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807|回复: 8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问渠哪得清如许--读高迎春《评赵晓梅散文集》印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24 15: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问渠哪得清如许--读高迎春《评赵晓梅散文集》印象

                                                         

            日历翻到2010年的6月21号,节气:夏至,夏天的阳光晃眼,空气灼人,我告诉自己,在这样烦躁的季节,更要沉下来,像一湾月色下的静水,以禅的清心,开始写一些安静的文字。

         6月18号是我来中财论坛一个月的日子,作为对自己这一个阶段学习的记录和纪念,我写了《站在楼上看风景-----中财论坛评论者》,其中提到高老师的一篇评论,我没料到高老师看到这篇评论后贴上了七篇评论让我“指正”。对于评论我是外行,这种评中评,我感到很难驾驭,但这份信任,我不该辜负。我一直感到无从下笔,直到三天之后的清晨,终于想好了大概的题目:一泓清水---读高迎春《评赵晓梅散文集》印象。


       高迎春老师对赵晓梅的这篇评论,完整题目是《清澈 清丽 清秀-----评赵晓梅散文集<寂静与破碎的美>》,一看就给我们水一样的感觉,“清澈 清丽 清秀”,对赵晓梅的散文以三个“清”字概括,简洁,明快,清新,彷佛看到一朵清水中的蓝色莲花,清丽动人,没有脂粉的痕迹,只有灵秀的气质幽静地散发,第一眼就让人喜欢了,而且这份喜欢一直渗透到读者的灵魂里。

  晓梅的散文在中财论坛发过,我来得晚没读到,我想看看原作,但是想找以前的贴像大海捞针一样,我在论坛给高老师发消息说没找到,不如不看原文章了,直接评他的评论,但是高老师很认真,他给顶起来了几篇,让我能看到赵晓梅的贴子。

        于是在晓梅《西藏印象·思情波密》中我们看到这样的句子:“回想波密,想山心静,想湖心灵,想树心朴,想水心明,想雪心洁,想天心宽”,不得不惊叹于如此简洁,清透,诗意的表达,多么漂亮的短句,毫无繁琐累赘之感。写作方式究竟该是怎样的?是把简单的写复杂,把短句扩展为冗长句,用技巧的万花筒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吗?是高深厚重玄妙莫测吗?从晓梅的文章里,我们看到了另一种表达的美,看到简洁的表达才是文字的本质,是文字的根。晓梅的文字简洁却内涵隽永,意境深厚,立意高远,一点也不单薄,不让人觉得乏味,这是诗歌一样的散文。

        在《葵花开在梦里》,晓梅是这样描述的:“葵花以傲然的姿态对着太阳永恒的仰望和牵守,它那孤傲的仰望和金色的点缀,融入进寂静的山冈,融入进朴实的心灵,让山村的人们也用一种高贵的气质站立成永久的风景,以一朵金色葵花的姿容,配戴在滇西北宽厚的胸前。”从中不难读出晓梅心中一份浓厚的乡土情结,她笔下的乡村朴实,高贵,她对自己的定位是乡村的女儿,尽管她早已离开乡村,进入钢筋水泥的现代化城市,她依然把根扎进乡村的土壤,她的思想,她的文笔,都像葵花一样,自然,清新,朴素而高贵。这份高贵不是虚荣的,不是肤浅的,而是一个人生命深处的一份尊严,一份天性的舒展。

         一株葵花,只有扎根土壤,才可能成活,并开出灿烂的花朵,结出饱满的籽粒。一位作家,只有扎根现实生活,不忘本,不故弄玄虚,才能写出有生命力的鲜活生动有价值的作品。文字的技巧是为我们想表达的思想感悟服务的,倘若立意低俗视觉狭隘,是无病呻吟之作,那么即使写得再好,技巧运用再娴熟,也让人看得压抑难受,而晓梅的文字闪耀着葵花灿烂的光泽,是太阳的颜色。

        当葵花成熟的时候,它就会低下头来,就像成熟饱满的谷穗都是低着头的一样。有才华有修养的人很少有趾高气扬自高自大的,有内涵有深度的文章也总是有一种隐忍与温和的气质。晓梅的文字,自始至终,宛如行云流水,没有过分的渲染与夸张的卖弄,只是将一幅来源于生活的本真的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没有煽情,没有做作,甚至没有雕琢的痕迹。

        
       清新的作品,也许就像一个清雅女子,脸上没有浓妆艳抹,身上没有涂浓烈的香水,衣服上没有挂装饰品,就那样安静地坐在某个角落,素雅清秀,清淡悠远,如同清水中的一朵蓝莲花,天然雕饰,卓然不群。
         
          看过赵晓梅的文章,我们来看高老师对她的评论是怎样写的。说到评论,我们看到很多人在做,而且做得很好。在这里,我想先表达一下自己的浅见。关于评论,尽管我不会写,但是假如让我来写,之前我会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写这个评论?是因为喜欢这个作品,而且敬重作者其人,文采与人品在我看来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肯下笔去写。

