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孔 于 2021-12-28 15:46 编辑
王莽是个什么鬼?
每个人恐怕都有个自己的认识,但是有好感的不多,根子还是因为他的篡位,好像老刘家的江山拿过来很不地道。
但是问题也来了,篡位不是他一个人,其实在君权体制下,只要有机会也有实力,半数以上的都会篡位,清心寡欲的不多。杨坚窜外孙的皇位,赵匡胤窜哥们儿子的江山,朱棣窜亲侄子的皇位,也不见得人家有多少恶评,咋就王莽不受待见呢?
一个原因应该是他的江山只混了一代,没有后续,也就不是什么开国皇帝。在以成败论英雄的话语体系里,没有人帮他说话,不像李世民篡个位然后想方设法将历史改一改,突出一下自己,贬低一下别人,加上子孙后代不断地美化,慢慢地洗涤,也就名正言顺,终成千古一帝,赵匡胤类似。
其次,王莽这个人在表现方面的确有好多让人看不懂的地方,所作所为挑战着一般人的极限,尤其前后给人以巨大反差,很容易就让人产生虚伪的概念化——你说你都做到皇帝了,有必要虚伪吗?上位之前,这个人是公认的谦谦君子,四海拥戴,搞得如果他不当皇帝老天都不同意似的,可上位之后,不断折腾(其实本意是改制),幺蛾子一出又一出,目不暇接,附带的大量的死亡和平民的流离失所而致使江山易主。
典型的分裂性人格表现。
之前是装出来的吗?未必!当时王家以外戚的身份权倾朝野,一门十侯爵,气焰熏天。他也是侯爵,但是他呢?粗衣布衫,极度节俭,皇上也他的赏赐他要么婉言拒绝,要么捐出来给老百姓,要么分给他身边的文人儒生,反正就是自己不享用,当时的天下名士杨雄、刘歆、桓谭都是他得座上宾,其乐融融。即便是做了大司马,人家上门,一个老婆子开门,别人会想,这个大家庭好歹弄个周正的看门丫头不是?一问,那老太婆还就是他夫人。
他可能还就觉得必须得这样,他不容许自己以及家人有任何一些瑕疵和诟病,否则,无所不有其及。
况且,他勤勉治学、深谙礼仪,家里请客的时候,不时有佣人提醒他按时给老娘喂药,他亲力亲为,大司马王凤是他叔叔辈的,他也是亲自侍奉,老太后他姑妈王政君他更是早请示晚汇报,小心伺候。对双亲,对长辈,堪称至孝。
这也不全是装出来的,从学理上来讲,他是有主义的,这个主义就是儒教精神,仁义礼智信。讲究圣王大道,他们意味周公就是这么干的,那自然从尧舜到周公再到孔子这一脉儒教精神要传承下来,我王莽当然要遵从。
他虽然还不至于经学大师,但是一直是以经学来自我约束并付诸实践的。
他至少一开始不是冲着皇帝去的,哀帝刘欣比他还小,当时把他直接挤出权力圈,他怎么可能会想到年轻轻的刘欣先死给他带来了机会。就是刘欣死,后面的刘衎也是自己的女婿啊,怎么又是年轻轻就死了,当然,我们可以认为刘衎上位的时候,王莽已经有了帝王之心,但刘衎未必是他杀的,刘衎之前,他一度自己很紧张随时怕被灭掉,但是他的德行表现却是一直贯穿他,所以,我们不大认为他一开始就奔着皇帝然后收买天下人心的。
这就是一个完美的君子,是当世儒家的代言人,这个人要是当了皇帝岂不是河晏海清?
绝大多数站在了他身边,他很轻松就完成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而且还几乎兑现想法,上位之后就来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每一条都是遵循儒教精神下来的。比如,他恢复井田制,耕者有其田;释放奴婢,恢复奴婢的人身自由;给土地山林河流征税,类似于整合国有资产;确定爵位顺序,公侯伯子男尽然有序……你听着听着会迷糊,这是两千年之前的举措吗?还真是,难怪有人说王莽是穿越回去的。
而且,当时觉得他属于篡位得还真不多,在儒教精神下,尧舜能禅让,汉新也能禅让,一批刘氏宗族不觉得跟王莽后面有多丢人,美滋滋地混着。像刘歆,大儒一个,《春秋左氏传》都和他的发觉整理有很大关系,就做新朝的国师。那你说,刘歆迂腐,可是一个人傻,不可能全国人都傻。千万别跟我说刘秀一开始就想恢复汉室,王莽当权的时候,刘秀才六岁,年轻时的感慨:娶妻当娶阴丽华,当官就当执金吾,这里很明显,刘秀的理想就是当朝廷的执金吾,谁的朝廷?王莽的新朝!到后来,发现“恢复汉室”这个政治口号有作用,才打起这面旗杆造反并获成功的。
东汉的政治架构很多直接就来自新朝,很多官员也是直接过来的。王莽还给后代以禅让为名夺权的政客提供了模版,先封王,再赐九锡,然后是假皇帝,再反复推辞不干,架不住轮番规劝直至最后是真皇帝。真皇帝之后再妥善安排前朝皇帝,弄个小朝廷,保留宗庙和祭祀的规格。曹魏接汉献帝是这样,司马炎接曹魏政权也是这样,袁世凯善待清朝宗室也差不多,黑色幽默是这算不算王莽的贡献?
