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鲜然 于 2021-12-10 13:54 编辑
时光的馈赠 ——读甫澜涛《雕刻年轮》
魂系故土
又是一年春。惦记家乡的人回乡了。可家乡还是老样子吗? 记住的许多部分已经消失。比如灰腾梁的九十九个泉,比如门前的小河,比如原野里持续不断的一种又一种的野吃,比如演奏四胡的老琴手,遭遇过的浓雾……回乡的人总是喜忧参半,心忧的是家乡的植被严重破坏,欣喜的是回填复垦已经开始。 阅历这事儿,对人是日历又翻过一页的时候将眼见着的留存在了心底;对树,则是又增加一圈年轮。说到树,在村庄原本的十九棵老榆树中,有一棵死了。记下了它的死,也是记下了痛惜和时光的雕刻。 尽管荒凉弥漫,可是不能绕过这一个村庄,因为那是故土。 是啊,故土。甫澜涛先生的新书《雕刻年轮》首辑便是“魂系故土”。他的故土在草原上,有雨雾,有海子,有牛羊,有石鸡和鸿雁……都是让人魂牵梦绕的记忆,是月光一样的记忆,被他珍藏着,当财富一样宝贝着。而说到月亮,他说,“请不要在月夜与友人离别,月光会赚取你更多的眼泪。”在这样的文字里品味满天月色,岁月无声无息,又意味无穷。 在黄昏或傍晚,在一个人无尽的对故土的思念里,草绿了,草又黄了。在记忆的夏和秋,在季节的的每一个转换里,都有着深深的故土烙印。若季节冬了,雪落草原,绵延的雪里移动而来的人影,就是父老乡情。寒冷和苍茫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并不影响个人的乡愁被一再勾动。多年后回到故土,面对凋敝,不能说不失望。可是,依然有小花轻轻摇曳着,有牲灵的气息在空气里弥散,至于那些依旧生长着的草或树,谁能保证它们中间没有住着一个神呢,就是这神守护着草原,守护着草原上的人们啊。 说起故乡,虽然每个人的叙述方式不同,可更多的只能是回忆了。在回忆里,万物似乎都是一个人的,不存在外人,不存在开发和占有、侵吞和劫掠。对于回忆,甫老选择了一种平调的叙说,在平静和缓中,一丛野葱、一阵微风,或者,惊飞的鸟儿,都是留意过的,有着格外亲切的意味。 记下日子的年轮,是时光馈赠给热爱文字雕刻的人的能力之一。 故土,一块浓雾弥漫的广袤大地,书写者是这块地上的导游。
饮马他乡
其实我们中的许多人所消耗的半大生的岁月,都和他乡有关。无论是后来工作生活所在的小镇及小镇周边景色,还是游历更远处,都是生命年轮的一部分。 他乡有渴望和遐思,美丽和繁华。因为陌生和向往的存在,会在时间背后,点燃全新感受,因此兴奋,但无张皇。 谒西召,拜谒的是准格尔召的人文,虽无关宗教,但一样会奉上尊敬。 游小沙湾,闻笑语人声,是人归自然,千杯不醉;是水声潇潇处,尝尽风流。 无缘端砚和无酒之宴,都是小插曲,遗憾有之,乐趣有之。 在京城的暖冬里念雪,在黄河壶口的瀑布前畅想,所到之处,看似说景,却多是景外之人或物,省略掉人云亦云那部分,直接感官而来。 贵州、山西、重庆、北京、海南、广东……风撩起思绪,水勾动情缘。虽然他乡的山水人情也曾流过心田,毕竟不曾久长,只是个过客,是情感边缘的远方,怎么也不如马蹄声声,绿了草原。 饮马他乡,与其说是记叙,不如说是还原。无法把家乡还原成过去的模样,却可以把它当做寒夜亮着的灯盏,在记忆中熠熠闪光;无法把他乡当做故乡,却可以将情思还原成山峦和清涧,让草木茂盛,散发馨香。 