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3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斗夫子行状》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8-21 15: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rsjby 于 2021-8-21 21:46 编辑

《斗夫子行状》注



    2015年3月17日(正月二十七),姑婆去世。归葬后,我与父亲一起整理遗物,在衣掩被遮的衣柜最下面,发现一个层层叠叠包裹严实的油纸包,包里有本县旧志多卷。
    曾祖曾参与旧志编撰,完成卷一舆地志、卷二营建志、卷三祠祀志、卷四物产志、卷五职业志、卷六财政志、卷十武备志(除“历代兵事下编”外)、卷十二礼俗志约八卷。1930年秋九月,县知事汪承烈撰《增修〈宣汉县志〉序》云:“……民国十三年冬,予宰是邦,会省中有重修《通志》之役,檄下各属修县志,且颁科条表式,示以准的。予乃谋诸教育局长熊君镜寰,经始采访。十五年,始延邑耆儒邓柳泉先生总其成,黎居稚庵、庞君斗南、向君云隐、向君经荃襄其功。予则与镜寰筹划经费,期以岁月观成。既而稚庵、经荃迄未至。邓先生订义例,斗南、云隐君从事撰述,而予与镜寰相继卸去。邓先生旋亦弃世。十九年春,予重来兹土,始闻邓先生殁后,罗君春士自京归继其事,于前订门类,颇多更改。时以县人急望成书,编次印刷,同时并举,计出版者已什二三。……”民国乡贤向可褒在曾祖的墓志铭里曰:“吾尝与君同修县志,于人物方技,常于自见未脱稿而竞付梓。”与汪承烈所说相互印证。油纸包里的旧志,并非全本,应是汪承烈所谓“什二三”吧!
    曾祖藏书颇丰,有专门书房,在老房子大院西侧的吊脚楼上。祖父外出万县读书,学成归来在土黄萃英高小教书期间,也常购书阅读、收藏。据说,江山革故后,祖父每日从万斛坝老房子挑书一担,上交土黄场上的公家,历时一月余,才挑空家里藏书。昔日经笥如山,而我所见的老屋却四壁徒然,片纸不存。这几本旧志,或许是曾祖留存至今的唯一藏书了。
    姑婆毕业于重庆西南美专,曾在黄金完小、福䘵完小任教。1959年下放南坝菜蔬社劳动,后在南坝搬运社从事搬运工作。改革开放后,落实政策,由政府发给退职养老金。姑婆家虽仄逼,却一直保留着一张条桌,条桌上铺一张宽木板,既做剪裁,又事绘画。台左,堆着十几本画谱、剪裁指导之类的书籍;台右,置缝纫机。条桌对面,有一高低柜,柏木做就,生漆染成,历经岁月浸润,呈现靓丽的浅紫。高低柜右侧,靠墙放着一张柏木床,做工、漆法、色彩与高低柜一致。这两样家具,是我所能见的姑婆嫁妆。姑婆每绘就一幅水墨画,就会用图钉钉在衣柜上,供她自己和我们欣赏。姑婆画得最多的是竹、梅、兰、荷,多是平染,偶有皴染、积染、分染,少见刷染、罩染、混染。记忆最深的是一幅用烘染法画的《圣灯烟雨图》,画幅虽小,但画里雨后初晴的圣灯山,雾如烟云,壑是皱纹,山峦若隐若现,瓦舍点缀,林木似有似无,麦田镶嵌,与平时那些构图简略的小斗方大异其趣,森森古意里,颇有大家气象。
    曾祖参与旧志编撰的1926年至1930年间,1920年出生的姑婆还年幼,可能不知其事。1939年曾祖去世时,姑婆在南坝精英中学读书,曾祖也不会将自己一生最得意的著述传给姑婆。这几本旧志应该是曾祖传给祖父的,因曾祖参与了编撰,祖父在上交家藏图书时,冒险藏了下来。祖父毕业于万县省四师,民国时期一直在曾祖创办的土黄场萃英高小、饰心初小任教,知道先辈著述对于家庭家族的意义。江山革故后,祖父回万斛坝务农,姑婆在学校任教。或许,祖父觉得还在承曾祖之志的姑婆,比自己更适宜保存旧志,旧志存放在姑婆处也更安全,便将旧志送给姑婆,由姑婆保管。只是祖父没有想到,在他1959年病饿而逝时,姑婆也不能教书育人了。
    旧志里,夹着一本手抄薄册。封面陈旧,依稀可见“缺月斋文钞”。《缺月斋文钞》?不就是向可褒的文集吗?多年前,到县志办查阅旧志,说起曾祖,年纪大点的都知道,有人告诉我:听说向可褒自纂的文集名《缺月斋文钞》,里面有你家曾祖轶事。四处访寻,却都只听说,未见过。好多年过去,我已心灰意冷,认为《缺月斋文钞》要么只是传说,要么就是孤本早已散佚。没想到,在姑婆的遗物里却意外收获,真有点“踏破铁鞋夫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意味。
    向可褒,字云隐,四川宣汉鲲池场人,生于清光绪七年(1881)九月,比生于光绪六年(1880)冬月的曾祖小近一岁。川东师范学堂毕业,曾任陶成高小教员、主持。民国初年,与向子衡创办“广益初小”于南坝场上街。1915年,与向精白创办“向氏龙门校”于南坝场朝阳寺。后任绥定联中国文教员。曾参与旧志编撰,完成卷七仓储志、卷八官师志、卷九教育志、卷十武备志“历代兵事下编”、卷十一人物志约五卷。1939年,任私立精英中学国文教员。1940年,随向作宾至万源县政府做幕僚。1943年染病回乡,同年6月15日辞世。
    向可褒生前,与曾祖交往密切。对辛亥起事,他曾说:“余时初毕业,因买书留渝未归,月余后归,询之友庞斗南,云然。盖斗南与崇根同归自省,又协谋起事者也。”由此可见,他与曾祖成为“友人”,是辛亥年前的事;曾祖虽是“协谋”,却的确参与了宣汉辛亥年推翻满清统治的起义。1916年,曾祖“主陶成校讲席”,向可褒也在陶成高小任教。后,向可褒任陶成高小校长,曾祖回土黄任萃英高小校长,二人曾就陶成高小前任校长向作宾主张“割上东路所属租谷数十担”给萃英高小一事,“几次参商”。1926年,受县知事汪承烈之邀,向可褒与曾祖一起参与旧志重修,成为两位“从事撰述”者,即主笔。1927年,向可褒与曾祖同游赤溪场(今天台)纯阳洞,诗词唱和,文字至今留存。因学有所成,道德文章驰名,长期任教于县内外中高学校,时人称向可褒为“褒夫子”,与被称为“斗夫子”的曾祖,并称宣汉“二夫子”。民国时期,宣汉求学修业的读书人,皆知其名的“夫子”,唯“斗夫子”与“褒夫子”二人。曾祖于1938年农历8月19日去世后,向可褒应祖父叩请,为曾祖撰墓志铭。1939年农历2月上旬,墓志铭由曾祖在达县联中任教时的学生敬谐宗手书,勒石为碑。今日可寻之曾祖生平事迹,除旧志里时有所记外,唯此碑记。
    翻读《缺月斋文钞》,前言中有一段:“时人称余与‘斗夫子’为东乡二夫子,余既愧焉,亦幸焉。愧者,不敢自曰夫子也;幸者,与世兄斗南比肩也。岁齿既衰,忝纂旧文成集,曰缺月斋文钞。学未精进、罅漏多者之谓也,斗南早逝、二夫子缺一之谓也。”展卷,惊喜莫名,卷二《斗夫子行状》,专叙曾祖庞麟炳轶事,序曰:“……忆及斗南事,泪洒胸襟,不胜感慨之至。斗南临花甲而逝,痛哉也者。今撰行状,以告其灵,以慰吾心。”很奇怪,在《缺月斋文钞》卷一、卷二之间夹有三张散纸,均抄录着《斗夫子行状》的第一条。字迹相似,墨迹浓淡不一,应是一人不同时段抄录。
    向可褒所作《斗夫子行状》,共三十条,主记曾祖家世、生平,曾祖编修县志时的自见、纠谬,他与曾祖的交往、言谈,也涉及本县的山川、地理、风俗、民情等。这三十条“行状”,有的从旧县志、向可褒所撰曾祖墓志铭里摘录,有的是他与曾祖交往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时过境迁,斗转星移,囿于一县之小格局的先辈无法进入“史”的范畴,多已湮没于历史的尘埃。述典记祖,承继先志,是每个后辈的应尽之责。前辈乡贤上心记述,而我又意外获得,这或许是曾祖冥冥中的暗自佑恤,使我不至于回望茫然,有迹可循。
    无迹要考,有迹应记,《斗夫子行状》是我接近先辈的终南捷径。得之不易,藏之于心,《斗夫子行状》将成为我最宝贵的藏品。《斗夫子行状》原无序目,现按次编排。文里旧时习为以常、人尽皆知的一些言辞,今已成“古语”,抄录时我进行了一些注释,以方便自己和他人异时阅读。

