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3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什么是主观能动性及主观能动性的性质问题(之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5-18 09: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舒挽溺 于 2021-5-18 17:59 编辑

《正确认识黑格尔哲学的前提条件》之三


什么是主观能动性及主观能动性的性质问题(之二)


舒挽溺


  三、被动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的主观能动性在生产实践中的体现


  在生产实践中,如何体现弗朗西斯弗·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如何体现邓小平所说的: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就必须还原主动的主观能动性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要认识世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这种以实践为目的的反映论,从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观出发去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它不仅肯定思维内容是对思维对象的反映,而且时刻关注思维对象与人的目的性要求之间的联系,体现了现实的人的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首先表现为人对存在的多种多样属性运动关系的把握。人可以利用任意一种其中已知的运动关系来完成自己所设定的目的,或者说人根据自己设定的目的选择事物众多已经被人类认识并规定中的某一属性运动关系为目的服务,正因为这样,人的主体性作用才能充分得到体现。这就是科学认识在生产实践中的最为重要的前提作用。

  由人的活动所创造的属人世界从始源意义上和存在的基础上说,它还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但是自从人类产生以后,他就形成了属于自己特有的生存世界。支配人的活动和属人世界发展的已主要不是自然规律自己在起作用,而是人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的目的在起作用,并且人们一刻也没有离开自然规律。人的主观能动性规定了人和自然事物的关系中人的主导地位,人只是利用事物自身具有的规律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利用事物自身具有的规律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是如高清海老师观点所认为的:“人从自然中产生以后,它就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活动方式,建立了属于自己特有的生存世界,支配人的活动和属人世界发展的已主要不是自然规律,而是完全另一种规律。在属人世界中已不是自然存在物主宰人及其活动,而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支配自然存在物及其变化。”(《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高清海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91页)高清海老师虽然正确的认识到了“人从自然中产生以后,它就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活动方式,建立了属于自己特有的生存世界”,同时也感觉到了“在属人世界中已不是自然存在物主宰人及其活动,而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支配自然存在物及其变化”。但是,由于高清海老师没有真正理解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事物是多样性统一体的思想,所以他不能真正理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所说的“我们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因而两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统治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它是我们的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无条件的前提”的思想。并且完全没有理解黑格尔关于主客观必须是完全统一、如何统一的思想(因为这个问题已经不是《读懂黑格尔哲学的伟大》前提条件的问题,而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问题,所以只能在展开对黑格尔哲学思想内容的时候再认真说明)。并因此在自然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间产生困惑后,他肯定了人对自然规律来说的主要作用,由于缺乏理论支撑而不能清楚证明人并不需要改变规律又是如何肯定人的主导作用的思想的,在于不理解规律已转化为人在实践中供人选择的可靠的根据。当人的主动的主观能动性占据主导地位之后,人和自然规律的关系不再是人被动服从自然规律的被动的主观能动性阶段,而是开始了人的主动的主观能动性在生产实践中选择规律为人所选择的目的服务的阶段。不理解人和自然规律的关系因人主动的主观能动性的出现而谁服从谁的关系已经转换,就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在自然世界中存在,为了保证人的自身生命的延续,为了自身生命活得更加精彩,人们就必须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因为世界不会主动地满足人的需要。人们就必须根据对自然界已知知识的了解,不断在自己的意识活动中观念地创造出自己所需要的、现实中尚不存在的客体,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把这种观念的客体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人造物。

  马克思指出:“人们为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年,第79页

  物质生产活动贯穿人类历史的始终,那么,人类的被动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的主观能动性在生产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呢?这一点十分重要。人们如果要想改变世界,要想从客观世界中获取贯穿人类始终的生活资料,就必须首先要认识客观事物,才能利用客观事物。

