权力交回黄帝嫡裔,一方面因为礼制深入人心,摄政可以,改朝就是质变,人心向背在毫厘之间,摄政和改朝的差异虽薄如纸翼,却不能突破;另一方面,摄政者本身也无法挣脱礼制的束缚。意外的收获是,他们无一例外地获得了后世“圣贤”的称号,受世人崇敬和拥戴,唯独没有帝王命,生不逢时而已。

    真正的礼崩,我以为从周幽王开始。幽王之恶,世人皆知,不赘述。但纵使他做出拿国之重器开玩笑,上演烽火戏诸侯的荒唐闹剧,也只留下怨,并无引发大乱,这正是礼制的力量。千不该万不该,幽王不该自己首先视礼制为儿戏,为宠褒姒,竟不顾礼制,废申后及太子,立褒姒为太后,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这还了得!你作为一把手,率先违反游戏规则,而且就因为一个“宠”字!好,你有初一,我就有初五,况且,申后是谁?申侯的女儿!申侯兵权在握,哪受了这份气!你不仁也别怪我不义了,于是就有《史记》所载“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的惨烈典故,弑君,大逆之事,若申侯以“替天行道”的名义,自立为王,改朝换代,谁知道后来的历史会不会也把他列为圣人,与成汤、武王齐名,可惜他表现的只是私愤,没给自己的行为粉饰,而且贪财,“尽取周赂而去”,境界不高。但申侯的举动,撼动了几千年礼制的基础,礼崩自此开始。我们看历史,经常发出“不作不死”的感慨,按说礼制规矩都是为巩固政权服务的,帝王维护礼制对他们有百利而无一害,被其约束受制的人倘能屈辱遵守,偏偏制定者违反,这不是作死是什么?破坏秩序的人往往就是制定秩序的人,不然就没有波澜壮阔的历史了。当然,这是后话。

    万事开头难,只要开了头,礼崩之事就会加速进行。幽王之后,周朝进入春秋时代,周王朝日渐孱弱,帝王却越来越不思进取,把失礼当家常便饭,大臣也都变成暴脾气,一点忍让性都没了,致使礼序大乱。先有周桓王辱慢郑国进而攻伐,被郑军射伤而逃;紧接着,周公黑肩仅对周庄王执政不满就想杀掉他另立周王;周惠王看见大臣边伯的园林好就据为己有导致边伯想联合燕国、卫国共同讨伐,吓得惠王屁滚尿流,过起了流亡生活;惠王死,襄王立,竟惹得其同父异母兄弟叔带联合外族人犬戎、翟夷夺权,王室做乱已经不管不顾了。

    大凡越弱小,越要面子。春秋以后,周室衰微,本该励精图治,谁承想,各届周王却纷纷耍起了大牌,为面子到处惹祸。但越想挣回面子越没面子,最后落得被崛起的诸侯左右扇耳刮子的尴尬局面,成了小丑,以周襄王为甚,掀起礼崩高潮。他爹惠王在公元前667年因齐国崛起,不得不赐齐桓公为“伯”,也就是以王室的名义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这显然开了个坏头。叔、伯都应该是对王室嫡亲的称呼,自黄帝起至周朝,都是黄帝的子孙坐天下,天子分封其他兄弟领地,建立诸侯国,按礼序,父兄辈称“伯”,父弟辈称“叔”,其他外姓功臣也有封地,齐国是周朝建国初期武王给外姓人姜太公吕望的封地,惠王赐齐桓公“伯”,实际上向世人表明,齐桓公是他亲哥哥啦,这完全失去了礼数,惠王奴颜婢膝几近无耻,但没办法,拳头硬就是任性。齐桓公投桃报李,襄王平定叔带叛乱时,齐桓公派管仲平定了犬戎,当时管仲是卿大夫的家臣,襄王为了表达感激,竟以上卿礼款待管仲,差了四级,礼序被襄王用作讨好的手段,可见礼崩到何种程度。管仲坚辞之后,接受了以下卿礼待遇的请求,也是失礼。

