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551|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骨里红,千里香 ——诗集《阳光的足音》的邂逅与感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4-12 21: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川媚 于 2020-4-13 21:52 编辑

     骨里红,据说是香味浓度仅次于腊梅的梅花。骨里红,这名字真是美呀:美在神形兼备,美得深入骨髓,美得沁人心脾!我一见到这个无比走心的新词,就恍若置身于青春红楼下那广阔的梅园,自晨至昏地陶醉于盈盈暗香丛中了。
   
  读着一本诗集《阳光的足音》,我总想起一首十分熟悉的红歌《红梅赞》。李建春先生这本红书,给我带来感动和发现,有种亲者痛切之感,仿佛贴近灼灼红梅,周身香远益清。
   
  还是先说人,再说他的书。
   
  2019年我认识李建春先生于某个会场,几月后得此书于另一个会场。封面上“阳光的”与“足音”两个短语高低错落之中,竖着镶嵌了两行小字:传承红色基因,铭记先烈英怀。我从书里看出他不一般的履历:八十年代末的西南政法大学生,毕业后在营山检察院工作,大学时期开始发表文学作品,现任营山县作协主席,已出版个人作品集十余部,《阳光的足音》是他十余年的红色心灵史和红色踪迹史。
   
  我是一个冷静多于热情的读书人,读书比较挑剔。但是,基于对作者的思想个性、文学追求的感知,我通读了全书的几十首诗歌,最终我相信这是一个重量级的文本,一个有探索精神有自我发现的文本。书中魏兴良先生的序言十分详尽,从思想和表达两个方面评介了他诗歌写作的成就。我觉得这个评论确实全面周到,意见切中肯綮,谁要是再写什么阅读感受,就只能落到狗尾续貂的命运。尽管如此,我还是改不了读一本书说两句话的习惯。我决定从细处入手,看作者是怎样妙手回春:如何掀起历史人物的面纱,如何采撷历史事件的浪花,又如何激发读者情感的波澜……
   
  看惯了“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所谓私人化写作,再来看他用十年捂热的近两个世纪的中国史,心情也不禁大受感染,心胸为之开阔,思绪为之激越。180年的时代风云也已成为过眼烟云——种种交错的时空之感、生命之感、人类之感、宇宙之感,会把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提升到天地境界,会让一个人成为俗话所说的“大写的人”“纯粹的人”“心灵美丽的人”。这样的一个人,可以是历史上的人物,可以是诗歌创作者,也可以是智慧的读者。传承红色基因——这就是一部红色史诗的价值所在。关于传承或者传统,我反复读过魏先生在序言里引用的哲人语,我还想在这里再引用一次: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传递火焰。
   
  李建春先生的史诗创作,让我对他顿时有了几分崇拜。他从诗集里随便拿出一首《延安枣园》,就可以凭借优异的才华征服聪明的读者。说到延安枣园,我要多说几句。
   
  写作也是呕心沥血的工作,即使天才也需要付出异乎寻常的努力。作为一个以写作为宿命的写作者,我深深知道文学创作的甘苦。2018年十月金秋,我到过延安枣园,可是快两年了,我也没为那片伟大的土地和窑洞里的伟大人物酝酿出一句诗。《延安枣园》的诗句摆在案头,教我领悟了创作的要素:倘使你抱有满腔的写作热情,那么你就要寻找恰当的写作技巧。
   
  “叠好二万五千里长的红地毯”——这是怎样独出心裁的诗句?这是多么绮丽宏伟、气势若虹的想象!这里不就蕴含着令人惊叹的诗歌艺术吗?这种举重若轻的表达效果是怎么形成的呢?显然是作者娴熟地运用了比喻修辞的结果。我在阅读中,十分注意搜寻他的思维轨迹,还原他的诗歌意象,居然有一些意外收获,于是赶紧记录下来,以便就教于大方之家。
   
  政治题材或曰红色创作,必须要展示人性的光辉、历史的足音。如果口号化地去表现过去时代的声音,那就容易落入俗套。只有艺术化地表现历史,才能使旧题材焕发新的光彩,产生美的力量,给现代人注入进取精神。这本《阳光的足音》,在诗歌的艺术表现方面,确实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最集中显示出他诗歌艺术性的就是那些奇崛或者优美的比喻。有些诗歌的题目就用了比喻。如《天路是一首经典长诗》,《永不凋谢的花朵》。
   