用不同于他人的视角写出行感受,是甫老这一辑文字的特色。而他日常里幽默的一面也小现,讲到旅游景点抱佛脚的情形,他这样说,“我是一个跟风的人,就近抱了个脚趾。”想象甫老师板着脸一本正经的样子,忍俊不禁。书中类似的小调侃许多,有马三立的味道,包袱抖了,别人笑了,自己依然严肃着,是需要人细读或慢品的。 在一本书的叙述里放松,渐渐爱上这样的时光。 进而敬佩于甫老克制欲望,平和活下去的人生态度,敬佩于他无论停留或远走,始终保持回首,始终不忘,自己是布里亚特人的情怀。
解读岁月
解读岁月,思考岁月,记下全部的爱。甫老若是在关于故乡或他乡的文字里在乎的是人与自然的共存,是这世界的和谐;那么解读岁月部分,在乎的则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和谐。在这一部分文字里,甫老依旧是不用大众思维想问题的,同样写月亮,这一回的中秋之月涉及的是另一种形式的团圆,即矿山安全。这在我是第一次见到。可是若说甫老不够亲和,又分明不是,也是在这一辑里,甫老再次显现出性情的一面。他讲述现代文明带给自己的电视病,讲述自己的喝酒感悟和戒烟过程,讲述自己做过一次书贼的经历,也调侃对于假冒伪劣的防不胜防。他会因为一个旋律牵怀,不加掩饰自己赤裸的热爱和感动,也会因为街上雷人的墙体广告和标语生发感慨。 非常喜欢甫老记述身边琐事的文字。他持续着他的一贯幽默,依旧是一本正经的表情,让调侃不着痕迹。那些短小话语里的灵感乍现,仿佛是很随意的,很妥帖的,让人很容易在不经意间就忽略掉了,可又有什么咯吱着,返回去再想想,一下子乐了。比如他会在文字里孩子一般,却又正儿八经地说:“因为心存了一个向往,便有了努力的方向。” 岁月带走许多,只留下年轮。年轮,是今生的记录。用文字雕刻年轮,是今生另一种存在。没人能抵御得了时光的侵蚀,但文字给予我们超越的可能。 生活中的多少遭遇都是生活的变化,心平气静接受是通透。当一个人对生命对年龄有了更好的感悟和阐释,展现出来的便是松弛,这松弛带着质朴和诚实的味道,关乎一个人对于生存的全部注目。 解读岁月,紧张与繁忙的部分被化解,压力和厌倦也被克制。有些事,可以忍受下去,也可以换种方式纾解。关键是,一个人能不能学会关注内心,享受时光。 时光流淌,一个人的叹息或感慨,是一缕风,没有形状,但可以感受。在尘世过活,肯定有过无奈的叹息,有贵焦躁的不快,但它们无疑已被成功化解,只留下正的能量。 时间放走了所有,留下了年轮。幸好,还有人安心雕刻,不负岁月。面对一页页打开的年轮,这些能够留下印痕的文字,读出来的是关切的、不曾消解的爱。
多彩人生
古人云,做人三立:立德、立功、立言。能真正做到三立的人不多,可有意识让自己往这条道上走,却要有足够的警醒和自律。读甫老文字,会有文字背后的人正在日复一日省检并记忆着的感觉。 小辑“多彩人生”是怀念,也是告别。所谓怀念,念叨的是曾寄予感动的、意外之喜的、梦幻的,是人生里明亮的部分,犹如鸢飞,犹如草长。那被撞击的记忆,那些或师或友带来的快乐和自豪,从不曾忘记。所谓告别,一如收割后开阔起来的田野,依旧有秋虫鸣唱。间或会有漏掉的胡麻开出蓝色的小花,仿佛是为了下一次重逢。 读一本书,读一个又一个人。仿若静静地沐浴阳光,又一点点深入灵魂。这是低声的吟唱,情感平凡而深沉。 