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796|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此物最相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2-22 10: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骏森 于 2021-2-22 22:07 编辑

此物最相思




高老师说,他要出第八本文集了,让我给写个序。


听见他说又要出书,虽然我不感到惊讶,但心还是小小地震动了一下。

不惊讶是因为我熟悉高老师。我俩2012年暮春时节相识在一家文学论坛,那时我刚进论坛,是一个新手,高老师在里面已经八年了。当我感到里面到处都是文人相轻,自己倍受冷落,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决定退出时,高老师出现了。他说在这里遇见高姓朋友特别亲切,读了我的文章后很是欣赏,叫我不要离开。他说他在论坛里呆了八年,当了五年散文版主,出版了两本个人文集,写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些所有的获得全部归功于这个论坛的培养。

不管在任何地方,新人融入集体若是没有熟人引荐或得不到欢迎,他都会很孤单。高老师在我孤单的关键时刻出现了,犹如寒冬里送来的一盆炭火,瞬间温暖了我冰凉的心,打消了我离开论坛的决定。

高老师在论坛里德高望重,无论比他年长的还是年幼的文友,都叫他老师、先生、兄长。他1954年生,在论坛里比很多文友的年纪要大,资格也老,但他对谁都很和蔼可亲,没有一点儿前辈、文人的架子,真的很像慈父、兄长。

熟悉高老师的文友都知道,他热爱植物如热爱生命,在论坛里写了百多篇植物散文,大家称呼他为植物作家、植物专家。他前面出版的七本文集,有五本里面一半以上收录的是植物文章。“感动中国”2020年十大人物之一叶嘉莹老先生,组委会给她的颁奖词最后两句叫“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我把这两句稍稍改动了一下,送给高老师:“你是植物的朋友,你是晚辈的先生。”

在论坛,高老师的创作热情我们有目共睹,他没有因为年岁大了而放慢写作,相反,他头脑敏捷,健步如飞,比很多年轻作者的写作速度还要快。从2009年出版的第一本文集到这次的第八本,十年时间,约等于平均一年一本,这连很多职业作家都做不到,他却做到了,可想而知,他对文学的热爱,写作的热爱,生命的热爱,有多爱,有多激情。

我心小小震动,是因为这个时代已经不是文学时代,电子书取代了纸质书,连家喻户晓的著名老作家们的书都不容易销售了,何况像我们这些业余作者出的书。但是,高老师能在十年里出八本,还是自费,每本书按最低印刷量1000本计算,8本就是8000本。一个作者8种封面8000本一模一样的书堆码在一起,场面是怎样的宏伟壮观呀!

一个作者出版一本书,印刷达到了一定数量,目的都是为了销售(赠送肯定有,但数量很有限),不销售,这么多书出版费用不菲,码在屋子里,不能吃,不能喝,体积庞大,就算脑子进水的人也不会去做这样的傻事。

高老师的脑子没有进水,就是进水了,但他家人的脑子不可能也都进水。一个头脑正常的人,在这个物欲膨胀,文学贬值的年代,自己还掏钱一本一本地出书,他绝对是有把握能销售出去才行动的。

这样来看,也就打消了读者对我上面说到他十年时间出版八本文集作品质量好坏怀疑的心理了——若是作品质量不行,会有哪个傻子掏钱买他的书呢?赠送都不愿意要——占地方啊。

这是我对高老师最佩服的地方——2013年我出版了一本诗集,1000本,到今天也没有销售完。


凡是写作者,人人都可以写序,但写好却比写什么都难,因为序放在一本书的最前面,甚至放在目录的前面,属典型的开篇词。它完整地代表着这本书的整体质量甚至每一篇文章的质量,这本书是否能吸引读者对它产生阅读兴趣从而购买,阅读序言是他判断这本书的最好标准。

因此,序言人人都可以写,但写好比什么都难,甚至还要冒着被读者咒骂、跟本书作者反目成仇的压力与风险。

给高老师的书写序,我自然是担任不起,但又没有拒绝,是因为我跟他很熟悉了,尽管现实中没有见过面,但这些年通过文字交流,读彼此的文章,以及,彼此观察对方的为文为人处事的态度与行动,还有,他前面七本文集里将我写给他的所有文字都收录了进去,连我习惯性写完一篇作品在最后附上写作日期和地点他都不给删除,所以,他来找我让我给写序,我知道他是绝对真诚的,甚至是不容我拒绝的。

