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彦林 于 2021-4-23 10:43 编辑
你们不会背叛我
赵丽宏
假如命运必须把你置入这样一个境地:独自一人幽囚于黑暗的洞穴,没有说话的友人,没有温暖的阳光,没有音乐,没有花草,没有任何可以交流的生命……只有一支蜡烛,可供你在昏暗的烛光中欣赏自己晃动的孤影。在这样的绝境中,如果允许你选择一件东西作为陪伴,你会选择什么呢?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书,选择一箱我所喜欢的书。
我们曾经生活在无法自由阅读的时代。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50多年前,我在偏僻的乡村“插队落户”,每天晚上,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在一盏飘忽的油灯下,偷偷地读一本“禁书”的情景。所谓“禁书”,其实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名著。那时年轻,前途迷惘,未来的一切都不确定。然而我非常幸运,在孤独中,有书陪伴我。这些书的来源,也是那个闭塞时代的传奇。我从城市带到乡下的书屈指可数,绝不可能满足我漫长插队生涯的阅读渴求。我的书来自周围的农民,来自远方的朋友,来自被遗弃的书库。我居住的那间漏风漏雨的草房,因为有了堆在床头的那些书,变得温暖丰盈,成为我美妙的宫殿。白天在田野里干活,腰酸背痛,饥渴难耐。但是只要想到天黑后,我的草屋中有一盏油灯亮着,有一本我喜欢的书在等着,所有的辛苦劳累都可以忍耐。有所期盼的生活,不会通向绝望,而这期盼和读书相关,那就是希望。在那段岁月中,是书驱散了我的孤独,使我在灰暗中心存着对未来的期冀,保持着对理想的憧憬。在那盏飘摇不定的油灯下,书籍引我冲破封闭和黑暗,向我展现辽阔的光明。因为有了书,那段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的日子变得很充实。我的文学生涯,就是在那盏伴我读书的油灯下起步的。
写作和编辑是我的职业。然而我总觉得,对我来说,写作和编辑都是业余的、暂时的,读书才是专业的、永久的。写作需要情绪,有激情和灵感时,可以一泻万言,而缺乏创作的欲望时,很多天写不出一个字。读书就不一样,这是每天都可以享受的快乐。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只要拿起一本有意思的书,就能沉醉其中,超然物外,宠辱皆忘。一本薄薄的小书,可能是一位睿智的先人以毕生的心血探求的结晶,而我可以在几个小时里读完它,可以在一个夜晚游历一个漫长的时代,并且发现其中的精髓,这是何等的快乐。选择读书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书作为人生伴侣,实在是一件明智而幸运的事情。在人类的各种各样的享受中,别的享受都有尽头,读书却是长久的。只要还活着,还能用眼用脑,便能继续读书,继续享用这永不会失去美味的精神佳肴。
天下的书籍浩如烟海,作为读者,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其中几滴晶莹的水,几簇飞卷的浪花。读书,必须选好书,选真诚至情之书,选睿智渊博之书,选独特深邃之书,这是爱书人的共识。
读一本好书的感觉,像看一朵花在你的面前慢慢绽放,每一朵花瓣,每一缕花香,都会在你的周围形成美妙氤氲。
读一本好书的印象,像听一段波澜起伏的音乐,你的心弦会被那些动人的旋律拨动,那些神奇的音符会留在你的记忆中,久久回旋荡漾。
读一本好书,也像和一位智者对话,他会把你引入宽广幽邃的天地,让你认识历史的悠长、天地的浩瀚,了解生活的多彩、人性的曲折。
读书的过程不仅是欣赏沉醉,也是辨识思考,读那些写出真性情、真见解的好书,会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思绪情感和所读之书融为一体,那是精神的升华。
很多人曾经忧虑,在汹涌的经济大潮中,在物欲泛滥、娱乐至上的风气中,我们这个以读书为荣的民族,是不是会淡忘了阅读。好在现实并非如此,读书的风气正在我们的生活中悄然蔓延。