生活中的甫老是一个能够将一些事物用诙谐、戏谑、调侃完全表达的人,对于文字却认真,对于帮助过自己或给予自己养分的人,念念不忘。那些对过往岁月的描述,成为写作者本人为自己架设的虹桥,可放置感念和思念,也可安排云彩来厮守。同时,这些文字也成为阅读者了解过往时代的一个桥,无声耸立在阅读记忆中。 或许,将往事保存在文字里是最好的保管。文字里暗藏的情谊,会被有心人嗅到,那是惺惺相惜和心怀感恩的气息。莫问文字做根,是否留得住过往的大树,留得住多彩人生的一个个片段,那些欲说还休的往事和揪扯人的情意,已经给出了最好的回答。 以文字完成灵魂的还乡和自我的救赎,并对当下抱持着一种留恋和怀疑,有拷问和反思,也有关怀的温度;从关注现实出发,调动平实的语言来完成和世界的重新对话,文字像是在还隔世欠下的债。 触摸生命之树的枝叶和它的五味果,那些触动心灵的文字就像鸟儿,扑棱棱飞过树梢,在天空盘旋,而它们的歌声,有缤纷的颜色,已全被年轮记下。细细查看那些被雕刻过的年轮,有时候真分不清,歌声是来自树木,还是树木以外。
拙笔浅探及附录
甫老说,我喜好玩一种魔方:不厌其烦地组合排列方块汉字。可是他,又把对于他人文字书画的评鉴和对于自己文字的介绍说成是拙笔浅探。 评鉴他人,是用发现的眼光,去寻找被遮蔽的闪光点。而一个人视野开拓与否,眼光独到与否,决定了自己的品味。所以当大多数人从石头里读出山来的时候,有的人是能够从石头里读出玉来的。读甫老当年的一部分评价,对比所评之人的当下,会发现,都有了稳定而长足的发展,不可小觑。 在夹缝中求生存,对于文学的凋蔽,爱好写作的人有时候会抱怨:我的歌词并没有被放在你的歌里。其实并不是那样的。都是对文字存有敬畏心的人,对于注重打磨自己文字的人,总会有文字打动你,并给你汲取的养分,那么你的文字也一样会打动某个人。 在世俗功利的今天,消费社会的诱惑让每一个渴望生活得更好的人都面临考验,以物质利益的牺牲来成就精神事业成为艰难的抉择。难能可贵的是,靠着对文学理想的一份承担,甫老并没有因为受消费社会的冲击而放弃自己的坚守。当然,一个人在固守精神独立的同时,也要随时代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甫老的调整是看得见的,也是有些艰难的,这样的调整痕迹明显,也带着经济社会的印记,是可以考验阅读者智慧的。 《雕刻年轮》是甫老第一部散文随笔集,也是在这本集子里,我才知道甫老也是从诗词起步踏上文学之路的。他说他羞于将自己的诗词示人,我倒觉得太多谦逊了。比起他极少数的现代诗,我更喜欢他的诗词。作为一个不懂诗词的人,说这话似乎很不够格。可是甫老有诗说,“豪词世上有多少,壮志诗篇自作好。征途万里百关过,雄心一颗千障倒。”面对这样的诗句,仿佛豪气顿生,偶尔托大也是能够被原谅的吧。 作为一个专攻小说创作的写作者,甫老把他的散文随笔的创作比作是业余的业余,对此,他说,“就像一个渔民偶尔也操起弓箭去打猎一样,虽然鱼的收获居多,但偶获一只野兔或山鸡的喜悦之情要大大超过收获鱼时的喜悦。” 这是时光的馈赠。这馈赠,对于甫老,是收获的喜悦,也是拓展的喜悦;对于阅读者,是阅读的愉悦,也是随着阅读有所顿悟的愉悦。 生命的年轮已经形成。雕刻年轮是对自身的不断打磨。 至于岁月,经过了,便无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