彼此了解,彼此懂得,彼此知心,就是知音。知音是无需要解释与客套的,否则,解释的那个人就不真诚,也就不叫知音。

我跟高老师是知音,平时我们几乎不联系,也不打扰,一旦对方有找,那绝对就是有事相求帮忙,而且,他一定知道你能帮得上。你这曲“高山流水”弹也得弹,不弹也得弹。

只是,地球上的第一曲高山流水是俞伯牙弹的,第一个听众是钟子期。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就摔断了琴,没有第二个听众再听过俞伯牙弹的琴声,之后,后人们弹的高山流水,自然也不是俞伯牙的原曲,不是原曲就一定有差异,有差异,两个人再好,也成不了俞伯牙跟钟子期那样的心心相印。

所以,我给高老师写的这篇序还是要冒着一些风险的,但是,我不怕。


这本文集名叫《遇见苏轼》。

沿着目录慢慢往下移动鼠标,像查找自己的作品题目和姓名一样地认真。这本文集和前面出版的七本文集的目录格式没有什么区别,一样是分辑分类:序言、长歌短谣、故乡记忆、岁月漫谈、沧海拾贝、随笔评论、附录、后记。

序言和后记几乎每本书里都有,相当于前言和跋,或开篇词、闭幕词,它们不属于正文,所以,它们独立站队,不归辑类。附录在一本书里一般是作者的生平大事记或作品发表清单,它也不属于正文,跟序言、后记一样独立站队。

本书里的附录既不是作者的生平大事记,也不是他作品发表的清单,是其他读者阅读他的作品后写的评论或赠文、赠诗的收录。这是高老师从出版第一本文集就一直保持着的风格,就这一点,就足以能看出高老师为人之真、之善、之爱。让读者对他尊重、敬重、感动。

除三个独立站队的“辑”外,剩下的就是本书真正的辑,也就是高老师自己的文章,一共分五辑共六十篇。

“遇见苏轼”即是本书书名,也是书中的一篇独立文章,自然,它是本书的重心,也是高老师最倾心喜爱的一篇文章。在我的这篇序言里,我也就只拿它来写一点儿文字模仿“红楼梦的引子”抛砖引玉,让读者去追寻书里的其他59篇文章。如果你还想要对他进一步深入了解,附录和后记里的七篇是七个不同读者写的评论,它们是序言之外最好的补充。


“遇见苏轼”是高老师2018年秋天参加全国文学征文大赛“遇见苏轼”,以书信形式写的一篇优美如诗如画的获奖散文。

苏轼,凡是读过书的人,无论中外,没有人不认识他。这个生在中国北宋的大才子、大诗人、大书法家、大画家、大政治家,从他在世时崭露头角的那一天起,到如今死了快一千年了,在人们的心里、嘴里、文字里,他始终都还活着,甚至比真正的活人活得还要热闹、还要精气神。他从在世时到今天,一千多年来,无论是官人还是百姓,他都是他们的崇拜者、大偶像。

苏轼为官的正直与亲民和他文学上的斐然成就,有史料和流传下来的作品记载,确实厉害,让当时的人和后人们崇拜,名副其实。但苏轼真正的长相到底是个什么样儿呢?那时候没有相机,更没有影视,流传下来的一些画像无论是不是真正的苏轼像,都看不出来苏轼的原貌——因为那时候的服装,打扮,和现代人是完全不一样的。前两天我去西湖走在苏堤上,想着苏轼,滑稽甚至不要脸地想,论才华和政绩,我自然不能和他比,但论相貌,如果苏轼跟我同龄,让他剃掉胡须,剪短头发,换上现代人的衣服和我站在一起,我俩到底谁帅一些,他未必能比倒我。

说到苏轼的相貌跟画像,正是高老师这篇文章的主题——绘画。苏轼同样是高老师的崇拜者,他穿越时空九百多年,写给苏轼的这封信除了赞美和崇拜他的文学成就外,重点谈到的是绘画和书法,笔墨大多数都泼在绘画上。人人都知道苏轼的诗词是千古一绝,散文、书法也不陌生,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画也不得了,尤其是画竹。

但高老师在这封信里并不是在赞美苏轼的画画得有多好,而是谈的苏轼对中国画的专业研究与精准剖析,对后世中国画家带来的重要影响。其中重点谈到他研究剖析的两位著名画家是唐朝的吴道子和王维。