也有很多人担忧,现在的阅读风气多的是“浅阅读”“碎片化阅读”,还有出于功利目的的阅读。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但是真爱读书的人们,还是会追求阅读的美好境界,这样的境界不仅在于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愉悦和感动,还在于阅读过程中的思考,读者和作者之间会因为理解和感悟而架起一座无形的桥梁。对同一本书,不同的读者也许会有不同的解读,这是很正常、也很有意思的事。一本旧书,因为有了新的知音,便有了不同以往的新生命;一个读者,也会因为读一本好书,启迪了自己,提升了自己,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为开阔。
在黑夜里,书是烛火;在孤独中,书是朋友;在喧嚣中,书使人沉静;在困慵时,书给人激情。读书使平淡的生活波涛起伏,读书也使灰暗的人生萤光四溢。有好书作伴,即便在狭小的空间,也能上天入地,振翅远翔,遨游古今。漫长曲折的历史和浩瀚无尽的宇宙,都能融汇于心,化作滋养灵魂的清泉。
有人对书籍的前途担忧,他们认为将来终有一天人类会抛弃书籍,原来由书籍承担的功能将被电视、广播、电脑、手机等现代媒体所取代。我以为这是杞人忧天,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科技新产品和娱乐消遣手段能取代传统的阅读。只要人类的文字还没有消亡,书籍就会保持着它的魅力,识字的人们便会从他们感兴趣的书籍中享受到阅读的快乐。这种快乐是精神自由的遨游,是想象力无羁的腾飞,是心灵的旅游,更是超越时光的思索。只有文字构筑的世界——书籍,才能创造这种快乐。有没有资格和机会享受这种快乐,是文明和落后、高雅和粗俗的一个分界。现在是这样,将来也会如此。
我曾经写过一首诗,题为《你们不会背叛我》。这首诗中的“你们”,便是我读过的好书,是那些陶冶过我、感动过我、影响过我的书。我在诗中这样写: 是的,假如有一天 所有的朋友都离我而去 你们不会背叛我 永远不会,永远不会 你们已经铭刻在我的心里 已经沉浸在我的记忆中 在我思想的每一个角落 在我情感的每一根血管 你们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任何力量无法驱赶 你们博大美妙的形象 …… 我用目光默默地凝视你们 我用思想轻轻地抚摸你们 我用心灵静静地倾听你们 我的生命因你们的存在而辉煌 我的生活因你们的介入而多姿 岁月的风沙可以掩埋我的身骨 却永远无法泯灭你们辐射在人间的 美丽精神啊……
我想把我的这首诗,送给所有和我一样对书怀有深情的人们。
让阅读成为生活习惯
黄国荣
我相信,思维正常的人,没有人愿意活成行尸走肉;我更相信,当代人谁都不会说我只需要物质生活,不需要精神生活。然而意念是一回事,实际生活又是一回事,每个人每天怎么生活,又该怎样生活,不靠说,而在做,良好的习惯都是从小养成,阅读也是如此。
从小到大,人都要经历生长、成长到成熟的过程,包括肉体与素质两个方面:
物质生活给人提供物质营养,保障肉体的生长、成长、成熟。生存和活命是人生在世的第一要义,人只有活着才能进行其他的一切行为活动,故而物质生活是人赖以生存的第一需要。
精神生活给人提供精神营养,保障人的素质的生长、成长和成熟。人的生存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源,并非从天上掉下来,而要人依靠自己的智慧与劳动创造,人的智慧与劳动技能只能通过精神生活获取,故而精神生活是人生存的第二需要。
正如前述,物质生活是人得以生存的第一需要,但人活着并非只为了享受物质生活。人活在世上要有作为,也要有创造。人的素质是成败的决定因素,包括人的性格、信仰、思想、情感、意志、智慧、胆识与才能等诸多方面。素质只能在长期的学习、思考、修养、研究、实践中得以磨炼、培养与提高。假如忽视精神生活对心灵的滋养,忽略素质的修养与提高,即使有强壮的身体,也不过是行尸走肉。
知识是人综合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进行探索的经验总和。知识只能“学而知之”,而不可能“生而知之”,阅读是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也是精神生活中最日常、最重要的形式与内容,因而它是生存的第二需要。有些人认为不阅读照样能够生活,原因很可能在于他自幼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或者说,阅读没能成为他生活的习惯,其生活的状态也可以想象。
