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54|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管窥《文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5-20 22: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七天》发行八年之后,余华发表了他的新长篇《文城》。《文城》由“文城”和“文城补”两部分组成:前者写生于北方的林祥福寻妻来到南方的溪镇,安顿下来最终死亡的故事;后者写溪镇的小美在北方“骗婚”后重回南方,在林祥福寻来时离奇死亡的故事。
   
    余华的小说作品全都有,全都读过。最喜欢的是《许三观卖血记》,其次是《活着》,觉得它们最能体现余华的风格,是余华最好的小说,他后来创作的《兄弟》《第七天》都没能超越前二者。在我看来,《文城》似乎也与《兄弟》《第七天》一样,虽有新意,却依然没能超越《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可见,作家的创作也有“命定”、“偶然”的成份,不是想努力创作好作品就一定能创作出好作品。作家笔下的好作品,有时是无心插柳,有时是有心栽花,有时是意外惊喜,有时是水到渠成,但不管那种形式,好作品并不与作家的才力、学识、智慧等成正比。比如湖南作家王跃文,以一部《国画》惊艳文坛,他的才力、学识、智慧肯定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提高,但他后来的作品似乎没有一部超越《国画》。从目前看,余华似乎也是这样。

    先说《文城》的好。

    结构新颖。采取“文城”和“文城补”两条线独立发展而又互相弥补的方式,将同一故事里的两位主要人物分开来写,两人偶然地渐行渐近,又必然地渐行渐远,再偶然地渐行渐近,小说结尾,已经死去的林祥福“北归”时在溪镇的西山经过了小美的坟墓,他们终于意外“见面”了,一瞬之后却又永久“分离”了。两个故事都单线条向前发展,但因为有两条线在,整个故事就显得起伏交错,富有平面感甚至立体感了。很多年前在《小说选刊》读过一篇小说,现在已记不得小说名和作者名了,也是双线书写:一条顺时间顺序从起因向结果前行,一条逆时间顺序从结果向起因回溯,两条线在故事的中部汇合时,小说结束。《文城》里的“文城”和“文城补”虽不是完全相反的时间顺序,但与很多年前读到的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语言精妙。喜欢余华的主要原因是喜欢他的语言,觉得他是中国当下小说家语言最为精妙者。读《文城》,总有在江南行舟的感觉,船是小巧精致的乌篷船,水是无风平如镜、有风波若纹的湖或运河,摇船的,对,只能是摇船,不是推船,不是拉船,更不是放下水船,摇船的要么是吸着旱烟吞云吐雾的中年汉子,要么是身着粗布衣唱着小调的新嫁妇或年长大嫂,最次也必须是沉静地坐在船尾眼神清亮的青年。小说就在江南特有的欸乃声里细水长流地行进,不会有金戈铁马,见不到烽火边城。文字的精妙不只是使字用词,也不只是遣词造句,主要是在谋篇布局,主要是要营造一种气氛与意象。仿佛轻言细语在细数流年,娓娓道来的是平常平淡家长里短;仿佛沉静沉思地咀嚼再三,点点滴滴绿满眼的既有水也有山。即使苦难深处、血腥浓时,也依然是浅言浅语,既像是白描,却又没有白描的惨然,与整体的氛围、格调并不冲突。面对这样的文字,读者的出路只有一条,唯一的一条:微熏,慢醉,沉醉,不醒。

    细节准确。余华笔下的细节,看似不经意,其实却很下了一番功夫,说得既细致又精准。比如,林祥福拜徐硬木为师,余华用了一页多的篇幅,借徐硬木之口将木工行内的分工如数家珍地一一道来:木厂、木匠、模子作、牙子作、镟床子匠、圆椅匠、箍桶匠、罗圈匠、旗鞋底匠、剃头挑匠、箱柜匠、梆子木鱼匠、把子作、大车匠、轿车匠、小车匠、马车匠、鞍子匠、轿子匠、执事匠、寿木工人、大锯匠、扛房工人,看是一个行当,其实却有分别;虽有分别,却没有贫贱富贵。又比如,“只要车夫喊‘唔唔’,他不用看就知道是往左走,喊‘哦哦’是往右走,喊‘越越’是在走上坡路,喊‘吠吠’是跨越了街道上的石头门槛。”类似的例子还有,读来既觉细致,又觉用心,很长见识。

    小说第四点好是对比绝对。小说的时代背景从清末到民国,世态混乱,但这乱世里的人物却几乎全是好人,林祥福,林祥福家里的佣人田氏五兄弟,林祥福在溪镇结识的陈永良、顾益民等等,没有一个不是好人,好得纯良纯洁,好得仿佛理想国里的人。就连“欺骗”林祥福的阿强、小美,北洋溃军里的旅长、副官,也都不是坏人。一边是绝对的混乱不堪、土匪遍地的乱世,一边是满世界里绝对的好人,对比绝对得既令人难以置信,又令人暗自庆幸。也有一个绝对的坏人:土匪张一斧。他没有一丝善意,也不想出一丝天良,杀人如麻,快斧之下亡魂遍地。他的绝对的坏绝对的恶,似乎只是为了与绝对的好绝对的善进行对比,绝对得没有一点缓冲,对比起来令人印象深刻。当然,似乎还有处于好坏、善恶之间的名号“和尚”的土匪和纨绔子弟顾同年,但他们要么改邪归正,要么不害别人,其实也是好人。

    这第四点既可说是小说的好,也可说是小说最令人遗憾处。那样的乱世里,哪有那么多纯粹的好人?如果一个人只有纯粹的“好”品性,他又有什么“典型”的意义?所以,尽管小说语言精妙绝伦,但小说并不怎么感染人。读《文城》,我们或许可以体味一场江南的春雨,但我们看不到翻飞的春燕、哞哞的老牛、在雨巷彳亍的撑着油纸伞的丁香般的姑娘。还有,小说里主要的好人可概括为两类:一是另一个时代里的富人,比如林祥福、顾益民、阿强,二是得到富人救助后感恩的人,比如田大五兄弟、陈永良夫妇、小美。为什么是这两类人成为小说里主要的好人,他们的存在有没有特别的寓意?若无特别的寓意,我们可以不理会;若有特别的寓意,那就颇值得玩味了!这不是小说的好,也不是小说的不好,而是对小说进行深度解析时必然要遇到的仁智之见。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1-5-21 09:15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支持。先留记号,忙过这阵来细读。
3#
发表于 2021-5-21 09:23 | 只看该作者
这样深度的解析一部小说,可见字母先生对作者的了解,对作品的喜欢也真是到位的。
4#
发表于 2021-5-23 21:18 | 只看该作者
很细致的赏析,学习欣赏,点赞!
5#
发表于 2021-5-24 11:06 | 只看该作者
本文是对余华的新长篇《文城》的评论文章。首先从“结构新颖、 语言精妙、细节准确、对比绝对”等方面说了它的“好”,又从“不怎么感染人”等方面指出了《文城》的最令人遗憾处。观点鲜明,视点客观,论说公允。学习欣赏,问好。
6#
发表于 2021-5-24 13:18 | 只看该作者
老师对余华小说作品解析的到位,可见对其作品非常的喜欢了。赏读学习老师精彩赏析,问候!
7#
发表于 2021-6-10 22:33 | 只看该作者
建议楼主老师更改网名为中文注册名。
8#
 楼主| 发表于 2021-6-11 09:58 | 只看该作者
冰峰雪鹰 发表于 2021-6-10 22:33
建议楼主老师更改网名为中文注册名。

谢谢。只是好像改不过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9 09:19 , Processed in 0.05878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