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20|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作品评论要贴着作品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7-27 09: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楠 于 2020-7-27 18:17 编辑

  上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汪曾祺曾选修过沈从文先生的几门课,他回忆起那时的情形说:“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同学不懂他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以为这是小说学的精髓。”(《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套用这句话,如果说人物是小说创作的核心,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叙事修辞,作家心里都要始终装着人物、贴着人物写;那么,批评家的作品评论就要始终贴着作品写、围绕作品本身展开。

  作品论“贴着作品写”看似理所应当,但在今天老调重弹却并非无稽之举。当下的太多作品评论充斥着与作品无关的杂质需要剔除,“贴着作品写”俨然成为一种奢侈。如何真正做到这一点既关乎批评的有效性,也与形成良好的批评生态密切相关,或许还有助于摆脱泛媒介场中,专业作品评论式微的局面。

  贴着作品写不是掠过作品写,自己在那里自说自话,却把所评对象落在后头。批评家首先要剔除的就是与作品无关的大量背景知识。有的作品论开篇动辄从天边谈起,仿佛要从盘古开天、三皇五帝一路说来,拉拉杂杂一大堆,就是不进入主题,不谈作品如何。文章的切入角度大而无当,如此一来,自然会让读者耐心不足。有的作品论把作家的前世今生挖个底掉,俨然一部微型作家传记。或是把作家的创作历程一一罗列出来,一大串书名号排排坐,十分扎眼。还有的历数作家的获奖履历,好像创作出这么多佳作的作者,这次写的一定也是好作品。更有甚者,写作品论却大谈自己与作家的个人交往、私人感情,不知这与作为评论对象的文本有什么关系。

  掠过作品写的另一种表现是把宣扬自己的文学观念、文学立场、理论信仰作为作品论的核心。有点类似于叙事学理论中作者的“抢话”,批评家绕开作品开始夸夸其谈,而忽略挖掘作品本身的内在特质。所评作品本该是作品论关注的焦点,是主角,却沦为了评论家观念的注脚。千万别忘了,作品论不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有些本不该是作品论解决的问题最好不要过多羼入其中。譬如对一些文艺理论的阐释,评论对象不该沦为证明某个理论(尤其是西方理论)正确性的工具,相反,理论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更好地找到理解作品的钥匙,感知作品的魅力,享受共鸣的快感。如果不能摆正理论与作品的关系,必然会造成理论空转或是驴唇不对马嘴。以我浅薄的经验所见,不少作品论都有大段删除的余地。只有挤出水分,才能留下干货和精华。

贴着作品写不是照着作品写。一些作品评论变成了作品的内容提要或是故事大纲、故事梗概,仿佛到剧院看话剧拿到的节目单、宣传册。诚然,对作品内容的提炼、概括、归纳、总结是作品论必须涉及的内容,也是阐发观点不可缺少的论据,但大篇幅的引用,大段的概述不仅会损伤评论文章的结构完整性,也容易让真知灼见淹没在故事情节复述的汪洋大海中。从另一方面说,如果是专业人士来读,心中早已明了作品内容,自然用不着评论家大费口舌“拾人牙慧”;若是未看过作品的一般读者,即使读了作品论里的复述,也难以从中窥见作品全貌,况且枯燥乏味的复述怎比得上元气淋漓的原著?倒不如留下一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抛砖引玉,引发读者找来作品一读的兴趣。

  贴着作品写也不是钻到作家肚子里写。批评家与作家、作品论与作品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有时候甚至是博弈、对抗、较量的关系,如此才能形成良好的文学生态。正如李健吾所说,“批评不像我们通常想象的那样简单,更不是老板出钱收买的那类书评。它有它的尊严。犹如任何一种艺术具有尊严;正因为批评不是别的,也只是一种独立的艺术,有它自己的宇宙,有它自己深厚的人性做根据。”(《答巴金先生的自白》)但现在的文艺评论中,“说好”与“说坏”的比例已经失调,文学批评似乎变成了“文学表扬”,其中的原因很多,也与批评家的评论动机有关。网购东西不满意时,消费者的倾诉欲强、留言写差评的概率大,相比之下,文学评论正相反,批评家更乐于评价自己喜欢和欣赏的作品。面对自己青眼有加的作品,就更需要拉开一定的视距,警惕挖空心思迎合作家的心理。比如,在评论作品的过程中,应该冷静看待作家的创作谈等诸如此类对作品的自白,理性检视“创作谈所宣扬的”与“文本所呈现的”之间的关系。这样说不是否认创作谈和作家“夫子自道”的意义,相反,它们很可能是读者(包括评论家在内)解开作品密码的关键;也不意在弘扬英美新批评那种割裂文本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做法,相反,“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传统文论观依然焕发着现代光辉。这里强调的只是,作品论要贴着“作品”而不是“作家”,意在防止批评家在作品论中成为作家的传声筒,过于信赖或者依靠作家自己对作品的“权威”解读。批评家不是作家肚里的蛔虫,也不是作家的应声虫、跟屁虫,而是外在于作家的作品研究者,应该有独立的批评人格与“文格”。再者说,创作谈何尝不也是一种“文本”呢?