   
1、夫子,庞氏,讳麟炳,字斗南,世居宣汉土黄场。夫子为长子,出就外傅,即受之于尹小渔先生及其子东蕃之门,弱冠屡前茅。华阳文海云、吾邑邓柳泉两先生,先后长来鹿书院,皆以翰院目之。三试不第,而科举废矣。夫子乃肄业铁道学校,欲以工业为世用。未几,而国变;未几,而川汉路巨款尽矣。愤然曰:“天下从此多事,吾亦奚为师,而以得于师者转饷后学。”任中高学校管教者,几三十年,学子称为“斗夫子”。盖自读书以来,沾化雨,坐春风,惟夫子一人足当此席。
    注:
    ⑴此条出自向可褒所撰曾祖墓志铭。
    ⑵尹小渔,名逢源,南镇人,岁贡生,清末邑中采芹食饩者,半出先生门下,邻邑如城口、太平、达县之负笈来游尤众。束脩多寡不计,贫者且助以膏火焉。子琳,字东蕃,禀生,工书法,门下亦多高足弟子。
    ⑶文海云,名龙,华阳进士,曾长来鹿书院,著有《潜斋诗集》,后官至汉中道。
    ⑷邓柳泉,名方达,光绪癸巳年(1893)科恩科举人,注诠知县。曾长来鹿书院,为庞斗南之师。后为重修之《宣汉县志》订义例。世居县西马鞍山之野鸭池,晚年别号鸭池野叟。
    ⑸肄业,修习课业。古人书写所学之文字于方版谓之业,师授生曰授业,生受之于师曰受业,习之曰肄业。

    2、祖大猷公,字永升。性耿介,勇于公善。祖学纯置义田而未建祠,公完成其志。市初无公所,公躬亲督理倡修之,功毕而费俭,后人常举其数目以为首士者劝,今关帝庙、禹王宫也。前清把总岁出查场,名为禁赌博、烟馆、熬糖等,实比户诛求滥索,所谓春牌、秋牌是也。公始倡捐设公费局,里人以不扰。岁荒,常减值以平谷价,出粟以赈饥民。同治初,知县李大绪恶富户囤积,辇谷入城,封公仓,饥民数百人环公宅而呼曰:“此庞公活我者也。”差役悚然,返告李,以是反其令,诸囤积者感焉。乡里讼事,得公片言立解,狂夫孺子,公至皆肃然起敬,无敢哗者。
    注:
    ⑴此条出自《宣汉县志(民国版)》卷十一《人物志》四之《公正绅董》“庞大猷”条。
    ⑵庞学纯,字时习,庞大猷祖父。《宣汉县志(民国版)》卷十一《人物志》四之《孝友》有“庞学纯”条。
    ⑶祠,万斛坝之庞家祠堂。
    ⑷李大绪,江西九江府德化县举人,同治元年(1862)任知县。时属富户囤积谷米者,被人告发,则辇谷入城。差役多借以为奸,富人间有避于泂岩者,围而索之,几至激变。后以此罢官。