  人们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认识活动,表现为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中,人是被动的,是受制于客观存在的。然而,人的行为对求知者个人来说却是主动的,是人的主动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的体现。认识活动的结果如果正确反映了客观运动关系,并得到普遍认可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中,人从被动的、是受制于客观存在的关系就转化为相反的关系,正确的认识表现为人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完成认识的作用和目的,人就从这一关系的认识中解放出来而获得自由。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中越来越多的规律的认识,人类越来越以更加自信的方式来理解和改造客观世界,产生更多的人造物,人类早已进入了要求客观世界适应人的时代。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物之间普遍联系关系认识的缺乏,在对自然物的利用过程中,造成了对人所需要的、有利于人类健康成长的必要的环境受到危害,而这种危害的确最终转换为对破坏者自身的危害(那些明知故犯,为了资本利益的为富不仁的人尤为可耻)。那些环境保护主义者,以及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们,就是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核心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人类免不了以人类自身利益为中心。

  在动物与环境的关系中,动物的本能只能要求自己躲避恶劣环境,因而环境占据着动物发展的主导地位主导着动物发展的方向,如果环境的变化超出了物种适应环境的能力,物种就会灭亡。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发展的趋势要求改变环境让环境来适应人的存在。只有人敢于面对和改变环境,“可上九天揽明月,可下五洋捉鳖”,浩瀚星空永远是人类追求的未来。所以当客观世界出现异常变化反过来压迫人类存在的时候,人类自身会从整体利益出发,通过合作来改变环境以新的科学的形态来适应人。

  人与动物的另一本质区别在于人是类的存在物,人并非只是因为超越个体的自我与他人协作,而是通过共同协作改造客观世界来适应人类自身的需要。其实,动物也会通过“协作”来获取食物。最能体现人是类的存在物的本质表现在于人是通过知识的传递保证了人类本质的延续。人类不只是一个现实存在的类,现实的存在已经包含着历史人类的存在,也包含着人类未来的存在,知识的传递与继承是人的生命力的“永恒性”的具体说明,使具体的、个别的生命存在转化为类生命的原因所在。即为人类进步作出贡献的人永垂不朽的原因所在。那些为人类进步作出过贡献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发明家,那些为人类进步的革命者、英勇牺牲的烈士们,为人类的进步努力工作的人们,他们与人类的过去、现在、未来永远连接在一起,永远包含在子孙万代的生命过程之中!

  科学活动在实践中发现的规律,可能是从众多的偶然现象中追寻到必然的原因,这是第一次飞跃。把认识到的规律,应用于合目的的生产活动中,这是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包含着对规律的重新组合,同时表现为是对第一次飞跃的证明和肯定。有人认为,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重要,原因在于生产实践为社会直接提供人们所需的产品,并因此才能肯定劳动人民是财富的创造者。劳动人民当然是财富的创造者,但是从哲学论述主观能动性性质来看,笔者认为:从人类进步的作用来看,第一次飞跃比第二次飞跃更加重要。因为认识规律比应用规律困难得多,已经认识的客观规律只要反映客观运动关系的条件还存在,就能永远提供改造客观世界的根据。

  科学活动本质上是主动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就性质而言,它与行为者个人的成就无关。第二次实践活动与第一次实践活动不同,它有主动与被动的双重性质,这与个人的行为相关。工程师、技术员、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对工艺流程的改进等等行为,努力增加产量,表现为主动的主观能动性。重复的生产行为,尤其是重复的流水线上的工作,表现为被动的主观能动性。

  人类只有通过这一个一个具体事物关系认识的汇集而成知识的体系,人们的生产实践才有可能进入复杂的观念先于实践结果的普遍自由时代。生产实践的目的是创造,是就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事物通过属性运动的认识,按人的主观需求目的重新进行组合,创造出客观世界中没有的东西。但是,创造必须是有根据的,创造不能不依靠客观世界中具体事物自身的属性,创造是客观世界具体事物的属性与人的目的性的和谐统一。

  人们对客观事物各种运动关系的认识,组成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知识之网。人们能够在生产实践之前能够观念的存在于头脑之中,表现为人们对知识之网中规律认识的组合能力。这种组合能力同样是人的主动的主观能动性能力的体现。这也就是得到大多数学者认可的系统论的思想。系统论的真正创始人是黑格尔,即黑格尔哲学。这一点,我相信大家在我即将写作的《读懂黑格尔哲学的伟大》一书中看到。