    还是这个襄王,因劝说郑国不要讨伐滑国,郑国没给他面子,竟不自量力联合外族翟夷向郑国讨要说法,事后,为感谢翟夷,居然娶翟夷王的女儿为妻,这还不算,还干出废掉原王后,立翟女为后的蠢事。事后又后悔,废绌了翟后,把立后立储这等重中之重的礼制简直当做儿戏,还有什么脸面说礼制啊!出尔反尔的结果是,翟人大怒,攻入周都,襄王连滚带爬逃到郑国避难,然后求本家晋文公戡乱。事成后,又卑躬屈膝地又是赐晋文公珪鬯弓矢又是割地示好,直至晋文公在河阳称霸时,居然俯首帖耳前去祝贺,以至于史书官都没法记录,只能隐涩地写“天王狩于河阳”。

    上行下效,帝王如此,诸侯更巴不得挣脱礼制的束缚。于是各诸侯之间、诸侯国内部,纷纷上演践踏礼制的好戏,礼义廉耻尽失,拳头才是硬道理,各路跳梁小丑你方唱罢我登场,演绎了中国历史上最滑稽的一幕,史称春秋战国。前715年郑庄公与鲁国交换许田(许田,是天子用来祭祀泰山的土地,诸侯间交换,显然是不把天子放在眼里了);前712年,鲁国大夫羽父为一己私利弑鲁隐公;前682年,齐桓公公然称霸;前632年,晋文公称霸,居然召襄王参加;前606年,楚庄王在讨伐犬戎、驻扎洛邑时,神情自若地询问九鼎的规格形状(九鼎为大禹制,代表权力,楚庄王如此,直接宣示了他要取代天子的野心);前573年,晋国大夫栾书为争宠弑晋厉公……至前572年,齐崔杼弑其君,外姓人公开夺权,礼崩至极。接下来,为争夺王位、为争夺公侯位,人们完全撕掉了礼序的面纱,大开杀戒,弑杀成为常态。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王室,史称“三国分晋”,至前325年,秦惠王称王,诸侯便皆称王了,礼制彻底崩塌。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这句话说到点子上了。礼制,本来是维护官场平衡的东西,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东西,一旦被看清,政权随之岌岌可危,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大家纷纷练肌肉了,礼制就是个屁。

    几千年黄帝家族的王朝就在礼崩当中坍塌了,如果说不肖,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的子孙是真不肖,他们辜负了黄帝初创礼制的苦心,以至于因他们亲手砸烂了维护有熊氏家族统治的礼制,从而导致几千年的有熊家的天下土崩瓦解。我们今天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实在有些牵强,因为周朝以前的王公贵族才是真正的炎黄子孙。后世的繁衍从秦国开始,离黄帝血脉越来越远了(虽然秦人的祖先用司马迁的话说是颛顼的后裔叫女脩,但一方面女脩是女性,另一方面女脩吞玄鸟之蛋繁衍了秦人,已与黄帝无血脉之缘),各路他姓子孙各领风骚数百年。所以叫“华夏儿女”最为贴切。

    陈胜随出身低贱,却看到了礼制的本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9-12-4 11: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草舍煮字 于 2019-12-4 15:59 编辑