新型冠状病毒把人类的生活秩序彻底打乱,使得宅家成为史无前例的无可奈何。这种无可奈何也迫使人们改变了生活的方式与程序,让阅读成为更多人充实生活的选择,我也再一次从中真切地品尝到了阅读的快乐。
去年春节后,儿子、儿媳开始正常上班,10岁的小孙女已上四年级,但学校尚未复课,孩子独自一人在家,午饭和学习要怎么安排都成了问题。没想到,小孙女自己把宅家的作息、学习、阅读、锻炼安排得井井有条,她给我发信息说没书读了,我有点奇怪,不久之前刚刚给了她曹文轩的13部小说,没想到已全部读完,还写了《青铜葵花》的读后感。儿子对我说,书房里有一屋子书,就让她读世界名著吧。我先给她选了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前后也就一周多的时间,她又读完了。我问她感觉怎么样,她说挺好的。随后,我又给她选了《契诃夫小说选》、莫泊桑和欧·亨利的小说选。我和她的奶奶一人一天给她送午饭,隔天我去送饭,她跟我说,契诃夫太难读了,读了两篇,都没读懂。让10岁的孩子读契诃夫,确实有点为难。但我想能让她从读不懂到读懂,进而发展到喜欢,这是一个很好的训练阅读的机会。于是我跟她说,契诃夫是世界短篇小说大师,他的一生写了700多篇小说,爷爷也只读到他作品的很少一部分,爷爷跟你一起重读契诃夫吧。小孙女有点疑惑,一起读?怎么个读法?我说,你先读,然后咱们一起讨论,当天我们就讨论了《一个文官的死》。
我问她读后有什么感受,她说一个小官打了个喷嚏,把唾沫星子喷到了大官的头上,怎么就死了呢?我问她小说写了几个人物,她说写了一个小文官、一个文职将军。我再问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她说小官在剧场看戏打了个喷嚏,唾沫星子喷到了前面将军的头和脖子上。我再问喷嚏打过之后,小官跟将军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她说小官看到将军一边拿手套擦头一边嘟嘟囔囔,小官知道将军不高兴了,他很害怕,跟将军道歉。我又问将军是什么态度。她说将军说了没关系,但好像不高兴。我问小官在剧场道歉之后又做了什么,她说又赶到将军办公室道歉,将军很烦他,朝他吼,让他滚,回家后小官就死了。我追问小官为什么要反复向将军道歉。她想了想说,将军官大,小官怕他。我再问小官为什么要怕将军?她又想了一下说,小官是不是怕将军报复他?我这才说,你说对了,小官惧怕报复。小官表面是怕将军,骨子里是怕他手里的权力,这是小说的主题。小官的死有偶然性,但这偶然存在于必然之中。小官道歉,尽管将军说了没关系,却并没和气地说原谅他的话。小官再道歉,他竟脸色铁青,周身颤抖,大叫“滚出去!”而且顿着脚重复了一遍。小官这才被将军吓破了胆,他是在恐惧报复的重压之下死去的。
契诃夫处在沙俄封建帝国专制统治时代,当时必然存在得罪大官遭报复的历史事实,小说是对那时官场以权欺人现实的揭露与批判。他的许多小说都是揭露批判当时专制制度的腐朽与丑恶,却又不能写得过于直白。所以他的小说不那么注重故事,也不是特别注重细致描写人物的心理,而是以人物的行为表现内心活动,用含蓄的叙述和辛辣的讽刺笔调抨击官场现实的丑恶,文字比较隐晦。她这才说好像有点明白了,专制独裁的大官一句话能吓死人。小孙女对读契诃夫的小说产生了兴趣,我们俩就这样一起读契诃夫。她每天读一篇小说,我隔天送一次饭,跟她一起讨论两篇小说。我们一起解读了至死都不放弃虚荣心的《不平的镜子》,批判了“有理无钱莫进来”衙门作风的《查问》,还有与世隔绝空做嫁妆的《嫁妆》和揭露金钱导致道德败坏的《在海上》,以及嘲笑畏惧大官见风使舵的《变色龙》等20余篇小说。
由此,阅读成为了我们生活的程式与常态。今年,小孙女已上五年级,到现在她已经读了91本中文图书、5本英文原著。阅读成为了她的生活习惯,也锻炼了她的写作能力,目前她已经在《读友》上发表了《我家的小金鱼》《拔萝卜》《跳长绳》3篇作文。我相信,阅读对于她的成长、成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转自 中国作家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1/0423/c404032-3208577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