  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的学者,没有区分认识事物和建立事物这两者是有区别的。认识事物,我们是把多样性统一体的事物,作为直接对象进行尽可能全面的认识和各种关系的规定;建立事物,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一般来说是把众多“事物”融合为一个新事物,人在行动之前,就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根据客观事实和已经具备或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情况下,有方针,有办法,有计划,然后运用物质手段进行改造,使之达到自己预定的目的。马克思指出:“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年,第201-202页)这个新事物是利用众多事物属性的融合来达到人自己的目的。

  人们为了进行必要的生产活动,在进行必要的生产活动之前,提出方针、办法、计划等前期组织,直到生产活动的实施,都体现了人的主动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单纯重复的生产过程在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改变自然状态的活动,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巨大,对个人来说,还是属于被动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高清海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人的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动物的活动是盲目的,人的实践活动是自觉的。马克思指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人的实践活动的这种自觉性正是来自于人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只有认识才使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能够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已在人的表象中观念地存在着,使人能够有意识地在自然物中去实现自己的目的。从这一意义上说,离开人的认识就没有人的实践活动。”(《哲学体系改革》高清海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4页

  马克思所举蜜蜂和建筑师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蜜蜂建造的蜂房不管多么精致,都是出于动物的本能;建筑师的技术不管多么低下,他的实践活动也是在观念指导下的行动。我们把认识事物和建立事物这两者看成是有区别的两个不同内涵和规定的概念,原因就在于认识事物的活动是科学的求知活动,科学的求知活动中人与客观事物的关系表现为存在先于对事物认识的观念;与此相反的是,建立事物的实践活动人与客观事物的关系表现为观念先于建立的事物;认识事物和建立事物这两者的关系表现为认识事物是建立事物的根据,建立事物是认识事物的目的。认识事物表现为意识对客观真理的追求,建立事物表现为意识对真理的应用;认识事物表现为意识对客观事物属性的单一运动关系的认识和规定,建立事物表现为意识对众多事物属性的综合利用。前者属于唯物反映论的范畴或被动的主观能动性的范畴,后者属于主动的主观能动性的范畴或人类精神自由创造世界的范畴。前者是后者不可或缺的基础,后者是建立在基础之上的体现人类精神如上帝般能够创造一切的伟大能力。


  四、对主观能动性概念认识困惑


  在认识客观事物的问题上,一批希望在哲学中能更多的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学者最普遍的说法和说得最多的就是: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认识是主体改造客体活动的有机环节。认识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地、能动地反映着客体。高清海老师的观点代表着很多学者的看法,他批评洛克说:人通过感官和思维实现对对象的模写,就是以观念的形态在人的头脑中再现对象的特性和本质,或者说,以观念的形式对对象的复制。洛克提出的白板说,把人脑比喻为一张白纸,认为观念就是外部对象画在这张白纸上的图画。这种认识里,没有看到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只注意到认识的模写性质。(参见《哲学体系改革》高清海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4-166页)这种看法反映着他们对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之间的关系的思想多少有些模糊不清。

  我想强调的是,认识活动的性质是能动的,是人的主动地行为、但性质却是被动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失败的多,成功的少。自然科学中的某些规律的发现或出于偶然,如抗生素。更多的是通过预设目标,通过反复的实验,如六六六农药、电灯丝寻找等等都是包含着无数人的无数次的失败才可能获得成功。不管失败者或是成功者,追求规律的认识活动都是人的主动地、但性质是被动的主观能动性的最积极的表现。就是说,主观能动性的性质并非由认识的结果体现出来。或者说,从唯物反映论的角度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一切存在于客观世界本身中的运动关系的自然规律,从性质上都是被动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只有人们创造性的改变客观世界中还没有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人们通过对客观规律的反思对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创新把握而产生的满足人们自身需要的存在的思维活动,才是主动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我这里需要再次强调一遍:发现客观规律的贡献普遍大于对客观规律的合理运用的贡献。因为每一个客观规律的发现,都会引起无数的对规律的如何运用的思考。我强调主观能动性的性质的区别,并非强调不同性质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类的进步的贡献的大小问题。