18兄对《史记》的认真研读,令我钦佩。如果基于司马迁的素材,基本同意并支持兄此篇的观点。只是有几个地方提出讨论哈。
一、“从黄帝到大禹,帝位一直执行禅让”,这已经被现代考古推翻,上古几乎每一次政权更迭时都在其政权中心发生战争,并有贵族非正常死亡的遗迹。并且,一些当年流传下来的野史也记载了那些事。所谓禅让,是儒家宣扬其政治主张的需要。
二、商朝以鬼神治国,大量刻有占卜文字的甲骨就是证据。西周以礼治国,礼制起源于西周,具体说是“周公制礼”。孔子一再渴望梦见周公,就是要“克己复礼”。礼,是等级制度的表现形式。
三、“禹做了同样的事,将帝位传给贤者益”。那个贤者名叫“伯益”,其后人繁衍为14个姓氏。启的继位也是动用了武力,赶走了伯益。
四、礼崩始于周幽王,同意。但根本原因还是诸侯势力强过天子。西周建立时,土地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当然拥立他。诸侯的后代,土地是继承其父兄的,也就是土地是我家的,还要不要拥立周天子,他们自然心里有数。尤其,还有诸侯国的土地是自己打下来的。
五、诸侯国的等级不是按兄弟“伯、仲、叔、季”次序区分的,而是按爵位“公、侯、伯、子、男”次序次序区分的。
六、认为中国人不属于炎黄子孙的说法,是基于血统脉络的,狭隘了,有民粹主义之嫌,也给外族觊觎以借口。就血统来说,要保持纯粹就不要和外族通婚,应该近亲结婚然后衰落才对。所以,血统论既反自然又反社会。别说血统,就是民族都是相互融合的,所以才有“中华民族”这一因文化认同而融合、聚集起来的一大群人。

点评

草舍兄威武!十二个佩服!  发表于 2019-12-5 09:54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
发表于 2019-12-4 14:46 | 只看该作者
俺就佩服俺老乡博识多学,按照时间顺序围绕着礼崩娓娓道来,叙述条理清晰,有理有据,给老乡加油!俺旁听,你们继续。
4#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6: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vhq018 于 2019-12-4 16:12 编辑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19-12-4 11:54
18兄对《史记》的认真研读,令我钦佩。如果基于司马迁的素材,基本同意并支持兄此篇的观点。只是有几个地方 ...

禹之前属于太古,而上古政权更迭时都在其政权中心发生战争,文本叙述也是如此。至于“禅让”,即使禅让者本人有万般无奈,终归没有发生规模性战争,当可信。如果完全归于宣扬儒家的政治主张的需要而臆想出来,似乎牵强;商朝以鬼神治国,商之前更以鬼神治邦,而这正是礼制的起源。把祖宗列为鬼神,是祝巫制度更加务实和接地气的表现,其标志是宗法制度,因此宗法制度是祝巫制度的延伸和进步,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这样看,礼制完善于商周更贴切。至于“禅让”,远古、太古之时,所让无非是宗亲,伯益也是。清朝康熙让雍正、雍正让乾隆大致如此,区别在于所让为子;爵位以“公、侯、伯、子、男”次序次序区分没错,但与宗亲叫“伯、叔”并无冲突,如管蔡之乱中的管公叔、蔡公叔,“公”是爵位,“叔”是宗亲,大致表达“我弟弟蔡省长”的意思,齐桓公爵位为“公”,惠王封其为“伯”,是说“我哥哥齐桓公”,是拜把子兄弟啦,有失体统。
“炎黄子孙”之类,本文一脉下来,顺便一说,各族各姓都都有部落起源,融合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并无血统重要之分,为何独称“炎、黄”二人?反倒有血统论之嫌。既然承认融合,叫“中华民族”或“华夏儿女”反倒贴切,前者承认融合,后者圈地为群,均表达平等思维。这个不再讨论了,怕延伸无益。
其余同意草舍说。谢谢草舍认真!
5#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6:14 | 只看该作者
莹莹子期 发表于 2019-12-4 14:46
俺就佩服俺老乡博识多学,按照时间顺序围绕着礼崩娓娓道来,叙述条理清晰,有理有据,给老乡加油!俺旁听, ...

写完就想发江天,不嫌烦就好。
6#
发表于 2019-12-4 16:38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9-12-4 16:02
禹之前属于太古,而上古政权更迭时都在其政权中心发生战争,文本叙述也是如此。至于“禅让”,即使禅让者 ...