吴道子是中国画圣,被唐玄宗召入宫后,以“非有诏不得画”达到了自己绘画的巅峰,以及千百年来在后世中的巨大影响。他的画基本上都是受皇帝有诏后画在墙上,画作虽然惊艳,自己的名气也千古流传,但对于他自己的内心,肯定是很孤独、悲哀的,因为搞艺术的人是最放荡不羁的,却被皇帝囚禁起来不给他思想上的自由,不能自由作画,可想而知,他内心里的枯槁和委屈。

除了知道吴道子是一名画圣外,关于他的其他我一无所知,我只是悲哀地觉得,吴道子流传下来的画作,对中国画以及画家们带来了极大的宝贵财富和研究,但对于他自己活着时是一文不值的。他的所有的付出,有点儿像是曹雪芹说的:为他人嫁作衣裳。

其实,人人活一生都是这样的悲哀,名人更是胜一筹。虽然他们死后比普通人的优势是,无论作品还是本人,都在后世流传着,精神没有死,然而,正是这些流传着的作品以及不死的精神,才更加加深了他们的孤独和悲凉。

和吴道子相比,王维要幸运许多。王维虽然被后人称之为文人山水画的鼻祖,甚至有人说他是真正的南派山水画鼻祖,作品和吴道子一样,也达到了艺术的巅峰,在后世具有极大的影响,而且,他的每一幅绘画都是他的思想和内心里的自愿结晶,没有受他人之命而作,在观众的眼睛和思想里,他的画比吴道子的更具有真实的思想和生命力,能穿越千年,看到活着的王维真实的思想和大唐的山水。但是,后人们对王维的欣赏和崇拜并不是停留在他的绘画上,而是诗歌。毕竟,在唐朝,最繁荣的文化是诗歌,王维流传下来的诗比他的画要多得多,《唐诗三百首》选录的诗,他比李白的还多,况且,文字是可以谱曲吟唱的,而王维自己也是一名了不起的音乐家。

从苏轼诞生后到今天,一千多年来,无论是文艺界还是政界,人们崇拜最多的一个人就是苏轼。到底崇拜苏轼什么?我有些迷糊,除了他的文学造诣外,我想,人们崇拜他更多的应该是他性情的放荡不羁,旷达与洒脱。因为,每一个人都渴望成为这样的人,但几乎人人又都做不到。越是想成为,又越是成不了,就越是崇拜那个做得到的人,而这个人自古以来貌似只有苏轼。自然,他也就被人们推上了崇拜最高的舞台上,还一直护佑着他的安全,不让掉下来,就连我们德高望重的高老师也不例外,可见苏轼的魅力大到什么程度。

在我对苏轼的了解中,他为官清廉,为政亲民,深受百姓爱戴是真的,但是,在文学上,苏轼一点儿都不低调,在他的眼睛里,除了他苏轼外,谁的作品都不能与他的媲美,可以说,他对他的文学成绩,像张爱玲一样狂傲到了极点,尽管这样,但也有人让他们发自内心的谦卑,让张爱玲谦卑的是弘一法师李叔同,张爱玲曾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让苏轼谦卑的人是王维,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里,苏轼写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张爱玲和苏轼都是两个旷世奇才,傲到极致的人,尽管这样,也有人不动声色地让他俩自觉地谦卑,这样的人可以说,他的境界已经达到了王国维说的第三重,甚至比第三重还要高。
苏轼是发自内心里崇拜王维的,无论是他的诗,还是他的画。否则,以苏轼的性情,他是绝对不会这样来评价王维作品的,以及,在高老师的这篇文章里,还引用了一首苏轼欣赏了吴道子和王维的壁画后做的一首诗,更进一步肯定了苏轼对王维的崇拜:“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苏轼崇拜王维,这让我高兴得不得了,因为,在古文人里,我最崇拜的人,苏轼第二,王维第一。在我的心里,谁也取代不了王维,包括苏轼。能让一千多年来人人都崇拜的大偶像苏轼也崇拜王维,我感觉我的眼光比这些只崇拜苏轼、李白、杜甫的人要准得多,甚至,若是我遇见了苏轼,我俩绝对能成为一对知音,去拜访王维。

   我跟高老师也是知音,相信他也是很崇拜王维的,不然,他不会在给苏轼的这封信里写到遇见他后,要他带着自己去重游普门寺、开元寺,目的就是为了去欣赏墙壁上曾经被苏轼当年欣赏吴道子跟王维的画后,发出的由衷赞叹和对他俩人的崇拜,以及对他俩画作的精准点评和赠诗。