  我们如果不区分认识事物和建立事物是不同含义的事物,我们就很难正确描述什么是主观能动性。比如高清海老师认为:“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积极地把握,是在观念上对于对象的再创造。思维活动的这种创造性,是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正是这种思维的创造性,才使人的反映区别于动物的认识,能够在人的活动中起着积极作用,使人的活动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活动。”(《哲学体系改革》高清海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8-169页)一般说来,对事物的认识活动无所谓创造性,也没有什么创造性认识。对认识事物来说,我们要求的就是对客观事物正确的反映,即知道它能干什么,而不是要它能干什么。相反的是,如果我们要建立什么事物,我们就要求预先知道哪些事物它能干什么,并且要它必须能干什么。严格说来,它们之间是认识知性真理和应用知性真理的关系。认识真理并不等于应用真理,我们应当避免把它们混为一谈。

  毫无疑问,高清海老师所说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一方面认为对事物的认识是对事物“能动的反映”,认为认识“不只是对于外界对象的消极模写,同时又是对于外界对象在头脑中的积极的加工和改造”。紧接着高清海老师肯定了康德的这一观点,“在他看来,从对象的作用即直观所产生的仅仅是一些零散、杂乱的表象,只有经过感性和悟性的形式加以综合、联结、统一才能构成知识;而这种综合、联结不能由对象授予,它是属于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力。康德强调人的认识是一种能动的活动,这是正确的”(《哲学体系改革》高清海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7页)。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体,我们对事物属性的认识需要通过综合、联结、统一形成概念,才能构成知识,这是肯定的。人们认识事物的努力,更是个人的主动的主观能动性最主要的体现,肯定人的认识是一种能动的活动这也是非常正确的。我只是反对把认识的结果也看成是能动的,结果只能如列宁指出的是“复印”,只能是要求正确反映客观属性及这些客观属性的运动能干什么的问题。如果要把事物客观属性的运动能干什么的问题转化为这些事物客观属性应该干什么、怎样干什么的时候,就是我们要建立事物的时候了。

  建立事物的实践活动不同于认识事物的实践,认识事物的实践活动以追求真理性认识为目的;建立事物的实践活动以改变事物的存在方式来达到预设结果为目的,两者决不能不加区别的混为一谈,否则可能会造成对主观能动性概念解释的混乱。

  建立事物的实践活动一般来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以改变单一事物的存在方式达到目的的实践活动,二是以改变众多事物的存在方式达到目的的实践活动。后者具有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无限”复杂化的趋势。

  以改变单一事物的存在方式达到目的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早期主要的活动方式。比如对树木的利用,早期人类把它立在山洞前防止野兽的攻击,利用它的可燃性烤火,处理食物等等相对简单的利用。以改变众多事物的存在方式达到目的的实践活动就需要对更多事物的更多属性的认识。比如建立相对简单组合的一张床,需要木材、油漆、连接的铁件、形状的美观、加工的机械等等;相对复杂的如各种大企业,比如纺织业,它链接着农业、机械制造业、服务业等等。我们要制造纺织机,我们就必须预先已经掌握许多各种科学知识,这许多各种科学知识可以应用于各行各业。能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各种科学知识首先都是单一性、普遍性、绝对性的知识,都是可以综合为体系的应用科学知识。可以说,没有单一性、普遍性、绝对性的科学知识在先,就没有以综合为体系的应用科学知识再创造的可能。应用科学知识再创造是人类的又一主动的主观能动性最主要的体现,它和人类生活中最直接的生产实践紧密的连接在一起,正如牛顿伟大的力学原理不能直接用于建筑力学一样,应用科学是对理论科学通过综合、组织、应用、再创造形成的应用科学理论体系,这些应用科学理论体系知识同样是具有普遍性。但是,一般来说,应用科学理论体系不具有绝对性,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理论体系随时都可能补充和修改。

  应用科学不等于科学应用,任何科学应用最终都只能依靠个人来完成,如何能更好的完成任务,由此诞生了管理学。这样,生产实践便产生了厂长、车间主任、工程师、技术员、工人等由不同层次组成的生产单位;他们各自在生产实践中又是如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呢?这就是我们需要加强说明两种主观能动性各自在生产实践中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


