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范廷伟 于 2020-8-13 16:00 编辑
——散文作家张呈明散文集《一抹乡愁》读后记 范廷伟
在时下嘈杂喧嚣的社会环境里,几个每一个文人,都会寻找一片安放内心的真正的栖息地,这个栖息地是无可替代的,因为它就是我们心中那个再也回不去的贫穷家乡,那是我们自己心心念念永远的精神家园。读过散文作家张呈明的散文集《一抹乡愁》,我也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三十多年以前那原汁原味的家乡风貌。诗人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镌刻在记忆深处的家乡影像,又何尝不是一本令我们净手翻书、百读不厌的经典之作呢?
因此,当我第一时间读到《一抹乡愁》的时候,便有一种相知相识的熟悉与亲切:“在春天的芳菲中,杏花是昂首彩排的先驱,更是吹响春天号角的使者。它的粉墨登场,将春天如画般地写意,诗意般地绚丽,在杏花的身后,将是一个万紫千红的锦绣春天”(《三月芳菲杏花开》)。言红若白,别眼天工。读着这些诗意盎然,激情满满的文字,多么像倾听着一首欢快的《春节序曲》,令人如沐春风,舒爽惬意。在《乡野散章》.这一辑中,原生态的乡村图画,充分调动着我们的嗅觉、味觉、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随着作者温婉细腻的笔触,聆听春天里的第一声蛙鸣,沐浴春天里的第一场春雨,品赏春天里的第一朵花开。当然,我们从张呈明的诗意文字中,不仅能感受到春雨、春花、阳光、鸟鸣,还能感受到风光变幻的四时美景,概因钟爱的这片深远厚重、博大精深的土地,处处凝情聚意,处处皆有灵性。
我曾去过“孟子故里,儒风邹城”。古朴典雅,古色生香,古风古韵的孟子故里,是一方底蕴深厚的人文圣地,“家乡的年味是亲情温馨的凝聚,是乡情的孕育,是乡趣的浓缩,是淳朴民风的升华。处在孟子故里的家乡,就是在这种天然纯朴、充满激情和渴望、生生不息的年味中,从古老的过去走到青春的今天。”生于斯、长于斯,日日夜夜与这片土地耳鬓厮,密不可分,对家乡的早期印象,牢牢地长在自己的骨肉里;对家乡的挚爱之情,始终流淌在自己的血液中,家乡的子思祠、孟子林、昌平山、羲皇庙、狼舞山、白马河,陪伴着“炊烟和错落有致的小村、潺潺流水的小河,和着郁郁葱葱的树林,伴着婉转歌唱的小鸟,还有忙忙碌碌的人群,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恋恋炊烟》)。同样的,从《圣地履痕》这一小辑中,我们也能发现张呈明心底的那一枚枚色彩斑斓的树叶,一丛丛香气四散的野草,一片片呈祥蕴瑞的彩云,一缕缕暮色四起的炊烟。
桑梓之地,乡愁如梦,魂牵梦萦,情真意切。在这本厚重的《一抹乡愁》中,字里行间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真”字,这个“真”提纲挈领,这个“真”要言不烦,这个“真”感人肺腑,这个“真”净化灵魂。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子生病娘牵挂,“重病中的母亲一直在念叨,说只要我的病能治好,她就瞑目了”(《母爱·牵挂》)。自己身染沉疴,母亲还是记挂着儿子,这种纯天然的爱,感天动地,动人心扉,记得有人曾经说过,“母爱,是天下唯一没有被污染的爱”,读到这里,相信读者会和张呈明一样鼻子发酸,泪水盈眶。和张呈明虽未晤面,我感受得到他真纯良善,诚笃敬谨,“不管是处邻居还是交朋友,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人在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手拉一把,比什么都强”(《父亲的身影。樟木的香》)。父亲的话与圣人孟子的那句“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当是一脉相承。
《随想随写》一辑是部分随笔作品,写得轻松自然,既有自己读读写写的小体会、小感受,也有与友人交往的小片段、小故事。都说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从这些千字文中,却见张呈明的真性情,真感受。通览全书,我喜欢张呈明作品里的乡土气息,说老实话,我也是出身于农民,在农村长大、结婚、生子,重要的是我们年龄相仿,并且都亲身感受到过去农村的生活状况和生存环境,感受到过张呈明作品中的浓浓的乡土气息,这是他文学创作最初的灵感来源,这是一个身处农村,扎根泥土的作家应有的淳朴和谦诚。生活的不断积累,情感的厚积薄发,使得张呈明让浓郁的生活气息跃然纸上,他不断地在岁月中寻找,直到中年,才发现这一抹乡愁召之即来,挥之不去,已经渐渐嵌入到了他生命境界不断得到提升的过程中。
人生半程,乡关何处?《一抹乡愁》彰显着农村生活的本质,十分耐读和令人品味。这本散文集有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以千字文居多,多者不超三千字。这该是张呈明长期以来精雕细琢,反复打磨的结果,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他说感情里面掺不得水分,篇幅当中容不得浮肿。记得当代散文名家卞毓方先生说过:“我写散文,自觉千字文最难,起首必须劲挺,容不得一句废话。两、三千字好写,套古人的起承转合,讲一个故事,一段节目。正好。四千字以上,要大功力,大学识,否则,气不足,只有拿材料凑,那就弱了。”或许是心有灵犀,或许是悟性较高,这本散文集中的作品,结构紧凑,语言精致,意境干净,情感饱满,契合了卞毓方先生“千字文最难”的定义。每一篇文章都仿佛是鸟鸣盈耳,令读者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昔日家乡四季的一些美好,作为缓缓卷起的岁月长卷中最温情华美的篇章,正在我们长情的目送中,渐行渐远,但《一抹乡愁》无疑已经成为张呈明笔下的一处“桃花源”。有位作家认为:在物质主义高涨的生态中间,一个身心疲惫的人,果真不能在万丈红尘中迷失自我,复归本真,复归质朴,复归自然,那么,他就找到了桃花源。“问君能何尔,心远地自偏”,对于张呈明来说,“桃花源”是存在的,不在别处,就在他的心灵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