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443|回复: 7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倡读经典】春半如秋,百花尽,莺乱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4-18 09: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倡读经典】春半如秋,百花尽,莺乱啼
——读柳宗元七绝《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文/月牙
  
         翻阅柳宗元诗作,果真诗风清峭。耳熟能诵的,再次品咂,依然滋味本纯;律诗绝句,初读吟诵,竟也余韵袅袅,余味无穷。
  在一首七绝上,凝眸良久,虽是新识,却似旧友,心动不已。
  诗作题为《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全诗如下: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仕途失意,飘零天涯,羁旅忧思涌动,春天过半,如到寒秋,让人心神凄迷。山城一场雨,百花凋零,落英缤纷。榕树落叶洒满庭院,传来黄莺嘈杂的啼叫。
  一遍,两遍,三遍……窗外春色浓郁,浅灰色的天空下,保俶塔似一柄剑,对着天空诉说着什么。


  自然之春,人生之秋。
  柳宗元仕途坎坷,他26岁入仕途,到47岁离世,仅21年,其中有14年的贬谪生活。33岁被贬到永州,十年后才被召回。本以为柳暗花明,不料回到长安仅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柳州,那是比永州更远更荒僻的所在。这首七绝就是他到柳州后写的。
  诗作一二句重在抒写凄情,三四句偏于写景叙事。仲春这样美好的时节,本该草长莺飞桃红柳绿,地处南方的柳州,春意更加盎然。岂料一场暴雨,将盛放的百花打残,将庭院的榕树叶子吹落,一地落英,满园落叶,雨渍未干,春天已经凋残。这般寄情景物,心头烦忧怎能排遣,真个春半如秋啊。
  人生遭际不如意,春天也来添乱,这浓重的烦忧如何化解?柳宗元挚友刘禹锡有名句,“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而柳宗元此首中所传达的恰恰相反,春半如秋。贬谪之苦楚,失意之惆怅,郁结于此,一首偶题,将蕴结之情曲折传达出来。


  花落莺啼,有声有色。
  起句的“凄凄”二字,轻轻点染即可,不必再浓墨重彩。三四句的写景状物,颇见功力。
  一句有色,“山城过雨百花尽”。有远山,深深浅浅的青黛色。城池,有人烟,蛮荒之地,不见阜盛,城色斑杂。暴雨过后,洗尽尘埃,只会百花残,落红不堪,形破碎,色斑驳。一个“尽”字,足见雨之暴烈,仲春竟有几分秋意。
  一句有声,“榕叶满庭莺乱啼”。雨声才歇,落叶窸窣。既是“满庭”,可见先前雨之大,声之响。春天,万物生长,欣欣向荣,而诗人选取了极富柳州地方特色的树种榕树,写的却是落叶满地的景象。不解人心的黄莺啊,此时乱叫起来。
  这风景,这声色,巧妙照应了起句中“凄凄”的“宦情羁思”,轻笔一点,回味悠长。


  我情物境,相会相融。
  黄莺的啼叫声哪有什么乱与不乱之分,乱的分明就是诗人的心啊。人生苦短,天涯羁旅,如蓬漂泊,无枝可依,郁结浓烈之我情,信手点染之物境,在诗人的笔下,巧妙交融。
  政治上不断遭受沉重打击,希望一次次破灭,且离家五六千里,还乡而不得,“堙厄感郁”是其心境的写照,又何尝不是其人生的缩影?
  情是人之常情,境也是寻常可见之境,柳宗元能平中见奇,因其诗作的着眼点,落在“尖”上,仿佛此刻窗外所见,宝石山上之保俶塔影。情与境相融,情更深,境朦胧,不禁泪眼婆娑,这泪是满蓄在眼眶而未落下的,一个悲愁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跃然纸上。
  情往感物,物来动情,肃杀萧条之春景,凝重蕴藉之深情,诗人意绪迷乱,这种情感古今相通,用语看似平淡,深思则隽永深沉。


  偶题凄凄,必得沉沉。
  柳宗元心中的烦忧,滔滔不绝,在他另一首著名的诗中写道,“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这江流不是忧愁之外显吗?人生艰难,情思郁积,岂是“凄凄”一个叠词能写尽的?
  如何化解,诗作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而是在有声有色的写景之后收束,充分留白,让读者去静心体会这人生况味。
  文人墨客大多从自然的风景、永恒的山水里得到暂时的解脱,像之前归园田居的陶潜,“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像后世旷达的苏轼,“人生如梦”,感慨之后,“一尊还酹江月”,从中获得开阔的人生启迪。
  柳宗元之前和之后,感怀往事、惆怅满溢的作品并不鲜见,这首的动人之处,还在于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见。宋苏轼曾这样评柳诗,“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书黄子思诗集后》),淡而有味,柳诗至味是清峭。


  读者与诗人情感的共鸣,往往因为诗作中传达出一种亘古不变的情怀,对人生遭际不如意的隐忍与克制,如静水流深,自有一种内在情感的张力,拨动读者的心弦。如今,仍在非常时期,未来道路多艰,忐忑不安,迷茫无助,世纪末情绪,在一些人中间弥漫,看似偶然,也是必然,春半如秋的际遇,如何不心烦意乱,有定力,阔步向前,向阳而生。
  在柳宗元笔下,宦情与羁思,百感交集,不知从何说起,只道是,春半如秋,百花尽,莺乱啼。
  颇有屈子禀性的柳宗元,也有“春风无限潇湘意”,也会“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不如借以此慰余生。


  2020-04-17写,04-18改





评分

13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0-4-18 09:42 | 只看该作者
传说中的  ?         