    3、大猷公生九子,字龙,缀名尾,或谓前河九龙,曰纪龙、灵龙、智龙、好龙、德龙、愧龙、髯龙、仁龙、福龙。生四女,名亦然,曰美龙、卉龙、荟龙、新龙。余尝谓夫子:“龙生麟,异哉!”夫子曰:“龙腾于天,麟藏于野,吾不如父。”
    注:
    ⑴龙、麟,为庞姓字辈。白马场、土黄场庞姓排行为:龙麟绍瑞、盛德志新、登宗立礼、纪善全仁、才成俊士、克尚忠旬、宏泽丕显、代作廷宾。2017年8月,“庞氏三祯”后裔字辈统一为:龙麟景玉、先人大经、文谟武烈、佑启后昆、长臻富贵、克振家声、受天之祜、福禄永兴、志宏高远、明发昌盛、安然若素、祥和吉庆、以德传世、必正君卿、瑞彩环节、万代皆荣。

    4、考好龙公,字心之,号海鹏,与伯智龙、字辅臣者同习武科。辅臣数以不善马步射落第,然刀弓石为诸人冠。光绪六年,公膺对试案首,因让辅臣以入武庠。盖科举时,案首必第,文武然也。是岁院试,公始以辅臣散号名,同榜登第,传为美谈。夫子尝谓余:“《易传》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伯、考之谓也。”
    注:
    ⑴此条出自《宣汉县志(民国版)》卷十一《人物志》四之《孝友》“庞灵龙”条。
    ⑵《易传》,古代哲学伦理著作,是诠释《易经》的经典著作,属于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据说本于孔子,实成于孔子后学之手。《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⑶“二人同心”句,出自《易传•系辞传上》第八章,其全句为:“《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5、民二十,闻奉天事变,夫子谓余:“弃武从文,未承父志,愧然。”余曰:“文武难分,文不弱武,何愧之有?”夫子怅然:“雕弓满月,东北望,射倭狼,何其酣畅。三省之失,痛哉!《颜氏家训》曰:‘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嬴气弱,不耐寒暑。’舞文弄墨,手难缚鸡,惜哉!”吾亦怅然,痛哉,惜哉!
    注:
    ⑴奉天事变,即1931年“九一八”事变,又称柳条湖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开端,中国抗日战争之始。现明确为抗日战争起点。
    ⑵“雕弓满月”句,改自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原词为:“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⑶三省,指黑龙江、吉林、辽宁。
    ⑷“肤脆骨柔”句,出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卷四《涉务第十一》,原句为:“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6、余尝戏夫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麟在龙先,贵族排行,妥乎?”夫子曰:“‘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麒麟生庶兽,凡毛者,生于庶兽。’麟乃龙后,无不妥!”余顾夫子,夫子顾余,良久,抚掌而笑。
    注:
    ⑴“四灵”之说,见《礼记》之《礼运第九》,原文为:“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故龙以为畜,故鱼鲔不淰。凤以为畜,故鸟不獝。麟以为畜,故兽不狘。龟以为畜,故人情不失。故先王秉蓍龟,列祭祀,瘗缯,宣祝嘏辞说,设制度,故国有礼,官有御,事有职,礼有序。”
    ⑵“毛犊生应龙”句,见《淮南子》之《地形训》。

    7、夫子二伯灵龙,字得云,无后,弟麟阁、字勋成者承祧,居万石溪之油房坝。夫子少时移居溪上,凡八年。夫子谓余:“旧有《溪居杂咏》十首,今存其四。”余索之,夫子曰:“涂鸦之作,恐污法眼。”索之再三,乃示余。曰:“万竹当户水绕庐,风光最好暮春初。桃花浪里桃花瓣,冤枉潭头冤枉鱼。”“带叶生柴倘厌烧,溪童习惯水边樵。清晨冒雨探新涨,要拾桴槎趁早潮。”“刳木为简水作关,殴鱼奔赴竹笼间。料他应悔龙门跃,不及当时点额还。”“水绕山围日易斜,宜于耕稼利桑麻。殷勤又恐坡楞旷,半种油桐半种茶。”
    注:
    ⑴此条出自《宣汉县志(民国版)》卷一《舆地志》《山水》之“万石溪”条。

    8、万石溪,即《寰宇记》之万户溪也。迫溪而南,东其亩者曰长田坎,断涧横出,徒杠渡之。春水稍涨,沿溪而渔者,人可历落。民七秋,夫子弟勋成既成伯父得云公墓,于是移诸石工,自墓之桥,更集诸斤锯陶瓦者,石其趾,屋其背,版其虚,凡费银三百六十四洋,阅三月而桥成。夫子闻之,欣然,作《长田坎改修梁桥记》以嘉之。
    注:
    ⑴此条综合自《宣汉县志(民国版)》卷一《舆地志》《山水》之“万石溪”、《桥梁》之“长田坎桥”条。
    ⑵《寰宇记》,全名《太平寰宇记》,古代中国地理志史,乐史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记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图。广泛引用历代史书、地志、文集、碑刻、诗赋以至仙佛杂记等,计约二百种,且多注明出处,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继《元和郡县志》后又一部现存较早较完整的地理总志。

