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梅长荣 于 2020-6-15 10:33 编辑
那首《常回家看看》唱出了亲情的温暖,而《时间都去哪儿了》却让无数人的眼泪夺眶而出,这是在呼唤回归亲情!
在我们一生中,每个人都应拥有亲情,爱情和友情。相比而言,亲情则显得格外重要,亲情关系在我们的人生中,是一道不可磨灭的生活背景。亲情是爱情的基础,是友情的支架。没有亲情支持的爱情,是苍白而不会长久幸福的。没有亲情调剂的友情,是虚假而不会牢固的。一个人在爱情上可能失意,友情上可能失败,但都有另行选择的机会,而亲情是不能抛弃,也无法选择的。亲情,是血缘的纽带,一个人从降生起,便注定了永远的亲情关系,亲情是生命所赋予我们的,是不可回避也不可逆转的,因为你不可否认也不能抛弃生你养你的父母。
所以,亲情应该放在爱情和友情的前面。以此作为我们做人的道德标准,以此去谈情说爱,去聚朋结友,去创造事业。爱情是伟大的,友情是纯洁的,而亲情是神圣的,神圣不可侵犯,因此,任何人为的手段是无法割裂亲情的。
亲情永远是人生情感的第一位。无论是高官富贾,还是平民百姓,都不可能否认这个天理。当时代出现“情感饥饿”和“精神危机”的时候,亲情价值的回归就显得尤为重要。缺乏亲情的人群,谈不上真正的友爱,也完美不了永恒的爱情。试想,当一个人对已然生就的亲情尚不够亲,怎么说得上对异姓旁人亲呢。缺乏亲情是一种道德的缺失。
亲情是一种修炼,社会上有些人“对血亲寡于恩,对友人重于情”。不可否认,对素不相识之人的关心照顾,谓之“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当然好,因为这是一种仁慈,一种善举。我们对灾区灾民的援助,对孤寡残疾关爱,对弱势群体的支援等等,就体现了这种精神。关爱他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应当发扬光大。是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那么“已是亲人”是不是亲人呢?我们对素不相识的人所给予的滴水之恩尚能感激涕零,为什么要无视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呢。动物尚且有“鸦反哺,羊跪乳,”之举,何况人。我们每个人都是存在于社会的一个“社会人”,一个不懂得感恩的社会还不如动物世界。因此我们必须懂得感恩。
有一位新闻人物,经常将大量的财物捐献给别人,而对自己处于贫困,需要救助的亲人却一毛不拔,不闻不问。他抛弃了“已是亲人”,泯灭了亲情,却被称之为“道德模范”,我实在不敢恭维这种“模范”。过分强调这种“六亲不认”的“道德”,将亲情边缘化,甚至贴上政治标签,不关心“已是亲人”而在“不是亲人”上大做文章,岂不是炒作?没有亲情或者说淡化了亲情的社会,还会和谐吗?
亲情教育不只是学校的课题,而是整个社会的清醒剂。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的背影,是亲情之动人的经典形象,他走进中学教材后,让许多学生流泪自省,深化了亲情。当我们带着感情畅谈甚至放声高歌“父爱”和“母爱”的时候,为什么不多想想自己如何孝敬父母呢。“孝”这个理念既是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也是做人的一种行为规范。
香港著名主持人梁继璋在谈论亲情时,有一句名言:“无论爱与不爱,下辈子我们都不会再见”。因此,我们要珍惜当下的亲情,别去等那个不会有的下辈子。
“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遗憾,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