        我问自己的第二个问题是:评论打算怎么写?怎么写主要取决于自己肚子里有多少墨水,但也取决于思维方向。评论是为了取悦作者吗?是写给作者看的吗?当然不是,评论是对作品和作者的一种公开推荐,是写给广大读者看的,对这些读者的定位,应该是人数越多越好,是一些普通读者,不是满腹经纶的学者,也不是凤毛麟角的知音。文字如果不是日记,不是为了特意写给某位知音看,想公开发表,就不再具备居高临下孤芳自赏的姿态,就要接受读者的检验。读者的喜欢与否,决定你的文字是否受欢迎。这份喜欢的前提,是要让读者看懂作品,(绝对的看懂不现实,但是起码要让读者自己觉得是能看懂的)。 所以评论的文字,不适宜设置太高的门槛,以方便让大多数的平凡人从容跨越,进入你的评论领地,与你分享你的思想观点,产生共鸣,产生阅读你介绍的人的作品的兴趣。

        关于评论的第三个问题,我问自己评论文章的灵魂是什么?我觉得是真实性。评论必须忠实于原作才有价值。这边评论说得天花乱坠,那边读者一看文章与你的评论所说完全脱节,那应该是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吧?读者是好骗的吗?读者只能一次或者一时被蒙蔽。我们人人喜欢真善美的东西,对于人,对于文字,包括对于评论,莫不如此。真,是一切的前提。

        说出我内心对于评论文章的三个问题之后,再次回头看高迎春老师对晓梅的评论,高老师开篇即诉说了为晓梅做评的起因,他在论坛看到赵晓梅出散文集的消息,邮购书,收到书,因她另外赠的一本诗集《竖琴之声》,他知道晓梅以前是一位诗人,明白了为什么她的散文会“有着诗意的语言,有着浓郁的抒情,有着真挚的情感,有着优美的意境”,了解一个作者成长的历程,也就更容易进入其作品的内核。

        高老师打开这本散文集,看到“五十一篇意得手随,神来兴发的美文,字句之间显叙述之力,尺幅之间见千里之势”,尽显“文字的空灵与意蕴,深遂与幽远”。高老师以这样一段凝练的语言全面概括了晓梅散文的总体特点,对之后的分层详细解析起到提纲挈领的点睛作用。高老师敏锐地读出晓梅是以诗人的心灵和眼睛,“眼观物象,心起微澜,由客观描绘转向内心世界刻划,由表面意义转向含蓄的深层内涵”。

        总体概括之后, “ 在第一章古曲的舞蹈中”,“在第二章寂静的词语中”,“在第三章滴血的爱恋中”,“在第四章破碎的美丽中”,高老师对晓梅的文字逐一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让我们看到“晓梅巧妙组合着词汇,使其变形到具有穿透力,飞腾的想象,飞舞的情思,飞跃的活力,展示着令人心驰神摇的艺术魅力,读她清纯如溪水淙淙流淌的语言,可以读出屈原的缠绵悱恻,读出庄子的超旷空灵,读出那般得其环中,超以象化的清澈与透亮”,“以赏心的形态和悦目的色泽打动人”,51篇散文中“她无不是游刃有余地驾御着文墨的艺术走向,她无不是奋袖迅扫般袒露出内心飘飞的灵感”,“她的散文在诗意的空间里驰聘,语言凝炼、形象、和谐,韵味自然天成,情感,饱满,透明,真挚,彰显魅力无穷”,这样的点评可谓恰如其分,入木三分。

          更难能可贵的是,高老师评论一个人的作品不单单是评论其文,而是结合到其人,进行由文及人的横向联系,挖掘到作品背后的人格魅力,于是高老师叙述到晓梅的作品立意高远,原来是因为晓梅曾有过一段当护士的职业经历,  正因为这样特殊的职业的熏陶,让她的作品“自然中透出真纯的悯悲情怀”,这样的评论饱满,立体,令人信服。

         纵观全篇评论,我们看到一个由诗人到散文作家的晓梅,诗意的散文语言,赏心悦目,有可读性;当过护士的晓梅,有天使的高尚情怀,令人敬佩;出身乡村的晓梅,有泥土的朴素芬芳,宛若邻家女儿,有亲和力。

        高老师的评论语言,也如一泓清水,自然,朴实,亲切,语言优美流畅,叙述从容淡定,没有刻意的赞美,只有本真的描述与发掘。读这样的评论,没有高深难懂的晦涩理论的堆砌,没有夸夸其谈的空洞说教。这篇评论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有可读性,而且读的过程让人产生共鸣,给人诸多启迪,关于写作,以及关于人生。

        
       至此,在高老师的评论中,我心中的三个问题得到了很好的答案。赵晓梅的散文我们看过,赵晓梅的人我们得到了解,再对照高老师对她的评论,名副其实,一目了然。美好的文字来自于生活的真实感悟,清新的评论来自于原作者的作品。一切都有根有据,没有恭维,没有夸大,没有多余的理论赘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晓梅之文如此,高老师之评亦然!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南山菊 于 2010-6-25 06:11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6-24 15:40 | 只看该作者
先提起,后慢慢品读!问好菊!
3#
发表于 2010-6-24 15:54 | 只看该作者
中肯\贴切,欣赏并学习
4#
 楼主| 发表于 2010-6-24 16:0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薄暮 于 2010-6-24 15:40 发表
先提起,后慢慢品读!问好菊!


