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着“呼呼”的风,骑着破旧的摩托车,停在学校大门口。锁好车,健步走过斑马线,踏上台阶,通过视频打卡机,露张脸照个相,证明我已经上班。
此时,天色渐亮,太阳刚从地平线上探出头,散发着万道金光,在略显昏黑的晨雾中格外显眼。校园里人影稀疏,保安、食堂人员孤独的身影来回奔波,学生鲜有几人。我掏出钥匙,打开办公室,径直奔向座位,套上护膝,跑步锻炼心爱的身体去。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必须好好保护。
半小时,数公里,每天打卡,养成了日积月累的习惯。流点小汗之后,洗个脸,吃个早餐,学生背着书包,三三两两走进教室。经过一个月的洗礼,他们已经习以为常。大家来到教室后,静悄悄地拿出作业,交给组长,回到自己座位上认真读书。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是记性最好的时光,得好好利用,才对得起自己的大好年华。青春不回头,明日何其多,万事不蹉跎。
我看看教学参考书,复习一下昨天的备课。不打没有准备的仗,课堂也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只有胸有成竹,才能对得起头顶的“灵魂工程师”称号。
上课铃声响起,这是新的一天,这是新的一周,学生尚未从周末的玩耍中脱身,精神无法凝聚,注意力不能集中,得先强调下纪律。我站在三尺讲台上,弯下腰拎出一根粉笔,在黑板上刚劲有力地写下“净静竞”三个字,提醒学生务必做到干净卫生,安静有序,力争上游,保持自我的严格要求。
简单的课文《盘古开天地》,我用蹩脚的普通话分析一下神话的特征,读一读单元的要求,带着学生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感受一下盘古的鲜明形象,体会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两节课就在清浅的讲解中一晃而过。
一直以来,我上课有个明显的特征,叫做“三句话不离本行”。上着上着,我就讲到了作文,提到了写作技巧,形体格外夸张,语言特别幽默地分析,学生笑倒一大片。笑完之后,也多少领悟了一些作文手法,去除一些对作文的恐惧。如能这样,善莫大焉。
下课了,学生胡辰希总跑来问我作业。这是个了不起的女孩子,眼睛里透出澄澈,闪烁着灵气,高度负责,成绩优异,干事负责,身前的红领巾是那样鲜艳。许多事情交给她,很是放心。心里惦记着作业,对学习如此上心,将来的孩子没有出息才怪?
许多小组长也来报告:哪位同学没有做作业,哪位同学没有阅读课外书,哪位同学没有订正听写……听到这些消息时,我的心里总在纳闷:这些孩子怎么啦,这些家长怎么就不能承担应有的责任呢?只能让人无奈地叹息之余,稍加处理,力争用良性的处理,达到最好的效果。当然,只能是力争罢了,又或许是只我安慰而已。
作业的批改让人一个头两个大,潦草的书写,糟糕的答案,空白的习题……真不知道自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总是盯着后进生,为什么总是寻找学生的缺点,为什么不能看到风雨之后的彩虹,为什么不能寻找荆棘丛中的花朵。也许,这是所有老师的通病吧!
中午,离校的同学排好整齐的队伍,用餐的同学齐刷刷地拿着碗,满脸兴奋地盛饭。年少不知辛酸事,快乐永留在心间。纯朴的少年,天真的儿童,灿烂的笑容,真是可爱。分完饭菜,一起用餐,清理干净盘子,送回饭桶到食堂,一切有条不紊。
下午若是有课,我往往也是不上新课的,讲评一下作业,讲得声嘶力竭,学生懂的不懂的,都叮嘱他们认真订正。效果如何,天知道!双减过后,作业量大减,一篇课文只有一本练习册,许多下午的课没有作业可讲,那就掏出自己的独门利器——分析一下作文。我引导学生去写,费尽心思去评,拿出奖品去激,动用严厉去管……一个月时间,班上55个学生,不分男生,除了极个别孩子,已经能够独立完成作文,将句子写通顺,解决字数这个大难题。
没课时,就显得比较清闲,办公室的同事一起,聊点可咸可淡的话题,说着可有可无的家庭笑话。大家都已是中年男女,没有年少的懵懂,没有青春的爱恋,关注的多是世俗与孩子。理想是有的,只是“晚上想来千条路,早晨起来卖豆腐”;欲望是有的,只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一笑而过;学生才是眼前最真的事实,“恨铁不成钢,欲辩已无词”,其实到了最后,优生还是优生,后进生依旧是后进生……教育几年,你徒叹一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你能改变多少学生,多少学生又能因你而改变?
转眼,夕阳西沉,夜幕将至,放学迈出蹒跚的脚步终于来了。学生挥挥手,亲切地喊着“老师再见”,我也摇摇手,目送他们离开。
就这样一天,宁静的校园生活画上一个句号,不管圆满与否,不论琐碎与否,日子平淡如水。这大概就是琐碎的人生,大概就是普通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