  他写天路,把青藏铁路比喻为长诗。“这首只有两行的长诗”,“这首1756km的长诗”,“这是一首海拔最高的长诗”,“这是一首能载入史册的长诗”。(《天路是一首经典长诗》)
   
  他写人,用一个深情的比喻“永不凋谢的花朵”,致敬百岁老红军营山女儿王定国:“如今,您满脸写着/沼泽,深谷,密林,风霜/写着嶙峋的瘦骨,弥漫的硝烟/和一朵凌雪傲霜永不凋谢的鲜花……”
   
  他在写给港澳回归纪念日的《回归的钟声》里,把港澳比喻为中国的双胞胎儿女:“这是岁月在中国南海边/盛开的两朵姊妹花/是地球上最伟大的母亲/一对惊世绝伦的双胞胎……”
   
  他把音乐比喻成武器:“让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悲怆和呐喊/像一把把锋利的匕首/刺穿夜色的迷茫/像一颗颗愤怒的ZD/射向敌人的胸膛……”(《拜谒聂耳墓》)
   
  他竟然还能把纪念碑比喻成松柏、血书、头颅。“你是一株挺拔的松柏”,“你是一部殷红的血书”,“你是一颗高昂的头颅”,“你是一杆精神的旗帜”,“你是一根定海神针”。(《拜谒人民英雄纪念碑》)
   
  他把“西安事变”里的两位英雄比喻成一飞冲天的鹏鸟。“历史记住了/公元1936年12月12日/也记住了张学良杨虎城/两个英雄的名字/可惜,两双刚刚张开的翅膀/很快被暴雨淋湿——/一双天亮前夕被折断在/重庆歌乐山下/将浩气留给满山松柏/一双则永远被关进了笼子/只能将英雄虎胆/留给青史”。
   
  由以上例句可以看出,比喻不仅让诗歌的表达形象生动,而且对诗歌整体构思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直说是口号,含蓄才是诗歌,诗歌语言不要说得太明白太直接:“说出来是破坏,暗示才是创造。”诗歌的含蓄美,通过这些优美生动的比喻就能得到很好的表现。诗歌的真挚美也是一样。诗歌需要刻骨铭心的真挚,这种真挚的感情一旦联系到沉重和动荡的中国近现代史,又浸染了一层悲壮美。比喻还能表现诗歌的意象美,意象是内意加外象,即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延安枣园》里的红枣意象,从最初的“红灯笼”,到最后的“红太阳”,就是自然而然的意象升华。
   
  比喻当然是一种很基础的修辞手法,还有一些诗歌表现手法,运用起来就要复杂得多。在他的这本诗集中,我屡次见到一种陌生的表现手法。他写六盘山说,“这绝不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山/而是一首荡气回肠的诗”。(《六盘山》)他当然可以把六盘山比喻为“一首荡气回肠的诗”,但为什么首先要否定六盘山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山呢?六盘山,从客观上讲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山,从主观上讲是一首荡气回肠的诗。他否定客观事实,肯定主观愿望,不是毫无道理吗?这就是诗歌艺术的惊人之处。诗歌往往冲破语法,我们不能用逻辑来框定诗歌,诗歌有它自己的逻辑。六盘山是一座山也是一首诗——这样按常理表达会有多么平庸!诗歌手法中有所谓“蛮不讲理法”,六盘山不是山而是诗,应该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这也是一种婉饰修辞,也就是委婉丰富,而不是直白平淡。这样的例子在他的诗集中是很多的。我拈出来的还有下面几例。
   
  “确切的说/这座桥不是用/十三根铁链架起的/而是由二十二名红军的血肉/和信仰铺成的”(《泸定桥》)
   
  “这岂止是一部书/更是一声痛彻骨髓的呐喊/在黑夜里惊天动地/振聋发聩/这也不仅仅是一篇战斗檄文/而是一声救亡的呼号/一声响彻寰宇的雷霆”(《读严复<救亡决论>》)
   
  “这不是一条简单的路/而是一次战略转移的大决战/一部民族英雄的史诗/一场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跋涉/最震撼的绝唱”(《一条路》)
   
  “……月光照亮的/不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山脉/或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场/而是一个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精神的代名词/一座高筑在人们心灵深处/永不坍塌的祭奠/一个不朽的军魂”(《上甘岭的月光》)
   