    9、宣统三年,夫子就读于成都铁道学校。保路同志会起,赴督府示威,被拘。脱身后,随冉崇根、石体元束装回籍,协谋起事。夫子奉命回土黄场动员民众。后事泄,邻场集于县城,鞑虏土崩。如约至,已功成,夫子以为终身憾事。尝谓余曰:“民元起事,有参合,未亲历,憾之至也!”余曰:“意到功成,夫子之谓也。”夫子捻短髭,不语。
    注:
    ⑴宣统三年,即1911年。
    ⑵冉崇根,字立三,清末省咨议局议员。曾两度出任知事(首任、六任)。《宣汉县志(民国版)》卷八《官师志》《民国》之《知事》,有“冉崇根”条。
    ⑶石体元(1890—1968),华景人,庞麟炳之舅。1911年毕业于四川高等巡警学堂,1928年任重庆市市长潘文华秘书,1933年建重庆市电力公司任总务主任。潘文华兼领军职,常离任所,多由石体元代行市长职务。1942年,出任省政府委员兼时政厅长和省田赋粮食管理处长,1944年兼任粮食部四川督粮特派员。

    10、夫子性恬然,不与人争胜。同侪雅聚,静静然坐,施施然饮。偶遇有赞美食者,乃激越而言:“天下美食,岂可与瓤南瓜一比然?”同侪问曰:“瓤南瓜者,何?”夫子曰:“美食之至也!”余尝私询夫子:“瓤南瓜,何至美食之至哉?”夫子笑:“激越之言,只为争胜,岂可全信。然瓤南瓜者,虽系土菜,难登大雅,其色香味俱全,谓之山珍,不为过也。”
    注:
    ⑴汪曾祺在《昆明菜》之《蒸菜》里写道:“玉溪街里有一家也卖蒸菜。这家所卖蒸菜中有一色ráng小瓜:小南瓜,挖出瓤,塞入肉蒸熟,很别致。”文中的“ráng小瓜”,应该就是曾祖所谓“瓤南瓜”。

    11、土黄场禹王宫,规模宏大。光绪二十六,乡人丁孝三、庞玉书创办萃英初小校于此。民四,夫子偕吴郁周、张子高、丁绍闵、赵蓝田、马绍周等创办萃英高小校于此。由是,乡党子弟可受完整新式教育于本场。民十二,夫子再偕罗受之于土黄场关帝庙创办饰心初小校,招收女童入学。乡党女童自此有受教之所,不再为瞽者。
    注:
    ⑴丁绍闵,曾任萃英高小校校长。
    ⑵饰心初小校招收的第一批女童有赵本玉、苏灵华、庞绍珍、庞绍益、庞绍缗、冯宗玉、阳志帼等。苏灵华曾任宣汉女中校长。
    ⑶建国后,萃英高小和饰心初小合并,被政府接收,归政府所有,更名为土黄完小,现为土黄镇第一中心校。

    12、民十五,汪知事承烈主持重修县志,延邓师柳泉总其成,夫子与余亦襄其功。邓师订义例,夫子与余事撰述,历时六寒暑。夫子多方搜罗,孜孜矻矻,成舆地、营建、祠祀、物产、职业、财政、礼俗诸志,武备至兵事上编,嘱余下编。余亦成仓储、官师、教育、人物诸志,遵夫子嘱成武备兵事下编。县人重之,常于自见未脱稿而竞付梓。
    注:
    ⑴汪承烈,简阳人,清附生,绅班法政毕业,曾任川陕边防督办署秘书。民国十四年至十六年、民国十九年春至民国二十二年十二月,两度出任宣汉县知事、县长。在任其间,主持重修《宣汉县志》。

    13、城南板桥街,有童记面馆,当场,做水八块。修志之余,夫子常邀余品之,以为晚膳。不期售罄,怅然返。后,店主每阴置,以飨夫子。时灯红若绛,余与夫子居牖侧,花生一,豆干一,水八块一,白干一,慢啜细品,悠然不知返。夫子顾余:“水八块,鸡为底里,麻辣杂陈,名其麻辣鸡何?”店主闻,请题扁。夫子欣然书:童记麻辣鸡。其名驰,遍城知。
    注:
    ⑴童记麻辣鸡,现名为“童老太婆麻辣鸡”,为央视七台推荐地方小吃,现位于宣汉县东乡镇排泥湾郡琳大酒店对面。

    14、下八庙场后文山,旧志及诸书,皆作文字山。夫子修舆地志,谓余:“余屡过其下,于正面侧面,晴时雨时,反复谛视,与文字各体皆不类,心窃疑之。民五,主陶成讲席,重九率诸生游其上,索残碑考之,皆作文凤山。盖山形夭娇若凤,且庙后刊一石凤,极精工,宋以前物也。讹作文字,盖不知几何年矣。”因正之。
    注:
    ⑴此条出自《宣汉县志(民国版)》卷一《舆地志》《山水》之“文凤山”条。

    15、夫子尝与余约,相期同游文山,诗词唱和。未成行,而夫子逝矣。夫子旧有《重九登文山歌》,曰:“文凤山,高极天,绝顶登临眼界宽。马伏鹿走,五龙百羊,奔赴肘腋间。  江流如一线,蜿蜒千里赴东川。河岳英灵钟,我辈莫负此江山。”
    注:
    ⑴马伏,指马伏山,在县东五十里,其最高峰,似马伏而昂其首。莫罗壮勇公之攻王三槐也,攻金鹅寺,即置炮于此。
    ⑵鹿走,即鹿走山,又名鹿子山,在南坝场东溪、黑溪之间,相传樊哙曾屯兵于此。
    ⑶五龙,即五龙山,在南坝场昆池左侧。
    ⑷百羊,即百羊观山,又名白云观山,在石牛梁与文山间。

