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礼县雏燕 于 2020-5-29 12:53 编辑
【五月-夏】暴风雨诞生的绝句 文/礼县雏燕
1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宋代·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选第一首)
2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是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登上望湖楼上,巡视了这座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又名钱弘)所建的望湖楼,心情甚好,喝酒赏景,酒微醉,抬头向楼外望去。
这时,天空乌云密布,墨绿色的孤山峰巅,在飞涌奔驰的乌云中时隐时现,似有若无。往低处看,西湖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湖底石上,依然悠哉游哉,历历可见。满湖是云,有黑云,如马队驰骋,有白云,似羊群游动,有灰色的云,紫色的云,看湖里的云,把湖水都染陇深暗色,让人看了,浮想联翩。
一会儿,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从天而降,天象打漏了筛子似的,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大雨激起的水花如晶莹珠的珠子,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
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天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派蔚蓝色。风啊,云啊,雨啊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一刹那的功夫,西湖上,经过一场洗礼,景色绚丽。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无比,温柔迷人。苏轼大喜,提笔蘸墨,酒兴诗兴大发,展纸伏案,只见宣纸上,龙腾虎跃,一首绝句豁跃纸背: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写罢,停少顷,觉兴致未尽,又续写下四首绝句,统一题名《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
苏轼诗的好处不仅仅在比喻新奇,而在于迅速捕捉天气的一瞬间的变化:由云成雨,忽然风吹云散,阳光灿烂,湖面靴纹闪闪,望去水天一色,让人陶醉。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最美的是西湖雪景。然而,读苏轼的诗,西湖的雨湖也竟然是这样美!
诗人在楼上迅速捕捉住了西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由远及近,由天空到湖面,静态之中连动动态,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与浓厚、急骤变化,“未遮山”是骤雨即将到来的景象。用“跳珠”描绘雨的形态、色彩等特点,"跳"、"乱"、"入"动词的运用,形象地说明雨滴的大、猛、密,生动说明骤雨的来临猛烈迅速。可以想象是大雨倾盆,铺天盖地,顷刻之间,水流如河;西湖水面上银珠乱溅,远望去水雾如纱如幻,西湖仙境。夏天气温高遇大雨,气温陡降,风就来了。“卷地风”是写实,风来得快,来得急,云散了,雨停了,“水如天”。全篇四句描写了一场骤雨,和雨后悠然不尽的情致。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中,是工整的对偶句,算得上是工对。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对比色彩显明,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跳"、"乱"生动形象,辅助雨滴的悦耳的声音,形声并备,质感很强,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作者构思时遣词炼字的匠心用心具有美感。同时,也会感受到诗人心情畅快,文思敏捷!这首绝律,很能感染读者,窃以为这两句诗使全篇生辉不少,灵性十足,产生美感,我更钟情这两句绝妙的工对!
此绝句描绘了望湖楼上西湖美丽夏季雨景。诗人是"醉书"而就,得之于心,寓之于酒,注情于毫,诗人的灵感全在于一个“醉”字上。"醉翁之意不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于酒,更醉于水天之美,西湖美景使诗人陶醉,酒乎,西湖美景乎?皆有,酒能助兴,美景冶情,然而激情澎湃,才赋就佳作矣。好心情,好景观,还有好酒,才赋有好诗!彩虹,总在风雨后。一场暴雨,诞生了一首好诗。
望湖楼,望到绝妙西湖雨景,望见了词圣的好心情!春风得意,豁达率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