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2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笔底故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1-21 19: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rsjby 于 2021-1-21 21:42 编辑

    建国后,周作人出过三部冠以“鲁迅”名字的集子:上海出版公司分别于1953年3月、1954年4月初版的署名周遐寿的《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3月初版的署名周启明《鲁迅的青年时代》。

    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序言中说:

    上海出版公司要将我所写的《百草园杂记》印成单行本,这事我没有不赞成的道理,只是依照了友人的意见,从别的杂文中间选取相关的若干篇,编为第二部分,名为《园内园外》,又把《鲁迅在东京》和《补树书屋旧事》那两部分加在里边,作为附录。

    初版的《鲁迅的故家》收入短文177篇。《百草园》是主体94篇,《园内园外》33篇,《鲁迅在东京》35篇,《补树书屋旧事》15篇。这177篇短文除《百草园》中的《大书房》至《园的最后》外,其余的分别于1950、1951、1952年在上海的《亦报》登载过。

    上海的《亦报》是由著名报人唐大郎与龚之方联手,于1949年7月25日创办的民办市井小报;1952年3月《亦报》与另一份民办报刊《大报》合并,仍称《亦报》;1952年11月《亦报》并入了《新民报•晚刊》。查《周作人年谱》:其《说书人》一文于1949年11月22日首次在《亦报》登载,1952年3月15日《〈呐喊〉衍义》第二十九节《九斤老太》后,《亦报》似乎未再登载过他的文章。

    《鲁迅的故家》1953年3月中旬首印。4月25日,周作人“收到上海友人齐哲民来信,得知《鲁迅的故家》一书‘已售罄’”。5月26日,周作人“得上海出版公司寄再版之《鲁迅的故家》5册。”首印印数应该不多,但短短两月即再印,可见读者的认可和踊跃购买。这既与鲁迅当时如日中天的社会地位有关,也不能不说是因为周作人文字有其特殊的魅力。此后,文化生活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香港万里书店、澳门文集书店、河北教育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江苏人民出版社都曾出版过《鲁迅的故家》一书。

    《鲁迅的故家》的文笔,一如周作人的其他文章,简短,随意,淡雅,每词每句都值得慢慢品味,细细咀嚼。说其是杂文,可以;却温和圆润,不尖锐犀利,少议论评判,与“投枪”、“匕首”大异其趣。说是其散文,也可以;却信笔随意,短而无序,无严谨章法,更似古代之“笔记”、当下之“随笔”。因《亦报》连载的需要,每天一篇没有间断。虽不是很成系统,却有最基本的主题——鲁迅——贯串各文。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鲁迅的早年生活特别是关于鲁迅的家族、家庭、家人等,周作人或许是最为熟悉者。虽兄弟反目后再无往来,走的路也截然不同,但一方面鲁迅已逝世多年,人死为重,死者为大;另一方面周作人也历经劫波,即使不会“相逢一笑泯恩仇”,许多世事也渐已看开。不管周作人出于何种目的,他对“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早年生活的回忆,在当时和现在乃至将来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周作人信笔写来,看似无心随意,甚至有些杂乱无序,却因均是亲历而弥足珍贵。在周作人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语境里完美化的“神”之外的生活里真实的“人”,以及这个真实的“人”曾经生活的那个特殊环境。特殊环境,就是鲁迅的家族、绍兴那片故土。读《百草园》和《园的内外》两部分,读者常会产生错觉:鲁迅只是文章的由头,周作人真正想写的或许是家族与故土。

    写作《鲁迅的故家》诸篇时,1885年出生的周作人已过耳顺之年。岁月催人老,人老更怀乡,忆旧与怀乡是每个人年老后不可回避的情结。述及鲁迅的早年生活,周作人肯定会想起自己的家族、家庭、家人。鲁迅的家族是绍兴的大家族,鲁迅的家庭虽渐已没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们兄弟几人均能外出读书、成就一番事业便是例证。鲁迅从这样的家族、家庭走出来成为鲁迅,既是异数,也有必然。庞大的家族、没落的家庭里,肯定有奇特的人物和精彩的故事。这些人物和故事从周作人笔底流淌出来,充满旧时代迷离的光晕,令今天的人看得既真切又朦胧,仿佛雾里看花,生动而破败。