    16、桃花坪场之莲池沟,有挖断山,为王三槐发也。嘉庆时教匪猖獗,三槐祖墓发挖殆尽。相传其父墓被挖时,容颜不改,须较死时倍长。夫子尝曰:“挖断山,川内多有,吾邑亦数见不鲜,西区沿山场之老鹰崖,南坝黑溪沟之茨梁皆是。大抵有挖断山处,附近必有所谓天子坟者,盖风水之说中于人心久矣。倘其地出流寇,必寻其祖坟所在而挖之,或锄其山脉以压之。明末,米脂令边大受掘李自成祖墓,即此意也。夫政策不良,至愚民铤而走险,当轴不知悔悟,乃戮及山川、尸骸,虽云专制残酷,亦科学不昌有以愚之也。”
    注:
    ⑴此条出自《宣汉县志(民国版)》卷一《舆地志》《山水》之“挖断山”条。
    ⑵王三槐,清代川楚白莲教义军首领之一,清嘉庆元年(1796年)举义于今宣汉县桃花乡莲池沟,1799年被清廷凌迟处死。曾于1797年除夕,会同徐天德部攻克东乡(今宣汉)县城,是白莲教在四川攻占的第一座县城。
    ⑶老鹰崖,又名红岩,在沿山场南三十里,与胡家场接壤,为沿山场之主山。

    17、县西北八十余里,有杨侯山,上有灵官殿、杨侯祠。土人谓杨遇春或杨芳,以征教匪驻此,故名。夫子索简考证:“教匪起于嘉庆元年,肃清于嘉庆八年。然初成于乾隆八年,重修于乾隆二十八年及四十年的《大清一统志》,均载有杨侯山,则非二杨决矣。明末流寇杨秉胤曾据东乡,清总兵吴之茂招降于东溪小成寨,至今犹有杨侯府遗址。或秉胤为是山人,或曾驻兵,是山因以得名?”余曰:“可存之,备一说。”
    注:
    ⑴此条出自《宣汉县志(民国版)》卷一《舆地志》《山水》之“杨侯山”条。
    ⑵杨遇春(1760年-1837年),字时斋,四川崇州人,清朝名将。历仕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每遇军务,无不从伍驰驱。一生交战数百次,战法多变,临战常顶石冒矢冲锋陷阵,未曾受伤,被嘉庆帝称为“福将”,与杨芳并称“二杨”。在陕甘总督任上十年,请免梨贡,裁减冗员,裁减军队,组织屯垦,改良马政,加强防务,合并机构以节浮费,为开发西北边疆做出贡献。
    ⑶杨芳(1770—1846),字通逵,号诚村(寨),贵州松桃厅人,晚清名将,贵州封侯第一人。
    ⑷《大清一统志》,中国清朝官修地理总志。从清康熙二十五年至道光二十二年,前后编辑过3部,即康熙《大清一统志》、乾隆《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
    ⑸杨秉胤,湖北利川人,南明东乡侯,活动于四川达州一带抗清,永历十五年(1660)降清。

    18、后河,一名后江,又名下苻江。余谓夫子:“《太平寰宇记》校勘云:今《达州图经》及《九城志》:‘东乡县有下蒲江。’又东乡县总序亦云:‘于益迁、下蒲两水间置石州。’下苻江或为下蒲江之误。”夫子云:“《十六国春秋》曰:苻洪家生蒲五丈长,时人异之,谓之‘蒲家’。《晋书•载记苻洪传》:‘其先盖有扈之苗裔,始其家池中蒲生,长五丈,五节,如竹形,因以为氏。后洪以谶文有草付应王,又其孙坚背有草付字,遂改姓苻氏,自称三秦王。’然则蒲可通苻,又转而为符耳。非误也,同声而假借通用也,地志类然。”
    注:
    ⑴此条出自《宣汉县志(民国版)》卷一《舆地志》《山水》之“后河”总叙。
    ⑵《达州图经》、《九城志》,《太平寰宇记》所引图书,今或已佚。
    ⑶《十六国春秋》,北魏崔鸿创作的记载十六国(304—439)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共一百卷,另有序例一卷,年表一卷。北宋时已残缺得只剩二十多卷。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时曾引用过,但已非全貌。
    ⑷苻洪(285—350),本姓蒲,字广世,略阳郡临渭县(今甘肃省秦安县)人,氐族。前秦帝国奠基者,氐族首领蒲怀归之子,景明帝苻健之父。
    ⑸苻坚(338—385),字永固,小字文玉,略阳郡临渭县人,氐族。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前秦第三位国君。曾统一北方,淝水之战被东晋所败。

    19、民十九夏,夫子邀余至万斛坝消夏。夫子令媳名清善者,作瓤南瓜以飨。初,清香淡出,萦鼻不去。继,香渐浓郁,令人生涎。至,幼瓜端庄,绿面溢油,莹莹然。食之,清香盈口,鲜爽莫名,油而不腻,味浅而不淡。余与夫子弃觚觥,食糜三碗。食讫,夫子扪腹再三,顾余,嘲曰:“夫子之谓,饭桶也哉?!”
    注:
    ⑴觚,盛行于商和西周的一种酒器,用青铜制成,口作喇叭形,细腰,高足,腹部和足部各有四条棱角,容量3升, 一说2升。
    ⑵觥,古代用兽角制的一种酒器,后也用木或铜制。
    ⑶糜,本义指粥。此处指米饭。

    20、夫子媳善做土菜。以阴软之小人参片,裹以嫩姜丝,串若珠贝,浸置豆瓣坛。取食,置小碟中,栉比鳞臻,艳而不俗;入口,咸而浅香,辣而微甜。又以初成之嫩椒,置灶坑热灰中,待其稍熟,辅以大蒜、皮蛋捣蓉。观之,青、白、黄三色杂陈眩目;食之,辣香、蒜香、铅香盈口满喉。均为佐饭佳品。余谓夫子:“有媳若此,无憾。”夫子曰:“惜不识字。”