欢迎暮暮姐坐沙发呵。问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10-6-24 16:08 | 只看该作者
贴子写得匆忙,难免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朋友指教!在此表示感谢!

也希望高迎春和赵晓梅老师提出宝贵意见,你们还都没见过这篇稿子。我很荣幸于今天下午刚刚得到晓梅老师的消息,得到同意,所以把这篇评论发了上来。

感谢您对我的信任。一个出名的作家,肯让一个无名小辈“指点”您的文字。
6#
 楼主| 发表于 2010-6-24 16:1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季大相 于 2010-6-24 15:54 发表
中肯\贴切,欣赏并学习


感谢季老师支持。问好!:handshake
7#
发表于 2010-6-24 16:22 | 只看该作者
好文好评一并欣赏,问好朋友!
8#
 楼主| 发表于 2010-6-24 16:33 | 只看该作者
。。。。。。。

[ 本帖最后由 南山菊 于 2010-6-28 15:24 编辑 ]
9#
 楼主| 发表于 2010-6-24 16:47 | 只看该作者
。。。。。。。。

[ 本帖最后由 南山菊 于 2010-6-25 21:01 编辑 ]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6-24 16:4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刘居荣 于 2010-6-24 16:22 发表
好文好评一并欣赏,问好朋友!


谢谢刘老师鼓励。问好您!
11#
发表于 2010-6-24 16:51 | 只看该作者
首先,对菊再一次的评中评鼓掌鼓励,为别人做嫁衣,尤其是同时为两个散文大家做嫁衣,大了小了,色彩搭配了,既让作者悦目,,还要让读者赏心,更是难上难。而菊,在这一点上,可谓大胆的介入,自由的穿梭,穿透高老师的文字,捕捉晓梅老师唯美的字和心灵。值得赞赏!
              再者,若是再了解高老师其人,这篇评,也许会更叫好。高老师,温性,随和,和蔼可亲,没有想象中的架子和威严,呵呵,真是一位可以交流与沟通的兄长。
        想必,高老师看到此文,也会很欣慰,有为他量体裁衣的才女妹妹,也是一大幸事。
此文,洋洋洒洒,不累不赘,问渠那得清如许,菊亦然……
12#
发表于 2010-6-24 17:12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山菊的美文,学习你对待文字的认真态度!问好!
13#
发表于 2010-6-24 17:32 | 只看该作者
这篇评的构思很细腻,毕竟女性彼此之间观察得更加传神一些。我一直说,评论别人的写作风格以及叙述真谛,是至高无上的功德,而在中财,这样高尚的行为已经成为一种良好的风气。由此,不仅使新老会员读到了一些精彩文章,又能从评析中共鸣到独特、闪光的思想。诺瓦利斯一直提倡的是:“走向内心。”这一点,一直是写作者与读者来共同完成和完善的一种精神,一种智慧。不足之处还是要提:过于粗糙,内容不密集,主旨散。仅是个见。当然,写作的过程中,总会有热烈和冷却的时候,热烈激情融入诸多感性,冷却下来思考理性。这之间有个度,要我们仔细打磨和把持住,相信再磨练磨练会更好。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6-24 17: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笨小暖 于 2010-6-24 17:32 发表
这篇评的构思很细腻,毕竟女性彼此之间观察得更加传神一些。我一直说,评论别人的写作风格以及叙述真谛,是至高无上的功德,而在中财,这样高尚的行为已经成为一种良好的风气。由此,不仅使新老会员读到了一些精彩文章,又能从评析中共鸣到独特、闪光的思想。诺瓦利斯一直提倡的是:“走向内心。”这一点,一直是写作者与读者来共同完成和完善的一种精神,一种智慧。不足之处还是要提:过于粗糙,内容不密集,主旨散。仅是个见。当然,写作的过程中,总会有热烈和冷却的时候,热烈激情融入诸多感性,冷却下来思考理性。这之间有个度,要我们仔细打磨和把持住,相信再磨练磨练会更好。


刚出去了一下,回来看到苯小暖版主的精彩评论。

非常感谢。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6-24 17:51 | 只看该作者
。。。。。。。。。

[ 本帖最后由 南山菊 于 2010-6-26 20:46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8 08:20 , Processed in 0.06012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