在人们的心中,尤其是在文人的心中和笔下,对苏轼的研究与评论几乎都只锁定在他的诗文里,而高老师给他的这篇文谈的却是绘画,还是以书信的形式写的。高老师之所以这样写,一方面因为这是参加的征文。同写苏轼这个人,大多数参赛者都只会把焦点对准在他的诗词上去下笔,这样的作品出来后肯定都是大同小异,凸显不出来特别的新意,吸引不了评委的眼光,自然,也就不可能脱颖而出。

同一个事物众人来写,要想脱颖而出,就一定要懂得怎么去揣摩大多数写作者的心理,然后,撇开他们大多数人选择的那条路,去挑一条没有什么人走的,又能和他们抵达同一终点的路子,尽管这样的选择未必就一定能第一个到达终点,但最起码,一定能给作品带来亮点,引起评委和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是成功。

最后的结果证明,高老师这条另辟蹊径的写作真的获得了成功——作品获奖了。

除了为了参赛而另辟蹊径外,高老师这样写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与他私人有关。

一直以来,我们都知道高老师的文学创作非常旺盛,但到了2018年,发现他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少了,画作多了起来。

认识他五年来,我从来没有看见他发表过他的画,自然也就不知道他会画画。第一次欣赏到他的画是在文友的朋友圈里,那是几幅红色和粉色牡丹,文友备注说是高迎春老师的新画。

那几幅牡丹红得热情,粉得妖娆,比真的还真,让我大吃一惊,高老师还会绘画?

后来在论坛里,看见他发表了大量的画作,有牡丹、竹子、荷花、金鱼、雄鸡、蜻蜓、孔雀、喜鹊等,以工笔画为主。每一幅画都活灵活现,我甚至有一次欣赏一幅鱼戏莲的画,情不自禁地伸出手去捉水里的那条红鲤鱼,直到手碰在屏幕上挡住了,我才醒悟过来,原来这是画。这不得不说苏轼对王维诗画的评价,以及王维对自己的画写的诗: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我在《迎春花——高迎春老师印象》一文里有谈到对他的画的简单评论与欣赏,那时候,我并不知道他突然热爱画画的理由是因为苏轼,直到看了他的这篇《遇见苏轼》后才全部明白。

高老师说,他之前从来没有画过画,这些画都是最近学的。

这初出茅庐就画得这么逼真,我彻底的不再相信人们说的——所有人只要勤下功夫苦练或拜师就什么都能学会的。好比画画,就算是给我请一个伟大的美术老师做指导,或是给我一个亿,我也不会画。

艺术,一个人首先必须要具备的,就是他身体里要有这个细胞存在,后面的炉火纯青,那就是靠的后天的拜师和勤奋努力了,这也就是高老师为什么要穿越千年给苏轼写这封书信的全部理由,和我们想知道的全部答案了。

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为高老师的人生境界与艺术不懈追求鼓掌点赞!


多年前我看过一篇军旅小说,里面有一段文字从那时候起就让我在回味和思考:“一个男人的最高理想是什么?对于大多数普通优秀男人而言,他们的最高理想是希望后继有人,血缘和姓氏永久延续下去。但对于军人,是他头上戴的军帽和身上穿的军服在他的血液里能代代传承下去。”

小说的题目叫《哭歌》,作者不记得是谁了,内容讲述的是一位军人,祖上几代都是单传,到他这里生的是女儿,唯一的女儿在十二岁那年不幸得了白血病,生命只剩下最后一个月。军人带着女儿去到山上的庙里拜佛,佛祖问军人的最高理想是什么,以上就是军人的回答。

那时我21岁,看了这篇小说后特别感动,尤其是对这两句问答记忆犹新,感觉军人的回答很富有哲理,那时的我怎么也理解不了他话里面的意思和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痛苦与看不见的泪水。现在,貌似理解了。

高老师热爱生命、热爱植物、热爱写作、热爱书法、热爱绘画,凡是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他都用心去热爱,且始终以一颗处子和谦卑的心去走进他们,这一本书一本书的出,一幅画一幅画的作,成绩早已经斐然了,然而,他还是这么的谦卑——穿越时空写给苏轼的这封温暖的信件,让我感动半生。