    21、夫子引余游齐缘寨、天保寨。齐缘赛在丝栗岩绝顶,前临绝壁,后稍平衍。夫子谓余:“咸丰、同治间,蓝寇扰川,先祖允升公倡建,更于寨前绝壁上堑崖树屋为仙女洞,举家避难所也。”天保寨在万斛坝后高阜上,系夫子曾祖尔能公同杨姓合建,历年崩圮,渐就平夷,今惟败堞残垣,约略可见。
    注:
    ⑴此条出自《宣汉县志(民国版)》卷十《武备志》《寨硐》之“齐缘寨、仙女洞、天保寨”条。
    ⑵蓝寇,指李永和、蓝朝鼎(大顺)起义军。1859年10月,李永和、蓝朝鼎在云南昭通大关牛皮寨揭竿起义,队伍曾发展到30余万人,活动遍及滇、川、鄂、陕、甘5省,坚持6年之久,于1865年6月失败。

    22、土黄场下游十里,有碧溪渡。夫子谓余:“此渡为先曾祖尔能公同张心田等倡建,只上下两渡而已。因无常款,时兴时废。光绪十八年,先祖允升公复捐资四百千,经余紫霄、丁效三掌放生息,置田数契,共田租五十余石,复设津渡。”语至此,夫子叹:“余得且愧,得者,先辈好公义,愧者,余已无余力。”
    注:
    ⑴此条出自《宣汉县志(民国版)》卷一《舆地志》《津渡》之“碧溪渡”条。

    23、前河有大泉、黄金泉、双龙泉、白马泉,均地中潜水,自山腰或山麓涌出。有鱼长八九寸或二三寸,自穴出跃,初极瘦削,洎外河,久乃肥壮,味特鲜美。旧谓丙穴嘉鱼,今呼洋鱼。或曰:此鱼春出秋归,其味自咸。一日,夫子媳烹洋鱼以飨,余与夫子啮鱼不可计,饮汤数碗。饕餮之余,夫子曰:“旧谓之丙穴嘉鱼,误。”余曰:“愿闻其详。”夫子慨然,娓娓而言:“左思《蜀都赋》曰:‘嘉鱼出于丙穴。’《益州方物略》曰:‘嘉鱼出兴州大丙山、小丙山石穴中,今雅州亦有之。’《太平寰宇记》曰:‘兴州顺政县有大景山、小景山,景字本为国讳改之。北有穴方圆二丈余,其穴有水潜流,土人相传为丙穴。’以上诸说,比因山以命名,本无深义。后人据此,凡遇穴水出鱼者,皆谓之为丙穴,而又望文生义。如《埤雅广要》及《周地图记》谓:‘穴口向丙。’杜甫诗:‘鱼知丙穴由来美。’或云鱼以丙日穴出。余尝躬履其地,询诸土人,均谓不然。经生聚讼,大抵如是,不足信也。《方舆揽胜》曰:‘丙穴在巴郡明通县井峡中,其穴凡十,中产嘉鱼,其出也,止于巴渠龙脊滩。’巴渠龙脊滩,即南坝场之石龙过江处。盖鱼性畏热,自樊哙殿以下即少见,故今亦有‘洋鱼不下杨泗滩’之说。所谓‘丙穴凡十’,即指大泉、黄金泉、双龙泉、白马泉诸泉,今双河口场上下,皆昔日明通县境。春社出鱼诚然,秋社归穴,万无是理。因水自穴出,汩汩若不能容,剽悍迅急,安能复还?谓其味自咸,则又因明通井而揣想及之也。其实诸穴距明通井数城或数十里不等,即明通井附近之鱼,亦无味自咸者。百闻不如一见,此孟子所以有‘尽信书不如无书’之叹也。”余暗惭,始知斗南之谓夫子,确然。
    注:
    ⑴此条出自《宣汉县志(民国版)》卷一《舆地志》《山水》之“大泉、黄金泉、双龙泉、白马泉”条。

    ⑵《益州方物略》,应为《益部方物略记》,宋代宋祁著。编于嘉祐二年(1057),是一本记录剑南地区草朩、药材、鸟兽等物种的书。
    ⑶《埤雅广要》,明代牛衷创作的小学类训诂学著作,共四十卷。
    ⑷《周地图记》,作者不详。记述北周政区沿革、山川道里、地名缘由、事件、传说、古迹等。后佚。清王谟有辑本,收入《汉唐地理书钞》。《元和郡县志》、《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均有引文。
    ⑸“鱼知丙穴由来美”,出自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一,全诗为:“得归茅屋赴成都,直为文翁再剖符。但使闾阎还揖让,敢论松竹久荒芜。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
    ⑹《方舆胜览》,南宋祝穆编撰的地理类书籍,全书共七十卷。主要记载了南宋临安府所辖地区的郡名、风俗、人物、题咏等内容。
    ⑺杨泗滩,在天台杨泗殿外。旧时数石梗于中流,本可开凿,奈土人迷信风水,且慑神威,相传开则风雷暴至。现河道已改,不可见。