点评

头把交椅,是要纳税的,石兄。  发表于 2020-4-18 10:44
保卫论坛,沙发归你,请上座,敬香茶  发表于 2020-4-18 10:17
3#
发表于 2020-4-18 09:44 | 只看该作者
正在和太白养生,没时间读帖。

点评

慢慢的。一个月时间呢,还真想快手一天一篇的涂啊。  发表于 2020-4-18 15:56
哥们指数下跌2个点:(  发表于 2020-4-18 10:17
4#
发表于 2020-4-18 09:49 | 只看该作者
作品的凄美穿越千古,人物的心境共鸣后人。

点评

哈,哈,草兄双重标准,前面不同意我说,后来不反对此言,呵呵,看看善辩的草兄如何说,,,,  发表于 2020-4-18 10:44
概括精准:)  发表于 2020-4-18 10:18
5#
发表于 2020-4-18 09:56 | 只看该作者
共,交加。
春半如秋,仲春的情景,悲秋的心境。
百花尽,那一场改革的败状。
榕叶满庭,忠臣零落。
莺乱啼,朝中谗言谤语依然满天飞。
6#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10:26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0-4-18 09:56
共,交加。
春半如秋,仲春的情景,悲秋的心境。
百花尽,那一场改革的败状。

写作背景,文中已写到。
改革、忠臣、朝中。。云云,那是男读者的惯性思维。
我更喜欢将这些推到后面,而将人性的东西彰显——女读者视角吧。

哪怕柳宗元是一个对政治念念不忘的人,他的诗文也可以视作对现实的逃离,
逼仄生命中的一些喘息,对政治的暂时淡忘。。。。
落叶是忠臣零落,莺啼是谗言乱飞,不无道理,但诗味有些怪异。
把柳宗元放在“人”这个立场,突出他诗作中一个“人”的苦痛忧愁,是不是格局更开阔些?
:handshake
7#
发表于 2020-4-18 10:31 | 只看该作者
没赶到头牌,能进前三吗?

点评

飞扬好,敬茶:)  发表于 2020-4-18 13:28
8#
发表于 2020-4-18 10:34 | 只看该作者
刚也在看柳州的诗作,被月牙姐注销了。
精彩的呈现,不至于让我糟蹋了。幸好俺没出手。

点评

是吗,所见略同。。还好你没出手,你就看我糟蹋好诗吧。偷笑  发表于 2020-4-18 13:30
9#
发表于 2020-4-18 10:34 | 只看该作者
那只鸟儿在抗议说“明明是《莺啼序》,全词240字,比最难写的词牌《戚》还多出28字,怎么到了你这儿,就成了鸟乱叫哩”。
股票下跌正常。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点评

在问天看来,全世界只有一种鸟,鴳雀。笑哭  发表于 2020-4-18 13:32
10#
发表于 2020-4-18 10:37 | 只看该作者
月牙 发表于 2020-4-18 10:26
写作背景,文中已写到。
改革、忠臣、朝中。。云云,那是男读者的惯性思维。
我更喜欢将这些推到后面, ...

强词夺理一下,突出他诗作的苦痛忧愁,要苦其痛,忧其愁,也就是共鸣。而苦痛忧愁来自哪里?如果只是风雨之后的萧杀景象,固然唯美,未免有点林黛玉了。柳不是用眼泪种草的人
11#
发表于 2020-4-18 10: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之飞扬 于 2020-4-18 10:42 编辑

春半入秋,柳州的终老,终究是柳公最后的绝唱。
不是不想,而是无为。
一己之力,泯灭在穷山恶水之间,心中的凄怆,何人能解?
没了希望,独钓也只是枉然。
那一片寒江雪,注定只是心头的一片胜景。
不思量,自难忘。
12#
发表于 2020-4-18 10:50 | 只看该作者
言为心声,诗为情语。月牙对此刻柳公心、情分析透彻。

点评

感谢牛兄鼓励。遥握:)  发表于 2020-4-18 13:47
13#
发表于 2020-4-18 12:30 | 只看该作者
春半如秋有萧杀的味道,柳公的心情可能还是比较荒冷。
其实春半的的冷和秋的冷的区别,可能就在于春是新冷,秋是老去荒凉。但作者说他迷惑了,
这样说来,其实怎么都有春归大地的心悦之情在里面。

点评

春冷与秋凉,心悦难抵烦忧,属于柳公的人生况味。楚楚好。  发表于 2020-4-18 13:51
14#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13:43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0-4-18 10:37
强词夺理一下,突出他诗作的苦痛忧愁,要苦其痛,忧其愁,也就是共鸣。而苦痛忧愁来自哪里?如果只是风雨 ...

“只是风雨之后的萧杀景象”?何以见之?
写人生之秋,我讲到了写作背景,贬谪之惆怅;写情境交融,我讲到柳离家遥远,还乡不得,等等,
都是其苦痛悲愁的原因。
所以,煮字所谓的“只是”,站不住脚。

不讳言政治上的失意。。对于有抱负且敏感的诗人而言,是其人性的一部分。
我不想在欣赏一首诗的时候,过于“落实”,古诗也是诗,诗更多的是感性的产物。
你也写文,肯定知道,作品是作者某种思想的反映,但不能简单划等号。

你说自己“强词夺理”,窃以为也概括精准




15#
发表于 2020-4-18 13:46 | 只看该作者
月牙 发表于 2020-4-18 13:43
“只是风雨之后的萧杀景象”?何以见之?
写人生之秋,我讲到了写作背景,贬谪之惆怅;写情境交融,我讲 ...

这个问题我已经在牛哥文后认错了,并且退还了豆豆。

点评

啊?没注意。。理性之人,这样读诗,理解。真认真,受不了:(  发表于 2020-4-18 13:5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5 21:13 , Processed in 0.07284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