  五、主观能动性——规律与自由的关系


  黑格尔说:以往的哲学家“总是认为自然现象受必然规律的支配,而精神则是自由的,这种区别无疑是很重要的,而且是以精神本身最深处的要求为根据的。但把自由和必然性认作彼此抽象地对立着,只属于有限世界,而且也只有在有限世界内才有效用。这种不包含必然性的自由,或者一种没有自由的单纯必然性,只是一些抽象而不真实的观点。自由本质上是具体的,它永远自己决定自己,因此同时又是必然的”。他又说:“内在的必然性就是自由。”(《小逻辑》[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版,第105、100页

  这是黑格尔对自由和必然关系的最精准的论述。必然性是自由的原因,是自由的前提和条件,自由本质上是具体的,或者说,必然性本质上也是具体的;具体的必然性的认识是具体自由的前提和条件。所谓具体必然性、就是从事物是多样性统一的观点出发,发现和认识了具体事物属性的对立统一运动关系而获得的具体的自由。

  更为重要的是:自由在于意识对自由选择的自由,或者说意识只有选择具有必然性的自由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就是说,自由,“它永远自己决定自己,因此同时又是必然的”。自由在于自由选择必然的自由,这就是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作用的核心体现,所以黑格尔又说:“内在的必然性就是自由”。我们同样也可以说,自由必须包含内在的必然性。

  这里还包含黑格尔的另一重要思想在这里也表达得非常清楚,自由离不开对必然性的认识,没有自由的单纯必然性也是不存在的。认识了具体的必然性也就是获得了具体的自由,离开了自由的必然是没有意义的必然,是有待于认识的必然,是认识对象的必然,是等待获得自由的必然。自由与必然统一于具体,单纯的、独立的存在只是一种不真实的假设,自由和必然都是人自身的对象而非自然的对象。客观自然在自然状态下无所谓必然性,必然性是在自然状态下偶然运动所产生的必然结果的规定,它们自身存在的意义只证明它们处于永无止尽的运动过程中而已。自由和必然是人对自身和自然关系的规定,自由是对自然状态下偶然运动所产生的必然结果的认识,所以,自然状态下偶然运动所产生的必然结果是不可改变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必然性规律是不可改变的原因。

  很多学者因为没有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而困惑。“在伦理学中康德明确提出,‘人的意志服从理性法则非自然(欲望)法则’。……康德明确肯定了人具有自主性、自由性,这也是他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特殊贡献。但康德仍然解决不了人的现实世界必须接受自然必然性支配的非自由性的矛盾问题”(《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高清海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97页。什么是“受自然必然性支配的非自由性的矛盾问题”?高清海把自然必然性与自由性对立起来,这与康德将理性法则与自然法则对立起来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康德没有解决自主性、自由性与自然法则之间同一性关系问题,高清海同样没有解决主观能动性与自然必然性之间同一性关系问题。高清海的问题出在没有从事物是多样性统一体、从事物没有基本本质的角度来理解人与必然性、自主性、自由性之间同一性关系问题。

  不理解黑格尔所说不包含必然性的自由,或者一种没有自由的单纯必然性的人一般来说都反对自然辩证法思想。不理解黑格尔所说的自由必须包含对客观自然中具体的必然运动的认识,即不理解黑格尔所说的自由本质上是具体的,它永远自己决定自己的思想,或者说他们只重视黑格尔所批判的不包含必然性的自由。国内外所谓的“认识论派”如苏联前哲学研究所所长科普宁认为:“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属性的科学,关于整个世界的科学”,是“早已过了时的自然哲学”(科普宁:《辩证法 逻辑 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5页),他们都缺乏对自由科学的认识。造成如此现象我认为和传统哲学在认识论方面对人的主体作用的确缺乏科学论述有关。

  人的主体性必须通过对客观世界普遍联系中规律性的认识来保证实践的科学性,这一点是肯定的。传统中学者们虽然对机械唯物论进行了大量的批判,但我们认为并不彻底,这也是国内外“认识论派”对传统教科书中的自然辩证法思想提出批评的原因之一。说到底其实是到底是人服从自然规律,还是自然规律服从人,这两个完全相反的命题哪一个更符合客观事实的问题。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传统中的学者们以为这是一个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实际上我认为这个问题还没有从理论上根本解决。传统教科书对人是如何看待规律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在实践中以什么样的形式发挥作用的问题并没有说清楚过。

