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6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怀念柏荫堂(8) “柏荫堂溯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5-9 10:1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世荣 于 2020-5-9 11:50 编辑

       题记:柏荫堂是资本家戴海昆发迹后返乡建造的近现代化宅院。戴海昆在土改前夕移居香港。柏荫堂没分给当地贫雇农居住。东边是茶冲完小,茶冲公社机关;西边是双峰八中和甘棠区粮站。我们在师生群里怀念柏荫堂,因为老师曾经在那里教书育人几年,我们在那里读初中三年。我是个例外,小学六年在茶冲完小,所以我对柏荫堂的记忆与感情很深厚很特别。(李世荣)
      


                                                       “柏荫堂”溯源
                                                             雪地

       “柏荫堂”建成於抗日战争前夕。
       “柏荫堂”设计者戴鹤光。生於二十世纪十年代中。启蒙於私塾 ,少年随父生活在武汉。就读於新学,直至大学毕业。终身以大学教师为职业。新中国成立后即为湖南大学数学教授。后调往武汉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属于创院教授之一,博导。桃李满天下。逝於2004年。
       “柏荫堂”的建成必定要提到堂主戴海昆。戴鹤光是堂主的长子我的表舅。从他那里得知,表舅的爷爷是住在江子岭的一普通农户。家有六担谷(一亩)簿田,二十丈(旱地三分)地。家有六个儿女,还要奉养老人。所以家境很不宽裕,还得租些田地耕种以维持全家生计。好在爷爷身强体壮,闲时走担(当挑夫)。上宝庆,下湘乡,走衡阳,也算有见识的人。因此而拼命劳作,含辛茹苦将儿女送上私塾。多则三年少则两年的脱盲。然后,都打发去城里谋生。希望儿女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成龙成凤。
       戴海昆上了三年私塾。到十二岁那年,经人引荐到武汉一湘人开的茶庄货栈做打杂帮工(年少当不了店员)。店主只包吃包住,置办一些衣服。年关发两块光洋(注:当时两块光洋可在乡下买两百斤谷子)做红利让其寄回家。十五岁成为正式店员。三年学徒三年帮师后才称其为出师,届时可以出去自立门户。   
       十年磨一剑。戴海昆长成身高一米八以上俗称“海昆长子”的商业俊才。   
       戴海昆之所以能成为后来的资本家,也是凭着从父亲那传承下来的任劳任怨,追求好日子的精气神。靠着本人的智慧,硬是从行商做起,成家立业,殚精竭虑。天道酬勤,终于在武汉创立一大商行,生意做到了国外。
       戴海昆育有三子一女,均生于乡梓成长于都市。他深晓有文化的重要性,儿女都被培养成大学生。即使续弦也是娶的一位中学教师,使商人之家蜕变成书香门第。
       有史以来中华儿女都有一个浪迹在外,一朝发迹就产生荣归故里,光宗耀祖的欲望。戴海昆也没脱俗。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后就将回乡建宅付诸行动。
       表舅回忆道:因回故里建宅一事父亲搞了一次家庭聚会。大家都同意父亲的主张。建的宅子要大气,与众不同。一致决定大家都来参考,自己人来设计。结果决定由大学高材生戴鹤光主持设计。   
       经多次探讨和研究,结合堂主夫妇的意愿,宅子定名“海昆堂”。整个宅子按居家、商行、办学布局。


       “柏荫堂”定址
       “柏荫堂”的确是在良田中辟地而建。当时堂主只有二亩地。现场踏勘时觉得地势平坦,前面宽阔,出进方便,适合建宅。没有风水宝地之说。如果能买下周围的地就可在此建造。无数次的交涉协商,所需之地都是按当时良田价格的二倍以及满足一些附加条件而购得。


       “柏荫堂”定名
       “柏荫堂”之名因柏树而起。有记忆的人们一定记得“柏荫堂”那块地周围原来有许多千年高大而长青的柏树。人们闲时都喜欢聚会树下。大人聊天,少儿戏耍,树荫泽陂,祥和胜景!
       回乡建宅,原定名“海昆堂”。地址确定后堂主父子俩在一次踏勘用地现场环视周围景色时,儿子戴鹤光突生感悟即问父亲:为什么要回乡建宅?回曰:落叶归根,开源乡邻,和睦家族,荣养天年。儿说:既然如此,则建议将宅的名字改成“柏荫堂”。您看那些柏树都是成百上千年的存在,冠荫泽陂。那就让我们的宅子和柏树相互映衬,愿我们的宅子像柏树一样青色长在,恒久福长,荫及世世代代。“海昆堂”只能铭记于您三代亲人的心中。“柏荫堂”却能喻意百世。您戴海昆可与堂同载!一番话说得父亲戴海昆高兴无比,满面红光,连声说:好!好!好!新宅名就定“柏荫堂”!
       新宅建成是否挂上了“柏荫堂”的门匾,门匾是否气派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堂主不是好张扬的人。大门前没有立一对石狮是事实。建成之期也没搞庆祝仪式。按现时来说即为“低调”。


