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艾桃 于 2020-4-20 16:24 编辑
人之发肤受之父母。古往今来长生不老是人们的追求,从秦皇求仙药,到雍正炼仙丹,“九五之尊”都在寻觅拉长生死之间距离的灵丹妙药。事实证明长生不老只是幻想,只要得法长寿还是可以办到的。东坡先生全才,熟读经史子集博览群书学识极其渊博。如何才能做到长寿,先生更倾向于后者。
或许是大文豪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的成就太过灿烂,光环下的余辉易被人们忽略。不得不说,先生在养生方面不仅身体力行更是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流传至今的《养生诀》《养老篇》《问养生》《食疗歌》《养生论》等,以及后人根据先生在文字中表述的观念精粹,收录编纂了《东坡养生集》和《苏沈良方》,先生在养生方面同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说白了,养生就是衣食住行及吃喝拉撒睡的常理,就是怎样借助内外因弘扬身体正气,矫正不良的生活习俗。且看先生在诸方面是如何调理的。当然,这只是贝海拾珍略说一二。
气功。
先生的《养生诀》是气功与按摩的结合,通俗易懂简便易行。读文字简直就是现代版的看图识字。“每夜子时以后,披衣起,或只在床上拥被而坐亦可,面东若南,盘足,叩齿36通;握固,即以拇指握第三或第四指,握拇指两手拄腰腹间……。 天刚亮就起床,面向东和南,披衣盘坐。先叩齿36次,随后呼吸吐纳,待满腹气极,则徐徐而出。再用手摩擦脚心和脐下腰脊间,接着抚摩眼面耳颈,直到发热为止.最后按捏鼻左右五七次,梳发百余次。先生在《上张安道养生诀》(张安道,先生敬重的前辈和伯乐,北宋名相)中对此功曾评述道:“此法甚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因此对后世特别是文人士大夫产生了广泛影响。
先生对静坐养生法推崇备至:“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睡觉。
睡眠占了人生的三分之一时间。充足的睡眠对于人体健康十分重要,先生深谙此道。每当躺到床上睡觉时“瞑目听息,不可少有蠕动”,这样做是“务在定心胜之”。换句话说哪怕床有一点不稳,他都睡不着,一定要排除杂念方能入睡。即使是在人生一贬再贬的情况下,先生在惠州还是“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谪贬算什么?无官一身轻,才有“春睡美”待遇,就连道士敲钟都轻轻的,生怕惊醒了先生的美梦。三贬去海南的路上撇去烦恼照睡不误,“三杯软饱(饮酒)后,一枕黑甜余”。
自律。
来到黄州以后环境变了条件艰苦,但名人效应犹在,前来探视索要诗词字画的人不少,只是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先生在《养生》一文中写道“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先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这个高雅的安民告示发的好,既自律又节俭,管住嘴,管住腿,还省钱。
自持。
先生在《书四适赠张鹗》中写过一首有名的养生要诀“ 吾闻《战国策》中有一方,吾尝服之,有效,故以奉传。其药四味而已,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意思是,功名利禄随它去,早起早睡身体好,经常散步少坐车,感觉饥饿吃半饱。推迟用餐饿了再吃好比吃肉,亏先生想得出来。《东坡志林》亦有精辟见解“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看来在饥饱之间如何吃饭先生也是很有讲究的。
侧重。
人到晚年是养生的重点。先生在《养老篇》中写道“软蒸饭,烂煮肉,温美汤,厚毡褥。少饮酒,惺惺宿,缓缓行,双拳曲。虚其心,实其腹,丧其耳,忘其目,久久行,金丹熟。”短短四十八言,其饮食对肉、汤、酒都有具体要求;从心理、衣着被褥、行走、手势、耳目做派都有描述。惺,静也,“久久行,金丹熟”,长此以往就会像仙人炼丹得到养生长寿之术。
食疗。
民以食为天。先生是美食家也是史上有名的“吃货”。他在诗词中关于吃的句子比比皆是。随便拿来几句:“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五首·其三》;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浣溪沙》;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满庭芳·归去来兮》;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东坡八首·其三》…… 看看像不像菜谱?
诚然,先生亲力亲为下厨烹饪也是把好手,“东坡肉”系列就是佐证。但先生认为还是多吃蔬菜水果好,“甘腻肥浓”的肉类是“腐肠之药”。他还自创了清淡素雅的东坡羹,还为此写了一首《东坡羹颂》。可见先生是荤素搭配食不厌精吃出了水平。当然有时也可改改口味,“服姜可延年,麦田求野荠”,还可以换换环境“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佛道。
先生一生钟情信仰佛道。不论到哪,但凡遇到寺院道观必前去拜访,留下了许多与高僧道士交往的故事和诗词。先生一生遵循“寓身物中,超然物外”的原则,在很多方面与道家思想是灵境相通,与红尘之外的佛道思想相融。先生号“东坡居士和铁冠道人”,“居士”乃在家修行的佛家弟子,“道人”直接明了的指向。佛道的禅修理论和饮食习惯,对先生的兴趣及养生之道起到了潜移默化或是很重要的作用。
游历。
先生是个喜欢旅游的人。在任职的地方,赴任或是遭贬的路上都有精绝的诗词留下。譬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抹浓妆总相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旅游最大的好处就是陶冶情操锻炼身体,而先生把身心融入山水其中,把自然化作求解内心平衡抒发情感的媒介,找出蕴意人生的哲理。这就是境界,这就是养生妙悟的极高境界。
品茶。
茶如人生。先生在这方面亦是精通精到,对茶史、品茶、烹茶、茶具都很有研究。先生日常生活中更是离不开茶。您瞧:“酒困路长睢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浣溪沙》; 形象地记述了他讨茶解渴的情景。睡起也要喝茶“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写文章熬夜更得喝茶“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午睡起来更是馋当年新茶“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越州张中舍寿乐堂》。先生会品会喝,深知茶之消食养生功道。
书画。
先生的书画在当朝以及后世都极负盛名,所著所书的《寒食帖》被人们奉为天下第三行书。(第一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第二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所画的《枯木怪石图》辗转传世,被拍出了四亿多港币的天价。而练书画能养生古来有之,此业内人士大多高寿。先生还著有专门的理论书籍《论书》。“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还说书写时要“骨气深稳,体并众妙,精能之至”,他讲自己书法及创作过程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惊叹,先生书写的过程简直就是在练气功。
饮酒。
先生好酒。酒能活络身心,酒几乎伴随了一生,从先生的文字中都能嗅到淡淡的酒香,与酒相关的诗词佳句不胜枚举。有好多的绝世精品就是酒后醉后所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是代表作,亦如李白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李太白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君不见》先生说“使我有名全是酒,从他作病且忘忧”《次韵王定国得晋卿酒相留夜饮》 小酌怡情多饮伤身,先生很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作为当朝的公众人物,饮酒是常态也是工作所需很难自持。先生的好多朋友向他索要诗词字画几乎全是在酒后,酒是真情,酒是纽带,明知而为之,先生恐怕失言了呦。呵呵!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大可不必较真儿。
无争。
人到晚年才能领悟到养生长寿的意义。清心寡欲的世尘之外才是养身的真谛,摆脱纷争回归自然才是正果。一首《述怀·调行香子》,最能反映先生淡泊名利修身养性的闲适心态“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白驹过隙一闪念,火石打火一瞬间,人生如梦方觉醒,学学陶令可耕田。
按当今的话讲就是“神马都是浮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