  “七千零六十二米最大下潜深度/不止是你的骄傲/而是一个海洋大国的气度/也是中国科技的新高度”(《致载人深潜英雄付文韬》)
   
   这些例句所用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有对比,有映衬。最主要的还是对比:否定与肯定的对比,外在与内在的对比,具体与抽象的对比。对比的效果是深刻,对比的目的是渲染、映衬或者说烘托,所以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无论是起点还是终点,无论有几重新鲜的意象,最后都归于描述主体这个中心。这样一波三折的表达,就表现了诗歌的多层次美和想象美。
   
  李建春先生这本书的创作雄心,一方面很明显地体现在选材上,他倾听着来自历史的洪钟惊雷,他要让诗歌充满阳刚之气:“红诗究竟是什么?我觉得,它应该是回首革命历程的诗,是缅怀先烈事迹的诗,是激发爱国热情的诗,是闪耀时代光芒的诗,是讴歌幸福生活的诗,是催人奋勇前行的诗。”(《并非创作感言》)另一方面,体现在他把诗歌的审美性和艺术性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他说,“优秀的红色诗歌,在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沉淀,而它的感召力就在于艺术的开掘”。前面引述的诗句,也可以使我们窥测全书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一些诗篇因为他竭忠尽智、苦心经营,而征服许多读者,并多次获大奖。
   
  世界著名哲学家和诗人都说过,诗歌拯救世界。主题诗集《阳光的足音》,是李建春先生十年磨一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年华诞倾尽心力完成的“一项谨慎而浩繁的工程”。他以自己钟情的历史为审美对象而进行的一次旷日持久的艰辛的创作体验,最终却带给广大读者丰富的审美愉悦和巨大的精神享受。如果说这本书是一个奇迹,我要把敬意献给创造奇迹的人。
   
(《阳光的足音》,李建春著,2019年3月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印张19·5.)




评分

7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0-4-12 21:50 | 只看该作者
加分先,再细读!                     
3#
发表于 2020-4-12 21:52 | 只看该作者
先报到!回来细读!问好川媚!晚上好!
4#
发表于 2020-4-13 06:35 | 只看该作者
川版早上好,请早茶!               
5#
发表于 2020-4-13 09:48 | 只看该作者
写主旋律,不难;写得新颖别致,不很难。两者结合,才真是难。
读了本篇,特别关注诗集中的那些例句,我相信川媚的认知。
赏读,问候。:handshake
6#
发表于 2020-4-13 10:29 | 只看该作者
诗歌是否拯救世界,不知道,
诗歌慰藉人心,倒是真的。

认真读过,认真品悦,难能可贵。
7#
发表于 2020-4-13 10:55 | 只看该作者
四月是读书月,本书话契合了读书月活动宗旨,读本书与作者心灵高度重叠。本文作者采用常用写作手法兴比赋来阐述建春诗集《阳光的足音》所含意义,他所运用的写作手法表现诗歌意境。在现代社会,以经济发展为主的年代,人们对红色其实已淡漠。作者叙述语言激情慷慨,欣赏问好!
8#
发表于 2020-4-13 11:24 | 只看该作者
来学习欣赏老师佳作,问好。
9#
发表于 2020-4-13 11:35 | 只看该作者
读得认真,评得中肯!不是人情债,:lol那些诗句,真心是好。
10#
发表于 2020-4-13 14:42 | 只看该作者
红色主题诗歌写好了有难度。嗯,我被版主的书评征服了
11#
发表于 2020-4-13 15:14 | 只看该作者
红色经典,值得永久流传。问好老朋友!
12#
 楼主| 发表于 2020-4-13 21:33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上朋友的鼓励!书评版的朋友们真是热情周至。再次叩首感谢。恕不一一回复,稍后拜读各位大作。
13#
发表于 2020-4-13 23:24 | 只看该作者
川版的功力,在于写别人不敢涉猎的。
这是一份胆气,更是睿智所在,笔力所在。
14#
发表于 2020-4-14 10:55 | 只看该作者
主旋律,正能量,我们学习不彷徨。                                         
15#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0:55 | 只看该作者
问好 楼上二位。感谢来访,感谢鼓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6 01:25 , Processed in 0.16189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