遇见苏轼,等苏轼回信,然后,让他带着你一起去见吴道子和王维,一起探讨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这是一个热爱祖国、追求艺术人活着的最高理想。

吴道子是画圣,他擅不擅作诗我不清楚,但王维跟苏轼都是擅长的,且王维的艺术境界与人生觉悟都在苏轼之上。一个人在世上最不能缺的是知音,恰恰最缺的就是知音,这是人活一世最悲凉凄苦的一件大事,而高老师遇见苏轼是温暖的,幸福的,我遇见高老师也是一样。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高老师67岁生日,写这篇序前我去看了去年一月我给你写的文章《迎春花开》。这几天,江南的天晴得一眼能看得到你的山东宁津老家,温暖的气温催开了一树一树的花苞。我特地去到湖边看了去年我看的那一簇迎春花开了没有。花藤说,高老师的生日是正月十五,还有好几天呢,等到那天你再来,我们一定会盛开。

这篇序就是我从湖边回来后写的,好或不好,元宵节那天早晨醒来后你都读它一遍吧,然后,说一句此物最相思。第二天等月上柳梢头时再展开它望着江南,轻轻地说一句:红豆生南国。

         2021221日 杭州


评分

8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1-2-22 11:15 | 只看该作者
笔耕不辍,佩服文中的高老师,也佩服楼主高老师。
3#
发表于 2021-2-22 13:17 | 只看该作者
看了你的第一部分。

振动还是震动?
——都有规范词条,意义也有关联,但“震”字还有“情绪过分激动”之意,侧重于内心感受,窃以为文中两处用“震动”更合适。

出版了二本个人文集——两
瞬间温暖了我退出论坛的决定——语病
文学贬责的年代——贬值?

都是序,还是其中一部分入序?倘若我发现了不指出来,不是我的一贯做法,相信骏森雅量。
第一部分关于自费出书售书的文字不少,建议可以减缩,甚至一两句略写。
:handshake

4#
发表于 2021-2-22 13:38 | 只看该作者
说到写序的风险,想起了孙犁的散文《序的教训》。。。。

洋洋洒洒写来,我细细读来,可以说骏森是认真的,这就难能可贵。
第三部分至结尾,对此书的介绍比较详实,尤其是第四部分。
不只是内容的介绍,让读者有所了解,更重融入自己的态度、想法,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一赞认真,二赞详实,三赞真诚。


5#
发表于 2021-2-22 14:55 | 只看该作者
好长哟。没看完。
一看开头想着就是“高迎春”版主。偷瞧过高版跟石头的评论对话,高版是真正的富翁,(拆迁大户)钱多了,就得死劲化啊,对于自己痴爱的文学,投入多少都心甘情愿。
6#
 楼主| 发表于 2021-2-22 22:08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1-2-22 11:15
笔耕不辍,佩服文中的高老师,也佩服楼主高老师。

草兄,新年好啊!过了一个年怎么感觉就变得陌生了呢?
   这是我收到你的第一个红包,开心。开心。
7#
 楼主| 发表于 2021-2-22 22:23 | 只看该作者
月牙 发表于 2021-2-22 13:17
看了你的第一部分。

振动还是震动?

月牙老师好。  尽管交流很少,但如若我在这篇文里说的,跟你,也是知音。既然是知音,就不需要解释什么。所以,你说相信我的雅量,你的相信自然是不会错的。否则,我俩第一次的打交道,就没有了第二次。
这篇文我本是不打算发这里的,但高老师要我发,他在论坛里复制过去,更方便些,我就发了,再说,跟他也是在这个论坛认识的。
月牙老师也看见了,这篇文章我把字体放大了一号,目的就是心疼你,阅读累眼睛,我这文又有些长,我不忍心你为读我的文那么受累,但你不读,我知道,你肯定做不到,我就放大一些。
严格说,这篇文章完全不能做序,第一,真正的序不是这样写的,第二,序要简略明了,又要面面俱到,还要格式规范,这三样我都没做到。
其实,这篇是我第二次写的,第一次写的完全写失败了,写了一千多字快两千字了还没有入主题 ,我就干脆把那篇变成单独的写成另一篇文章了,这篇是另外拟题来写的,但我还是做不到像真正写序那样来写,主要是高老师的文章写作和很多人的不一样,如果按照他文章的风格来写,那要非常专业性,我不喜欢那样写,也要费时间,还很别扭,不怎么像我的性格。
于是,我就随性,以聊家常的口吻来写,结果一写,就收不住了。
月牙老师说的这几个问题,也是我自己早就发现了的,包括错别字、病句在内,我自己发现问题了,但又不知道怎么修改,又没有人指导,很是困惑。我发这里的还有一个目的,其实也是真的想得到你的实言批评,但是,自你第一次对我忠言外,后面的你都不怎么爱说了,我也不好意思硬要你说。
今天你说了,我很开心。真的很开心。:hug:
8#
 楼主| 发表于 2021-2-22 22:32 | 只看该作者
月牙 发表于 2021-2-22 13:38
说到写序的风险,想起了孙犁的散文《序的教训》。。。。