说了这么多“不是”,“贴着作品写是什么呢?我以为,是挖掘出一部作品最内在的本质和最突出的特点,进而在广阔的文学史坐标中对其进行定位。现实主义文论强调文学创作要创作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套用到作品评论上,一篇优秀的评论就是要挖掘出作品的典型特质。批评家要有能力拨开作品语言的迷雾,拆解阅读的重重障碍,层层闯关,穿透故事、情节、修辞的迷雾,解除作家的“武装”,与作品的灵魂相遇。在这一点上,李健吾有着精辟的论述:“一个批评家,与其说是法庭的审判,不如说是一个科学的分析者。科学的,我说是公正的。分析者,我是说要独具只眼,一直剔爬到作者和作品的灵魂的深处。”(《〈边城〉——沈从文先生作》)唯有贴着作品写,才能实现批评家与作家和作品灵魂的相遇吧。


注:此文来源于文汇报

评分

4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0-7-27 10:46 | 只看该作者
            对!《作品评论要贴着作品写》这是个至关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否则容易岔题,容易舍主求次。

点评

谢谢小平老师。现在有些人喜欢扯,好像不扯就显示不出水平来。岂不知扯的结果是驴嘴不对马口!:)))  发表于 2020-7-27 10:52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
发表于 2020-7-27 10:54 | 只看该作者
贴着作品评论,理当如此,但做起来还是有相当的讲究的。
支持这篇!
4#
 楼主| 发表于 2020-7-27 12:03 | 只看该作者
文学批评家要有能力拨开作品语言的迷雾,拆解阅读的重重障碍,层层闯关,穿透故事、情节、修辞的迷雾,解除作家的“武装”,与作品的灵魂相遇,探析出作品主题的内核和价值!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5#
发表于 2020-7-27 14:49 | 只看该作者
读老师的文学评论,让我学到很多

点评

谢谢风铃,我是转来与大家分享学习一下,其实观点也就是我们长期坚持这么做的,再次学习更能加深一些理解!  发表于 2020-7-27 15:36
6#
发表于 2020-7-27 15:11 | 只看该作者
贴着作品写,这个观点还是第一次听说。我 一直坚持的就是地气,写了解的熟悉的层面。而评论也需要了解写作者的层面和精神世界。
7#
 楼主| 发表于 2020-7-27 15:33 | 只看该作者
淡淡不如风 发表于 2020-7-27 15:11
贴着作品写,这个观点还是第一次听说。我 一直坚持的就是地气,写了解的熟悉的层面。而评论也需要了解写作 ...

不会吧淡淡兄?
你这当老师的恐怕比谁都能深刻理解评论作品当然要贴着被评论作品来写喽!
最直接的说明就是当你批改学生的作文时,你就要把这篇作文的主题、修辞、意义和存在的不足和缺点说出来,这就是贴着作品的来写,而不是非要拿鲁迅的《从百草园大到三味书屋》来比较。更不需要拿主题立意、结构缜密或社会意义来要求你的学生。
8#
发表于 2020-7-27 18:01 | 只看该作者
一楠 发表于 2020-7-27 15:33
不会吧淡淡兄?
你这当老师的恐怕比谁都能深刻理解评论作品当然要贴着被评论作品来写喽!
最直接的说 ...

其实淡淡兄的“了解写作者的层面和精神世界”也是贴着作品的一个方面嘛。

点评

这是对的!只是他”第一次听说“?:)))  发表于 2020-7-27 18:13
9#
发表于 2020-7-28 12:25 | 只看该作者
一楠先生这个分享很好。很好。写小说要帖着生活写,评小说要贴着小说评,是有道理的,有道理的,虽然不尽然。评论时胡扯或者顾左右而言他,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经常见到。有些胡扯纯属胡扯,而有些胡扯不是胡扯,琢磨琢磨还是能受益的。但总体上我们在评论一个小说地还是尽量不要胡扯。能胡扯的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水平。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0#
发表于 2020-8-14 14:04 | 只看该作者
对于初写者来说,只有这样,才真正从评论者那里学得更多东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0-1 05:27 , Processed in 0.05003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