       “柏荫堂”的设计和使用愿景。
       “柏荫堂”的设计者戴鹤光颇费了一番功夫。整个大宅分前庭后院。后院居家,前庭左右办商行和学堂。中西结合,居家为三大进,四合院格局。地基高出前庭一米,加厚加大的青砖砌墙。采用了大量的青石料。门庭都是以石库门形式造成。特别是居家门庭,宽阔的廊,高大的柱,殿堂级的顶。既有西式的恢宏气势,也彰显中式的庭院深深。即使至现代也不落俗。
       居家后院还围有园子,占地不小。设计中没有特别注明怎么做,是留给后人去想象和发挥的。有一青石砌成的水池,初心是建个游泳池。后来还是觉得小了一些。
       设计“柏荫堂”时戴鹤光年仅二十岁,还是在校大学生。的确是高才!
       前庭左右两边计划办商行和学堂。办学是戴鹤光的后妈学先生提议的。办新学!因地制宜,只办初小。无论家境如何只要一心向学都接收。愿升高小的可引荐到外地去求学。课程设语文、算术、文体。
       表舅晚年回忆到办学一事,作为一生都在教书育人的达者,很多年后还是眉飞色舞的。他当初还提议要为学生建立奖励机制,统一服装。场地有限,每年级一个班,每班二十人。为便于管理,一年级超过十岁小于八岁的不招。男女不限,优秀的可跳级。不过,因为是在乡里办学,统一服装的提议被否定,改成上学时穿统一式样晴雨两便的胶鞋和戴一样颜色的领巾。学校提供一半费用,困难的免费。
   
       然而,时世变迁,计划赶不上变化。堂主一家人对“柏荫堂”的规划及应用以及许多的愿景都得不到实现。
       殊不知,随着历史的演变,后来人一一实现了前人的夙愿,且更加发扬光大。为“柏荫堂”的历史留下浓墨重彩!




                                      【致谢未曾谋面的雪地】


        收到你写的关于柏荫堂的因为翔实所以珍贵的资料性文稿。我觉得对你说一声谢谢太轻淡了!
       我在那座房屋里从启蒙读到初中毕业。一辈子的学生生活都在那里面度过的。由于年龄小,又是以学习成绩为重,根本不会想到要了解我的学校所在地柏荫堂由设想到设计到建成的情形。
       “失去了才觉得珍贵”。真是这样的。离开学校后对柏荫堂一直魂牵梦绕,我经常去看望老师也是看柏荫堂。我是1966年毕业的。我一直想不通一个事实就是,在那个阶级斗争月月讲、天天讲的年代,我们控诉各地地主残酷剥削农民的罪恶,可就是没听老师讲过柏荫堂的地主剥削史。为何不就地取材教育我们呢?看过你写的《柏荫堂溯源》之后,我觉得我的“题记”都应该修改,至少把“地主”改为“资本家”。
       两年前几个老同学催促我建个老同学群。为了让老师和老同学玩得开心,我颇费了些心思。
       近来我又想起了柏荫堂那座值得怀念的房屋,在群里展开回顾、讨论和写作。我们的老师当然比我们懂得多些。他说主要原因是你的表外公戴海昆的财富不是剥削当地农民的,所以和当地农民没有阶级矛盾。
       你那天在朋友圈看了我们的怀念文稿后写的短文,我看了非常兴奋,觉得我们的活动得到了回应,而且是柏荫堂原主人的后人又是我们的校友的回应!我觉得我发起的怀念柏荫堂活动更加有意义了!我把你的短文拟标题为《回音壁》,得到老师的赞赏呢!
       你这次写的文稿不但是柏荫堂的历史资料,而且有文采!你为我们的怀念活动增添了光彩!我代表我们群的师生诚恳地再对你说声衷心感谢!祝福你生意兴旺,生活幸福!
                                                                            李世荣
                                                                     2020年5月5日 晚  




       附图1:操坪和礼堂
       附图2:曾经的教师宿舍
       附图3:气派的天井
       附图4:挺立百年的“洋灰”柱
       附图5:古雅的窗户


柏荫堂 02.jpg (167.19 KB, 下载次数: 34)

柏荫堂 02.jpg

柏荫堂 03.jpg (294.1 KB, 下载次数: 37)

柏荫堂 03.jpg

柏荫堂 05.jpg (228.8 KB, 下载次数: 39)

柏荫堂 05.jpg

柏荫堂 07.jpg (199.32 KB, 下载次数: 39)

柏荫堂 07.jpg

柏印堂 09.jpg (256.59 KB, 下载次数: 32)

柏印堂 09.jpg
2#
发表于 2020-5-9 12:30 | 只看该作者
很有意义的史实希冀发扬光大
3#
 楼主| 发表于 2020-5-10 14: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李世荣 于 2020-5-12 18:33 编辑
碣石清风 发表于 2020-5-9 12:30
很有意义的史实希冀发扬光大

是啊,没想到我在群里发起这次怀念活动得到这座宏伟的私宅的建造者的后人的回应,然后他也参与进来讲述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6 03:03 , Processed in 0.05401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