    故土是每个人的精神归宿。那些风土人情,那些习俗菜品,那些言谈笑意,是永远也看不够的风景,越是远离越想要近观,越是相隔日久越希望再次亲历。《百草园》的后半部分,周作人差不多不再言及鲁迅,写的全是故土风情风俗,比如祭祀值年、做忌日、忌日酒、扫墓、祝文、祝福、分岁、祭书神、茶水、饭菜、蒸煮、灯火、寒暑等等。这些内容虽有文化学、民俗学上的意义,但终究离鲁迅这一主题有一定的距离,或许正因为如此,《亦报》于1951年8月30日登载了《百草园》之《恒训》后,未再登载后面的部分。

    鲁迅的故家其实就是周作人的故家。作为鲁迅的亲弟弟,在回忆鲁迅及自己的故家时,周作人却用第三人称取旁观的态度,多冷静平淡,少动容煽情,仿佛路人摆谈别人家的奇闻异事,又仿佛隔着遥远的时空看迷离的旧时景观。即使写到亲情,比如四弟,比如姑母,都平静如止水,几无波涛,淡定、从容、达观得有些格外。虽然周作人的文风一贯如此,却依然令读者时生鲁迅并非周作人亲哥哥之感,觉得鲁迅的故家与周作人并不关联。

    但简短却不简单,随意却不随便,淡雅却不淡而无味。周作人将此书命名为《鲁迅的故家》,应该有为家族、家庭、家人、自己作传的意味。故家已逝,只于记忆里留下可亲的影子;若不将它们形诸文字,故家就会真正消失。故家已舋,二弟与哥哥、三弟曾经道不同不相为谋;若不在文字里加以修补,故家就要真正裂散。特意突出鲁迅,刻意隐蔽自己,是时代因素使然,也可能是周作人的叙述手法,周作人并非真正要置身故家之外,而是想用文字在故家给自己找一个位置。

    笔底故家,这个故家不仅是《鲁迅的故家》,也是周作人自己的故家。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1-1-21 20:12 | 只看该作者
五零年代初版的,没有读过。
字母老师写来,有一种扎实的素朴,读来觉得可信。
周作人的小品,闲适冲淡,他的语言,带着古意和绍兴腔,自有一种独特的味道。
关涉鲁迅,写家族与故土,旁观的态度,冷静的笔调,想必更有嚼头。
3#
发表于 2021-1-22 10:18 | 只看该作者
鲁迅的故家其实就是周作人的故家。作为鲁迅的亲弟弟,在回忆鲁迅及自己的故家时,周作人却用第三人称取旁观的态度,多冷静平淡,少动容煽情,仿佛路人摆谈别人家的奇闻异事,又仿佛隔着遥远的时空看迷离的旧时景观。即使写到亲情,比如四弟,比如姑母,都平静如止水,几无波涛,淡定、从容、达观得有些格外。虽然周作人的文风一贯如此,却依然令读者时生鲁迅并非周作人亲哥哥之感,觉得鲁迅的故家与周作人并不关联
——感觉这才是写作的本图。本文的用笔也是冷静清淡。
4#
发表于 2021-1-22 14:16 | 只看该作者
弟弟借着哥哥的著作展述开来,向读者表现一代文坛大家人性和生活的一面,以及共同的乡情、乡愁。
5#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21:00 | 只看该作者
月牙 发表于 2021-1-21 20:12
五零年代初版的,没有读过。
字母老师写来,有一种扎实的素朴,读来觉得可信。
周作人的小品,闲适冲淡, ...

周作人的这些建国后的笔记类作品,有一种特殊的东西,值得细品。
6#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21:01 | 只看该作者
喻芷楚 发表于 2021-1-22 10:18
鲁迅的故家其实就是周作人的故家。作为鲁迅的亲弟弟,在回忆鲁迅及自己的故家时,周作人却用第三人称取旁观 ...

不知道周作人写这些短文时的心境,也不知道他写到鲁迅时内心真实的想法究竟是什么。
7#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21: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sjby 于 2021-1-31 13:30 编辑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1-1-22 14:16
弟弟借着哥哥的著作展述开来,向读者表现一代文坛大家人性和生活的一面,以及共同的乡情、乡愁。

周作人因旧政权的崩溃而出狱,但新政权也未再特别深究他的汉奸罪。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是时代变革的受益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2 23:34 , Processed in 0.05041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