    24、夫子书楼,四壁满满,林林总总。余逡巡再三,抚之再三,暗叹再三。问:“家传者?”夫子曰:“考习武之余,也读书;家传或有,多为某购之。”问:“均阅否?”夫子曰:“斗南少识字,总是乱翻书。如今年知非,经史子集无。”余赞:“四壁已空空,经笥或满腹。时当值盛夏,院中好晒书。”夫子携余下楼,仰躺于椅,顾左右无人,撩襟致颌:“曝腹。”余亦撩襟致颌:“晒书。”相视暗笑,展颜莫名。
    注:
    ⑴晒书,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原文为:“郝隆七月七日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25、赤溪场北岸,有岩洞,本乞丐栖宿所也。民初,里民向某塑洞宾像,尊为纯阳洞。向某少落拓,云游川境,曾于峨眉山顶见纯阳醉酒像,尔时即有是想,后生计稍温,故卒成其志。不数年,丁丕承倡改修缮。民十六冬成,邀余与夫子游。余题洞序,夫子作《纯阳洞歌》,凡四十六韵。另又作《再题纯阳洞》、《题纯阳洞观音殿》。
    注:
    ⑴此条出自《宣汉县志(民国版)》卷三《祠祀志》《群祀》之“纯阳洞”条。
    ⑵赤溪场,后改为天台,现已并入南坝镇。
    ⑶《纯阳洞歌》、《再题纯阳洞》、《题纯阳洞观音殿》三诗,《宣汉县志(民国版)》卷三《祠祀志》《群祀》之“纯阳洞”条有载。

    26、樊哙场罗家湾,有清节妇敬覃氏神道碑。节妇,五市覃公立廷之女,樊市敬公全康之妻也。年十六,归敬氏,五阅月而全康死。抚弟孟章子干宗为嗣。以光绪丁未年六月卒,享年五十岁,盖守贞凡三十有余年。干宗,夫子婿也。民十五,干宗以神道碑文为请,夫子叙而系之以铭。铭曰:“女而士,辉彤史,丧所天,矢以死,吁嗟炜兮!慰夫魂,字螟蛉,露头角,日峥嵘,吁嗟英兮!坚逾铁,青裒雪,荷褒纶,表厥宅,吁嗟杰兮!阴教章,薄俗匡,永无极,姓字香,吁嗟昌兮!”
    注:
    ⑴此条出自《宣汉县志(民国版)》卷二《营建志》《坊表》之“清节孝妇敬覃氏神道碑”条。
    ⑵敬覃氏,《宣汉县志(民国版)》卷十一《人物志》《节孝妇中》有“敬覃氏”条。
    ⑶《敬覃氏神道碑文》,《宣汉县志(民国版)》卷二《营建志》《坊表》之“清节孝妇敬覃氏神道碑”条有载。

    27、夫子书课余,集方书数十种。病患刘姓,初手脚微肿,多方求医不治,渐及全身,膏肓之态,令人侧目。家人闻夫子回乡,赁轿夫舁至。夫子把其脉,验其方,曰:“方恰,惜量少,倍之,旬当缓。”旬余,病缓,告夫子,曰:“半倍之,月可痊。”月余,刘患痊然。县有谣:“病服君方,死始无恨。”
    注:
    ⑴“病服君方”句,出自向可褒所撰曾祖墓志铭。

    28、夫子善作长联。圣谕宣讲师谭子初死于匪,夫子撰联:“取财兼取命,绿林何心;善人不善终,苍天无眼。”同道丁绍闵病逝,夫子撰联:“抚兹口泽手泽空存世泽,哀哉;检遍奇方偶方难寻仙方,命也。”乡党吴会堂经商、善走,48岁而逝,夫子撰联:“神行太保如君者,谁一日远驰三百里;长眉罗汉斯逝有,几寿终尚欠十二年。”票友赵洪山寿诞,夫子撰联;“生成一副好喉咙,黄金窖,白玉簪,打围鼓时很是中听;到老还是这模样,寿星头,罗汉肚,演文明戏不必化装。”
    注:
    ⑴因丁绍闵与曾祖共同创办萃英高小校,均喜收集方书,善医道,所以谓其为曾祖“同道”。

    29、夫子娶妻符氏,生五子:绍统、绍绪、绍绩、绍继、绍维。绍统、绍绪、绍继、绍维前死,存者惟子绍绩。绍绩,字熙述,万县省四师毕业。熙述告余:夫子在世,常以无孙为憾。及逝,以告地理,地理于万斛坝柑子园堪得一地,曰:“贵先父葬此,必得孙。”民二八,妻诞一子,名瑞瑜,字兆黄。阴德庇佑,冥冥天数。夫子泉下有知,可无憾矣。
    注:
    ⑴绍统、绍绪、绍继、绍维前死。绍统,中学毕业,婚后不久过逝。绍绪,中学结业,与杨姓姑娘订婚,未婚而逝。绍继,不到十岁即夭折。绍维,中学毕业,结婚后生一女瑞琼,不久离世;妻魏君钦,守志不再醮,绍绩子瑞瑜出生后过继绍维。此四位叔伯祖父,均先于曾祖而逝,所以向可褒有“前死”之说。
    ⑵省四师,全称四川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现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院。1923年,萧楚女应校长刘明扬之聘,赴省四师(万县亢家湾)任教,使省四师成为“下川东革命的摇篮”。开国上将陈伯钧(1910—1974,原名国懋,字少达,达县河市坝人)1923年考入省四师,而后走上革命道路。
    ⑶地理所言为:“贵先父藏此,必得三孙。”并云:可取曾祖三孙名,刻于曾祖墓碑。祖父乃取瑞瑜、瑞瑾、瑞珪三名,勒碑为记。1940年,父亲瑞瑜(兆黄)出生。1943年,二爸出生,此时抗战进入最艰苦阶段,祖父对祖母说:现国家疲惫,家境不顺,就不生三子了,日子这么紧(jin),再取名瑾(jin),不吉利,就用三子的名吧!为二爸取名瑞珪(兆白)。然命理不能违,1946年,么爹出生,只好转用二爸规划之名,取名瑞瑾(兆青)。父亲、二爸、幺爹名字里的瑜、珪、瑾,均指美玉;字兆黄、兆白、兆青与名相关,指玉的不同颜色。由于向可褒逝于1943年6月,二爸、幺爹还未出生,记行状时,对此说应略有改动。

