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然野 于 2020-12-16 13:49 编辑
卓契顺,苏州定慧寺一个干杂役的“净人”,与先生素未平生。在先生被贬惠州期间,他不辞辛苦辗转三千里为先生送达家书,慰藉了先生父子离别思念之苦的心灵。
——题记
先生天才,自打乘舟出川参加科举考试的那天起,笃定把“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标记写入大宋朝的历史。先生定力,不随波逐流朝廷新旧党争,自求夹缝生存,不是被贬就是走在贬官的路上,在宦海求生的过程中完成了苏轼到苏东坡的转变。先生豁达,自我抚慰心理创伤,在天壤变换的坎坷人生中提纯“秀句出寒饿,身穷诗乃亨”的情感升华,在不断的逆境中首推词开豪放的先例。先生全才,文章华彩诗词书画皆精,众望所归成为当朝一代文坛领袖。先生为官政绩斐然青史留名,更因为“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的为人之道赢得了好口碑。
《宋史》是这样记载两任皇帝对先生的评价:“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宋史》这样称赞先生的文采:“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宋史》这样如实记录先生两度到杭州为官的政绩:“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先生的老师欧阳修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宰相王安石讲:“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这不是道听途说的传言,这是有史为证的白纸黑字。何人能贵为帝师?先生能。何人能任翰林、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先生也能。上至皇帝下至百姓,苏大学士在当朝可谓家喻户晓想不出名都难。按现在的话讲就是圈粉无数,能与先生诗词书画交流已是荣幸,能得到先生诗词墨宝的更属凤毛麟角。
绍圣元年新党势力正旺,先生被冠以“讥讽先朝”的罪名成为首选的打击目标,被贬岭南惠州安置。皇帝还是那个皇帝,只是改变了一下年号便本末倒置,先生就从替皇帝办事的人成为了对立面。
比起第一次被贬黄州,先生的心态平静了许多,不见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是抑郁苦闷,《宋史》本传中形容先生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介,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先生在诗词中自喻“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虽说先生被人称作谪仙,但先生也是人,而且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这次被贬惠州,随行的只有侍妾王朝云、小儿子苏过及两个老婢。就在被贬的路上,先生与王朝云所生的小儿子苏遁,因路途遥远颠簸患上暑热急疾,还未满周岁便夭折了。老天不公,可以想见老年得子的先生此时的心境该是何等的刻骨剜心,他恨自己连累了孩子“忽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衣薪那免俗,变灭须臾耳。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更可叹王朝云“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这该是何等撕心裂肺的场景!
先生还能够用文字发泄心中的压抑和伤痛,可怜王朝云怎受得了失去爱子的沉重打击。岭南的湿气郁郁寡欢的日子叠加着丧子之痛,朝云整日不思茶饭以泪洗面以致患上了重病。每每夜深人静看着此情此景,先生亦是痛定思痛老泪纵横仰天长叹!他想念着与自己分开日久的孩子和亲人们,他们现在过得怎样,受我牵连的状况如何,哪怕能收到只言片语也好。好想啊,好盼啊,先生的心在滴血,比起家庭团聚含饴弄孙,其它的又算什么呢。
三千里外的苏州定慧寺。
时任苏州通判的钱世雄是先生的好友,这天来到定慧寺向长老守钦学佛。话语间谈到了当时居住在宜兴的先生长子苏迈一家老小,他们苦苦思念远谪南荒的父亲,由于地理遥远消息阻隔得不到先生的一丝消息难以寄送家书。苏迈把这个苦恼告诉了父亲的好友钱世雄寻求帮助,趁着学佛的机会钱世雄把这件事说与了守钦长老。
“这算什么,惠州也不在天上,行到既矣。”原来是定慧寺从事杂役的“净人”卓契顺在一旁搭话,并表示愿前去替送家书。众人大喜过望稍事准备停当,卓契顺带着苏迈的家书还有守钦长老送给先生的《拟寒山子十颂》就上路了。好一个豪迈的“行到既矣,好一个惠州不在天上,”但一千五百公里的路程,即使放在有交通工具的今天也是一次长途之旅。
长路漫漫晓行夜宿,跋山涉水忍饥挨饿,卓契顺走了两个多月终于来到惠州把书信交到先生手里。之前,卓契顺与先生素未谋面,当看到卓契顺晒得黢黑的脸色,长满血泡的双脚,先生哽咽了,对这位陌生的佛门弟子充满了钦佩与感激。
将息了半月,卓契顺拿到先生的回信准备回返。先生问他有何要求,答曰:没有。先生心中不落忍,经再三追问卓契顺才不好意思的说,唐代有个人叫蔡明远,是颜真卿的老部下。当颜真卿在升州(南京)做太守的时候,百口之家断粮断钱,蔡明远背米前去接济,颜真卿心存感激便写了一幅字送给他,使世人至今还知道这世上曾经有过一个蔡明远。我虽然没有背米来送给大人,但不知能否援引蔡明远的先例,得到大人亲笔写的几个字呢?”先生听罢大惊,佛门弟子竟有这般儒雅心境,于是挥毫写了一幅自己最喜欢的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赠给他,并在题跋中详尽的介绍了他千里送家书的经历,并希望卓契顺的义举能名垂青史。 从古至今名人效应是客观存在的不争事实。能够见到自己崇拜偶像的人寥寥,能够与名人沟通的人寥寥,能够得到名人字画的人更是寥寥。素未平生无所谓,自己崇拜的人在心中占据着位置就好,可敬的是,卓契顺抓住了机遇,先生更是有意以名人效应传播宣传这样的好人好事。这是一段劝世做人佳话,更是先生人品人格的升华,正如先生希望的那样,卓契顺的义举流传至今仍被人们传颂着。
敬附东坡先生《书归去来辞赠契顺》原文:
“余谪居惠州,子由在高安,各以一子自随,馀分寓许昌、宜兴,岭海隔绝。诸子不闻余耗,忧愁无聊。苏州定慧院学佛者卓契顺谓迈曰:“子何忧之甚,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当为子将书问之。”绍圣三年三月二日,契顺涉江度岭,徒行露宿,僵仆瘴雾,黧面茧足以至惠州。得书径还。余问其所求,答曰:“契顺惟无所求而后来惠州;若有所求,当走都下矣。”苦问不已,乃曰:“昔蔡明远鄱阳一校耳,颜鲁公绝粮江淮之间,明远载米以周之。鲁公怜其意,遗以尺书,天下至今知有明远也。今契顺虽无米与公,然区区万里之勤,傥可以援明远例,得数字乎?”余欣然许之。独愧名节之重,字画之好,不逮鲁公,故为书渊明《归去来辞》以遗之,庶几契顺托此文以不朽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