其他不论了。中国人自古讲究明晰,鬼神治国还是礼制治国,涉及天子的决策权利归祖宗-巫师说了算,还是天子自己说了算的关键,也就是礼制使得天子的权利较之前高度集中,这是两种国制最明显的区别,也就是明晰。
不妨搜一搜“礼制始于何时”。
7#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22:43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19-12-4 16:38
其他不论了。中国人自古讲究明晰,鬼神治国还是礼制治国,涉及天子的决策权利归祖宗-巫师说了算,还是天 ...

如果我相信网络所言,就没必要写此文了。也许我的判断不对,但想给读者提供另一种认识途径和观点。我们最泛滥的是相信,最缺的是独立。当然,草舍也是那种善于从表象挖掘背后事物的人,唯一的问题是,缺乏接触第一手资料的机会。
8#
发表于 2019-12-4 23:04 | 只看该作者
都说读史可以明智,非常佩服十八兄弟对《史记》的认真研读,读此篇真是长知识了!
9#
发表于 2019-12-5 08:54 | 只看该作者
以上主帖跟帖都认真读了,正如云馨妹妹所言,长知识了。
10#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11:28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19-12-4 23:04
都说读史可以明智,非常佩服十八兄弟对《史记》的认真研读,读此篇真是长知识了!

以怀疑的眼光读史,和以信服的眼光读史,结果不一样。
11#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11:30 | 只看该作者
云中彩虹 发表于 2019-12-5 08:54
以上主帖跟帖都认真读了,正如云馨妹妹所言,长知识了。

这个不如百度更能涨知识,但可以通过一种另外的思路。谢谢朋友认真!
12#
发表于 2019-12-5 15:27 | 只看该作者
礼乐治国,大概是周公弄的那一套,还别说,真挺管用的,周朝延续了800多年,是中国历史最长的朝代……
且慢,自从“无义战”的春秋起,就占了一大半时间,那时,就已经礼崩乐坏了。就是说,礼崩乐坏后周朝存在的时间比之前还要长……
这足以证明,周公的礼乐那一套,根本就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主要原因。那么,什么是主要的呢?当然是制度。包括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封建制保证了各阶层的相对稳定,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地经济发展了,这种制度也就逐渐落伍了。于是自秦起,专制制度代替封建制度,虽然改朝换代,却持续了两千多年……直到被更先进的制度代替。
这其中,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孔子不懂经济,以为恢复礼乐治国就可以叫天下太平。孟子更是推崇“王道”。其实当一种制度发展到极致,跟不上经济前进的步伐时,只有死路一条。返古绝不现实,谁也挽救不了。
比如美国,其早期的经济积累和制度的优越性使其很快成为世界霸主。如今,这种制度的的弊端正逐渐显现出来,美国的衰退已不可避免。甚至整个欧洲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西方世界的衰退也不可避免……必将有一种新的“礼乐制度”举起,将其替代。
13#
发表于 2019-12-5 15:56 | 只看该作者
18兄的博古通今一直令不少人钦佩,俺也是其中之一。
于是,只围观,缄口不语
14#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16:48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19-12-5 15:27
礼乐治国,大概是周公弄的那一套,还别说,真挺管用的,周朝延续了800多年,是中国历史最长的朝代……
且 ...

礼制是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在西周甚至是道德体系的全部,基于礼制的礼治,就应该是以德治国的初衷。礼制的进步意义在于,它引导人们远离法制准绳,让绝大多数人相对于法律更安全。有“德”必有失,因为礼制是统治者捆缚人们手脚的无形绳索,尽管礼制内容不同,但每个时代都需要捆缚,这需要进行利弊的综合评定。今天仍然如此,比如给领导让座、不打骂长辈、不欺负弱小等等,不这样做就是无礼,无礼便无德。绝大多数人自愿希望被捆缚,同时希望别人也被捆缚,这就是需要。因为经济发展与安全比,人们宁愿选择后者。
15#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16:52 | 只看该作者
秋实 发表于 2019-12-5 15:56
18兄的博古通今一直令不少人钦佩,俺也是其中之一。
于是,只围观,缄口不语

围观吧,写这个烧脑,回复更烧脑。正好在你这里轻松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9-30 05:31 , Processed in 0.05227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