洋洋洒洒写来,我细细读来,可以说骏森是认真的 ...

《序的教训》今天晚上我在网上读了,孙犁说的就是我要说的,这东西真的太不好搞了,人心复杂得很。

早几年写文我还比较认真,也能沉淀得下心来写,最近几年不行了,总是不想写,其实有时候时间不是没有,坐着或睡着发呆、看天花板看着时间流去,但就是不把手指放到键盘上打字,也说不出来这到底是怎么了。

给高老师的这篇文章算是奉命写的吧,加上马上又是他的生日,一直以来,他对我都像父亲对儿子一样的关心,我也实在不忍心拒绝,但写起来,又实在力不从心。
我对高老师也说了,文章有点长,没按规律出牌,让他自己先看,看了再说,能当序就用,不能用就再换一个人写,然后我把文章里关于涉及到序的字词和少许句子修改一下,放到附录里面去。

看见月牙老师的留言,不管你留下的是什么,我都感到特别的开心、温暖、感动。我这话是发自内心深处说出来的。
9#
 楼主| 发表于 2021-2-22 22:33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21-2-22 14:55
好长哟。没看完。
一看开头想着就是“高迎春”版主。偷瞧过高版跟石头的评论对话,高版是真正的富翁,(拆 ...

小草姐姐好,文章是有些长。6000多字,哎,当聊天来写,就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啊。
10#
发表于 2021-2-23 09:36 | 只看该作者
问好骏森。高老师的创作数量很让人佩服,尤其是能保持旺盛的创作激情,让我望尘莫及。骏森对高老师的文章能认真阅读,且能进行条分缕析,的确难得。一篇序言6000多字,很耗费心力的。祝好。
11#
发表于 2021-2-23 10:04 | 只看该作者
有心人遇上有心人本身就难能可贵,再能如此倾心了解朋友,并认真细致阅读需要的不仅是热情还有时间。文比较全面详细介绍了作者及文字的可读性。
12#
发表于 2021-2-23 20:36 | 只看该作者
高骏森 发表于 2021-2-22 22:23
月牙老师好。  尽管交流很少,但如若我在这篇文里说的,跟你,也是知音。既然是知音,就不需要解释 ...

骏森坦诚。
看你修改的,好的呀。有的语句写的时候有些拿捏不好,多读几遍,多想几回,相信你的语感,不会差的。

对你我一向是有一说一。你的想法很好,但把握的时候吧,比较放,倘若稍稍克制一点,也许更有意蕴。
文章这东西,说别人容易,自己做到难,再说要摘精计酬的。。主要还是靠自己悟。
爱写终归是好的,何况写得不错。不知高老师读了怎么想
13#
发表于 2021-2-23 20:40 | 只看该作者
高骏森 发表于 2021-2-22 22:32
《序的教训》今天晚上我在网上读了,孙犁说的就是我要说的,这东西真的太不好搞了,人心复杂得很。

早 ...

“高老师的脑子没有进水,就是进水了,但他家人的脑子不可能也都进水。”我都看笑了

你说“让他自己先看,看了再说,能当序就用,不能用就再换一个人写,然后我把文章里关于涉及到序的字词和少许句子修改一下,放到附录里面去。”
那我就放心了。

我们写文章都有这个问题,辛苦写下的字,舍不得删,其实大可以凝练些。
14#
发表于 2021-2-23 23:17 | 只看该作者
让你给我写序言,一是对你信任,二是给你点压力。读过,感觉用心了。所谓序言,就是写在文集前面的话。序言各有特色,自然随意就好。在此,深表感谢!
15#
发表于 2021-2-24 08:23 | 只看该作者
真诚而率性的小高,诗人的胚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3 00:09 , Processed in 0.05432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