  认为不可改变的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人在现实世界中必须接受自然规律必然性支配的非自由性的矛盾关系问题,恰恰不是如此,自然界中发生的客观过程都是由偶然性主导的、盲目的、自然力彼此发生作用的,“没有任何事物是作为预期的自觉的目的发生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005年,第247页),因而是一种纯粹的自然过程。主观能动性、自由和必然三者的关系应该是:自由是对自然状态下偶然运动所产生的必然结果的认识,自由不能改变必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离不开自由和必然,主观能动性表现为对无数必然性认识选择的自由,虽然必然性是对自由的限制,但选择知性必然性的自由是体现主体主动的主观能动性思想的核心。

  自由的基础来源于对自然知性必然性规律的认识,规律是人的自由的前提,然而自由却并不受制于前提条件的规律。因为任何必然性认识一经上升到规律性认识,就必然被人类工具化。为什么我们能够说必然性认识一经上升到规律性认识,就必然被人类工具化了呢?因为真正称得上规律的认识都表现为对事物的、普遍的、有条件的、只要客观世界还存在着的、单一属性的、绝对的“一束真理”。也正因为它是单一属性的、绝对的认识,所以它是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的工具。必然性认识只有上升到规律并成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工具,对人类来说才是自由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传统哲学中最大的误解就是把规律与解决事情的目的直接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世界上我们还很难见到认识了某单一属性运动关系就可以直接用于生产实践的实例,这种情况只会发生在诞生人类的初始阶段。比如我们每一个中学生都知道水可以分解为氢和氧,知道这一点是一回事(规律),要达到把水分解为氢和氧(目的)又是另一回事。因为把水分解为氢和氧,就需要有把水分解为氢和氧的设备,而设备的生产是与其他规律相关的。在社会科学方面,以为只需要引入别人的成功经验就可以获得与别人相同的结果,而缺乏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引用是注定要失败的。

  人类制造飞机、汽车、机器人、航天器等等需要运用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大量规律性知识进行综合性利用才能达到目的。所以,我们在实践中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常常并非和真理性认识的规律直接相关,规律还是规律,而是和我们综合性利用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大量规律性知识相关和我们已知原理而现实目的的工艺水平还达不到相关。

  我们不应该把规律和目的直接等同起来,(对于社会发展的规律问题,我将在《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一章中谈谈为什么共产主义是人类发展的方向和它的必然性的根据问题,提出自己的根据。苏联解体和找不到理论根据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应该把规律看作为一种理论工具存在,它是我们人类制造飞机、汽车、机器人、航天器等等产品的理论依据。反过来说,人们按一定的客观规律把飞机、汽车、机器人、航天器等等产品制造出来,这些实物的存在,同样体现了规律的工具性质。

  把规律看成是工具并无贬低规律的意思,只不过是陈述一个客观事实而已。相反的是,规律性的认识之所以伟大,就因为他是人类能够永远可以使用的工具。如果规律不能成为人类长远利用的工具,它就什么也不是。要把规律看成是工具的先决条件,首先需要把事物看成是多样性的统一体,需要把事物的运动看成是事物属性的对立统一运动,否则,你将陷入事物运动受限于对事物基本本质的错误理解而限制了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否改变事物发展方向之间取舍的两难境地。


      重庆市思维科学与智力开发学会研究员:舒挽溺
                                                            2021年5月12日

2#
发表于 2021-5-18 17:10 | 只看该作者
我记得上高中最喜欢哲学了,物质决定意识,主观能动性从属于客观条件。老师这篇更高深了一些。
3#
 楼主| 发表于 2021-5-19 07:30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版主深夜还在为大家辛劳,谢谢您!
4#
 楼主| 发表于 2021-5-19 07:52 | 只看该作者
香薰古琴 发表于 2021-5-18 17:10
我记得上高中最喜欢哲学了,物质决定意识,主观能动性从属于客观条件。老师这篇更高深了一些。

我只是想陈述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合理的程序问题,尽可能的消除一些僵化刻板的教条对黑格尔哲学的误解,最终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科学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辩证法。或者说,现在对辩证法的理解并没有真正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我只有尽可能先消除一些学者们对黑格尔的误解,才有可能系统的表达我的黑格尔哲学的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22:56 , Processed in 0.09637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