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五出眉心 于 2021-2-3 10:31 编辑
好诗,应该有一个“我”
一首好的诗作,必然诗中有“我”,诗中有“我”,方见真情真感,方可触动人心,引起共鸣。这是我读了贾丽杰的《立春》之作时产生的感觉。 请看原玉: 立春 贾丽杰 莫从霜雪叹嗟呀,多少春心待发芽, 已有东君千里外,差来信使作梅花。
好一首意味深长、耐人细品的小诗!
这首小诗,语句平淡,看似平常,不曾见一个“我”在,其实细品,又哪里无“我”?哪里没有“我”的思悟感怀呢?
看首联,由果到因而起:看似在劝人们不要只看霜雪严寒的表面就发出嗟叹,又像是在劝诫安慰自己,凡事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因为还有“多少春心待发芽”!
这一联貌似平凡,却语意双关,寄寓极深,富含生活哲理,又给人希望与鼓舞。你仿佛看到一个“我”,伫立寒风中望雪凝思的样子,令人动容。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深思顿悟、先知先觉呢?再看尾联,诗人已从眼前望雪凝思的状态宕开,思绪乘风而起,飞到千里之外,诗中那个“我”看见东君正在差遣梅花报春呢!多么神奇的想象!
整首小诗,明明是写雪映寒梅之景,却神思灵动,幻化神奇,不可谓不是构思新颖。
首尾两联,因果递承,东君差使梅花,回答了春心待发的先知之疑,亦即,是因为诗人看见了雪中梅花,而推知无数春心萌动,正欲发芽。真可谓起承转合,行云流水,天衣自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