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霜刃无锋 于 2020-11-4 10:49 编辑
——评羽公的获奖作品《临江仙·读<三国发明家·马钧>寄作者孙群先生》
□ 孙 群
甘肃天水诗人羽公(翁兴全)“三国发明家·马钧杯”古今发明题材全国诗词大赛获奖作品视角独特,思考深刻,折射出诗人沉郁的悲悯情怀。很多人习惯了风花雪月、山水田园、节日庆典、赠酬唱和的取材,有的确实技巧娴熟,出语精妙,不乏佳作,甚至不输古人,但换个题材就无从下笔了。即便勉强成章,虽也偶有妙语,却缺乏思想深度。羽公的这首词之所以能从数百首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确有其独到之处。且看全词:
且慢天工夸巧夺,难能功在民生。牛人多少是虚名。高明看实用,实用在和平。
风险如何谁把控?发明曾毁文明。长崎弹指被屠城。如今思老马,不忍听枪声。
寻常人写发明题材,大多止步于发明物的巧夺天工,发明家的奇思妙想,点赞其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但羽公的这首“临江仙”不同,他是站在发明创造与人类命运的视角进行了深度思考。很显然,他是完整阅读过拙著《三国发明家·马钧》并深刻理解了拙著的核心思想。毫无疑问,从古至今,发明创造一直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但也不可否认,有些发明创造也一直威胁着人类。人类发明的火药可以用于破山开矿,也可以用于战场杀戮。羽公就是从这个视角出发,冷静客观地思考发明与人类的关系。所以,通常情况下,大家都会惊叹马钧“巧夺天工”,他却开篇第一句就反其道而行之,让大家“且慢天工夸巧夺”,说发明创造“难能功在民生”——最难得的就是为了民生之需。“多少牛人是虚名。高明看实用,实用在和平”。是的,人类历史上有很多发明牛人,他们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称赞和歌颂。但是也有时刻威胁人类,甚至曾经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发明。比如发明细菌武器、生化病毒的人,这些人虽然也很牛,却不值得推崇。词中用了“虚名”一词 ,是把握分寸的,是因为有些发明家很难界定,所以作者说得委婉些。在作者的眼里 发明家“高明”不“高明”,主要看“实用”不“实用”,而“实用”还不是最好的评判标准,最好的评判标准是能不能有利于人类和平发展。“高明看实用,实用在和平。”这两句还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更显得气韵贯通,紧密快畅。
如果说上阕还是从大处入手,概括评议,下阕就举出具体事例来论证。“风险如何谁把控?”既是过渡之语,也是提醒人们发明创造之时一定要懂得“把控”风险,就像霍金提醒人们提防人类毁于人工智能一样。“发明曾毁文明”,诗人这一句石破天惊,怕是一味歌颂发明的人会大出意外。诗人是有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具体事例来论证的。“长崎弹指被屠城”,多么惊心动魄。无论日本侵略者发动战争多么可恨,多么该死 ,也不能减弱世人对使用核武器的畏惧恐怖。对整个人类而言,一种可怕的武器诞生了。它对文明而言,就是一种毁灭性的存在。对于热爱和平的诗人来说,“至今思老马,不忍听枪声。”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唯一遗憾之处,“明”字重复。“发明曾毁文明”,是一种故意的重复,能产生强烈对比的效果,但“高明”的“明”就显得无意义的“重”。尽管填词对重字并无限制,但要“重”出效果来才是上乘。而且“高明”一词在这里也不是最好,应该有更精准的字眼。算是白璧微瑕吧。
甘肃诗人羽公的这首词视角独特、结构匀称、用语自然、思考深刻,折射出诗人超越家国观念,关注人类命运的悲悯情怀。
八年前,我写《三国发明家·马钧》小说时,为它写了一首开篇词,也是一首《临江仙》:
莫道人工输造化,乍看都似天成。为斯民用最堪称。能翻低处水,直向垄头倾。
谁在深秋风里逝,片言每忆还惊。当时忧虑岂无凭?蘑菇云再起,足以灭千城。
这首开篇词过片是结合小说情节写的,有兴趣的读者可读原著。因为排版的原因,正式出版时没有印在书上,颇为遗憾。从取材立意看,羽公的这首词与我有异曲同工之妙,也算是我倡导举办这次大赛的第一大收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