    30、夫子有三女:绍×、绍缤、绍缗。绍×适樊哙三墩坡敬家。绍缤适樊哙大树坝李家。绍缗待字闺中。夫子宠绍缗,允其肄业于土黄场饰心初小、萃英高小、南坝精英中学。熙述告余:夫子逝前,曾谆谆嘱:“妹喜读书,汝从其愿。”绍缗现于重庆西南美专习画。
    注:
    ⑴适,《玉篇》曰:“适,女子出嫁。”《孔子家语•本命》曰:“女年十五许,有适人之道。”
    ⑵敬家、李家,建国前均为樊哙富裕之家。
    ⑶西南美专,全称西南私立美术专科学校,1925年由万从木与何聘九、黄伯廉、杨公庹等人创办于重庆铁板街(今重庆市渝中区铁板巷)。杨公庹任首任校长。1939年西南美专曾搬迁至成都,1945年回迁重庆。1949年11月,西南美专被军政委员会接管。1951年,西南美专与蜀中艺术专科学校合并为重庆艺术专科学校。1955年4月,重庆艺专教职工与三年制学生并入西南师范学院,五年制学生并入成都艺专。之后,成都艺专美术科与西南人民艺术学院合并为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并于1959年更名为四川美术学院。


    从第29条“民二八,妻诞一子,名瑞瑜,字兆黄。”可以看出,《斗夫子行状》应完稿于1940年父亲出生之后,1943年向可褒去世之前。《缺月斋文钞》也应编纂于这一时段。
    《缺月斋文钞》纂成后,并未付印。它为什么会出现在姑婆的遗物里,不得而知。或许是向可褒认为,有《斗夫子行状》的《缺月斋文钞》应该给“斗夫子”的后人一阅。从《斗夫子行状》的记述看,曾祖去世后,祖父一直保持与向可褒的联系,向可褒赠阅、祖父受阅《缺月斋文钞》的途径,都很畅通。有可能,祖父收到《缺月斋文钞》,还未读完,向可褒即因病去世。读完《缺月斋文钞》,祖父有心将“褒夫子”文集里的《斗夫子行状》抄录下来,一抄,又觉得自己的小楷与“褒夫子”相差甚远,不可以道理计。为使自己的抄录更接近向可褒的原作,祖父不再继续,重新练字。只可惜,已经三十多岁的祖父小楷再怎么练,都进展不大。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练练抄抄,抄抄练练,祖父抄录的兴趣越来越低。尽管如此,祖父终究心慊慊难舍,暗怀着有朝一日小楷精进的希望,《缺月斋文钞》也就一直放在他的书房。时光倏忽,不知不觉江山革故,此时再还书于向可褒后人,已有移祸之嫌,于是只好将其夹藏于旧志,再转送给姑婆收藏。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缺月斋文钞》卷一、卷二之间,夹有三张散纸,抄录着《斗夫子行状》的第一条,字迹相似,墨迹浓淡不一。
    2020年夏,与朋友聊天无意中说起《缺月斋文钞》。朋友喜上眉梢,马上催我回家,欲取来一睹为快。没想到,翻开姑婆油纸包着的旧志,找遍书橱,《缺月斋文钞》却影迹全无,不知所踪。
    回想再三,估计是搬家时丢失。2018年10月,我从下城壕搬家至西区。当时,刚录完《斗夫子行状》不久,《缺月斋文钞》一直放置在电脑桌边的书堆里。可能在清理书房里,不小心将其作为废书废纸卖给了收废旧的人。虽已过一年多,我还是给当时来家收废旧的打电话,他说:买给废旧摊了。我又到他说的废旧摊去,老板说:我们每月都要将收的废旧,集中送到重庆的纸厂。我知道,即使到他说的重庆纸厂,《缺月斋文钞》也早已回炉成纸。得之桑榆,失之东隅,意外得到的先贤文集《缺月斋文钞》,就这样意外地消失了。幸好,我将文集序言里提到曾祖的几句和文集二卷《斗夫子行状》录进了电脑,使曾祖事迹有凭,可传。
    最后,我向向可褒前辈致谢:谢谢您,谢谢您留下《斗夫子行状》,令我回望曾祖时有迹可循。我也向向可褒前辈致歉:对不起,将您的《缺月斋文钞》弄丢了,使您老人家文集无存。令我稍感欣慰的是:曾祖与向可褒执笔主撰的民国版《宣汉县志》,早已校对重印,他们的诗文,在书里不时可见,我辈后人都可睹其风采。

    注:文中引文,除注明者外,均引自宣汉县地方志办公室2002年12月校印的《宣汉县志
(民国版)》。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1-8-21 19:4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您的支持。这是一篇长文章,下来慢慢拜读。问好!
3#
 楼主| 发表于 2021-8-24 12:47 | 只看该作者
刘彦林 发表于 2021-8-21 19:40
感谢您的支持。这是一篇长文章,下来慢慢拜读。问好!

谢谢版主阅读。《斗夫子行状》是先辈言行,算不上什么书。之所以抄下来,作点注,只是为了自己记住。
4#
发表于 2021-8-25 10:10 | 只看该作者
先生的这篇可算“宏文”,约一万四千多字,令人敬佩。
5#
发表于 2021-8-25 10:19 | 只看该作者
rsjby的《<斗夫子行状>注》是一篇注解性的长文;先对《斗夫子行状》的有关情况做了说明,然后对原文的三十条逐条进行注释,并介绍了有关的历史背景,不仅科学严谨,也深入浅出,对阅读者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从中可见先生对此文的珍爱。拜读,祝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4 04:20 , Processed in 0.07035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