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小平_gMTT8 于 2021-8-14 17:05 编辑
评论员培训第三讲:假若我是评论员(学写评论)
换个视角看《浪漫》—— 试评潭边老桑的《其实很浪漫》
写作 / 小平
写评论本来就是对别人的作品品头论足,指手画脚,出力不讨好的事。但对于真正爱好写作的人来说却是求之不得的意外收获。因为从别人的评论中可以看到读者对自己作品的客观评价(尽管有时观点不同),其实这是双盈利的好事。议论别人,学习别人同时提高自己,这恰恰就是评论员的工作。所以要求评论员必须超乎寻常的认真,超乎寻常地发挥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草草的写,打官腔的写,不如不写。
写文学评论是个人观点的反映,自然避不开个人的理解倾向。网络文学评论又与专业文学评论不同,除了理论指导以外重点在于从基础知识起步,从具体性、针对性着眼。现在【假若我是评论员】学写评论,就谭边老桑兄弟的《其实很浪漫》试评如下,以供参考。
第一步,先通读总评。
阅读谭边老桑兄弟的《其实很浪漫》首先盛赞桑弟能以“工笔画”的手法写出“写意画”的效果。工笔画就是用工整、细致、缜密的技法来描绘对象(故事),桑弟是用计划生育时期的农村一角来反映一段儿时的记忆;“写意画”的“写”就是用笔描画,“意”就是以意造型,“写意”就是注重用笔在笔墨中表达作者的情感。所以说桑弟写的是“西荷”,想的是“彩霞”;刻画的是“西荷”型,“意”在对“彩霞”的思念;描写的是乡村的淳朴,想的是青葱的浪漫。所以说《其实很浪漫》与“究竟多浪漫”的文哏字眼也就在其中了,说白了这就是从我个人角度看到的“底片”。其中奥妙 就只能留给读者去仔细品味了。
因为我不主张简单地说一篇小说的好与不好,作为评论员也没有拿出几篇文章作比较,然后评出一二三你好她坏的必要,所以说只能以个人的视觉去认真阅读、仔细研究、然后给出比较客观的评论。
我的方法是:
一 . 看小说语言的运用是否流畅;
二 .看创作手法,无论是传统的或者是西方所谓“现代”的,是否能为读者广泛接受;
三 .看人物塑造是否典型;
四 .看小说的结构搭建是否得当;
五 .看故事情节所反映的思想是否有价值。
首先肯定桑弟用方言俗语写农村题材,能使读者(包括我)沉恋其中,且自始至终没有生涩之感,已是取得了成功。人物众多且个性鲜明;结构搭建合理且链接自然,情节发展顺达且“形、意”并茂,从我个人视觉里是一篇不错的回忆型小说。至于内容是否《很浪漫》,读后能得到多大“财富”,哈哈!那就得看个人的观察角度了。
我个人的读后感觉拿一句话作为总结:不错的一篇回忆性小说,写法上“重了叙述,轻了《浪漫》”这一点在今后的写作中, 还有待斟酌。
第二步,看具体细节。
通读之后再细查原文,在慢慢展开的情节里,也许是“职业病”的缘故吧,在顺畅的叙述里发现几个细节使我心里兀起警惕性颤动,仿佛在律性心动图里发现了异常波动,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觉得很有必要说出来与桑弟和朋友们一起商榷。
第一点:“铁汉去徐寡妇家里商量对策时,徐寡妇是这样对铁汉说的,......”。“是这样”三个字似乎把自然的情节叙述突然变成了作者的说明和表白;
第二点:“徐寡妇被阉公鸡的比喻给逗笑了”,这个“被比喻”地解释又把本已流畅的情节发展加入了作者给予的特别说明;
第三点:“......一问她们就哭,那伤心的样子严重影响我们心情”,此处情节本来是作者把全村人(包括读者)注意力引导到关注西荷夫妻二人的去向,结果却是“严重影响(孩子们)的心情”,作者导向地改变在这里似乎把读者的思序引向了“我们”这帮孩子们。这样处理的问题在于作者有意无意的导向改变分散了读者的注意力。
第四点:原文描述“西荷”练功的情形:“每天清早,我们总会被一阵啸叫声惊醒。啸叫声高亢连绵,不紧不慢......”,“后来从四叔嘴里得知这就是传说中的硬气功”。
我幼时练过几天武术,对武学理论有点了解。“硬气功”属于外功,以少林派为代表,从运气到发功,以声催力。发声或高亢、或铿锵,有时甚至是沉闷,但声力刚劲,节凑鲜明,短促而不连绵。 再者,太极拳、八卦掌为代表,属于内家拳,一般运气连绵、动作舒缓,但陈氏太极的“抖劲”发声发力也讲究突然而短促刚劲(寸劲)。
形意拳(通背拳)的发声催力 尖啸怪异,“咿——!呀——!” 虽有长音但怪起捷落绝不连绵。如果把练武功的以声助力,脆声催力写作连绵反而减弱了气势。
常言说,谋大事从小处着眼。以上细节严格地说,无论是传统小说对故事情节叙述的要求,还是国外所谓现代小说写法的借用都值得商榷。传统小说要求作者,要不融化在故事里(深情投入或利用人称把握叙述方式),要不就站在局外讲故事(例如四大名著,说岳、说唐、说唱金瓶梅等);国外所谓的现代小说同样也有两种处理办法,一是作者引导读者的思维走向(例如英国作家菲尔丁的《鲁滨逊漂流记》),二是全篇看不到作者的影子,让读者自己任意想象(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灵夜》)。
当然,以上是个人感悟,也许偏颇。读者视角不同,可能有不同的结论。有人看了可能认为是修辞问题;有人看了可能觉得是表达手法误出偏差;也可能有人觉得的是作者的导向问题;更有可能读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视角恍惚,结论难免模糊。但有一个参考标准,那就是叙述中的“痕迹”可查!
诙谐地说“梆子戏”二八转流水,唱好了婉转自然,处理不好就是跑调,掉板。写作如是。
以上是个人的评论习作,只供大家参考,除此之外个人觉得作为网络文学评论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不奉承,不讽刺,不打击,不过度解读。
二 .评论要具体,针对性要强。
三 .作者水平参差不齐,评论一定要主次分明,切忌“抓芝麻丢西瓜”,盯住鸡毛蒜皮不放纠缠不休。
四 .批评要准确。那怕是一句话也要尽量做到准确无误。不同意见在所难免,但尽量能让作者认可为好。
五 .意见要有指导性。
以上意见没来得及做详尽的理论考证,只能做参考,望大家谅解。
我的写作意图在于说出个人“学写评论”的感悟,抛砖引玉,希望文友们各出高招,丰富文学论坛,活跃版块生活。
写于 / 二零二零年 八月 (天津)
|
评分
-
6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