他即便是死了,也誓不投降,还组织五千人在西郊祭祀得地方嚎哭,以求天人感应,看来是真信,也还是有上千人追随他,这不是政权层面就能达到的,里面有精神上的东西,比如信仰,比如执念。
但他还是败了,有人说他是一个空想社会主义的夭折。肯定不是,他得失败其实很正常,一是不切实际,执行力太差。井田制是不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搞定的,全国范围内得丈量就得好几年,所以结果是空喊了口号,胎死腹中;解放奴隶是好,可响应的不多,都是豪门大族,政府层面很难介入;倒是山林征税能多集聚一些财富,可老百姓采个果子打个鱼都得交税还活不活?最后也取消了。改制从政策层面上几乎全部失败,那么从学理上的改制呢?那他是最热衷的,王皇帝很勤政的,时常工作到深夜,还围拢着一大批顶级的知识分子,开读书会,研讨专题:怎样让我们的国家更像周朝?周朝重礼议,儒教讲天相,讲究谶纬学说,讲究河图和洛书,那王莽当然也遵照执行啊!五个爵位,我这皇帝公爵吧!原来的王爷只能侯爵了,于是都降级了,这个争议还不大;有情况的是匈奴和西域,他们也得降档啊,公章收回来,收不回来就骗回来,你一个外邦怎么能跟王莽平起平坐,不听就灭你,使得漫长的边界线始终裹挟在战争的阴影里,劳民伤财;至于高句丽,怎么能是高呢?得是下句丽啊!文字游戏一波又一拨,一众不开心,地名和官名改来改去,得按照典籍里记载得重命名啊!弄得不知道哪儿归哪儿谁是谁。此外,货币改革,得有上古遗风,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直接得后果就是通货膨胀严重,老百姓得口袋水洗一般,最后还是回到五铢钱上。而最大问题还是在于谶纬学说导致全国迷信,一旦有个什么事情,祥瑞就出来了,出来了就得那么干!于是那一段时间祥瑞一个接着一个,什么鱼上长角、母鸡打鸣、石头写字此起彼伏。献祥瑞的就给官做,和祥瑞有冲突的就得处理人。地震了怎么办?老天发火了,得处理人;洪灾了蝗灾了都得要高官垫背。最极端的是王莽当皇帝,一纸洛书讲有十二个人即将担负社稷,对照名字,只有十个人认识,还有叫王兴、王盛的不知道干什么的,于是派人四处找,一个是卖饼子的,一个是巡城楼的,这俩人立马一步登天封侯赐爵。这已经是神权体制了,双方都心照不宣地维希着这个平衡,皇帝的新衣摇摇晃晃地穿着大街上,连一个说破的孩子都没有,而且有人还试着获取更大的利益,一哥们说自己掌心两字是天子,这就得当皇帝啊!王莽一看急了,这不是,这是一六子,也就说杀戮的戮字,立马现场杀死,应该是活体解剖的。还有公然说上天有洛书皇后也就是王莽的女儿得嫁给自己,几乎是公然挑衅,可王莽也只能从谶纬上来拆解谶纬,好歹解决了这件事。
即便这样,他还是不能否认谶纬学说,如果他不承认谶纬,他皇帝的合法性就没有了,可是他如果遵从谶纬学说,那么他就被时刻被捆住手脚。就像后来杨秀清之于洪秀全,谁知道他什么时候能抽几下风?导致他心里始终恐惧王权的失去,在处理人的时候刑罚极重,刘姓宗族造反了,他直接将人的尸体堆在一起,还施以毒物,白骨森森就戳在人眼前,美其名曰京观;还有一刀刀活寡的,上面说活体解剖的,近乎变态的行为折射的是心里的扭曲。这个时候,不知他得上古遗风和君子品性哪儿去了,他忠实的儒家跟班们又是怎么想的?不过,那段时间好像大家都信这个,刘秀时代也有玩恶作剧的,一个亲近的大臣写了一个洛书说自己要当大司马,刘秀还真准备给他当,他笑了,说这是自己的恶作剧,刘秀人活泛也厚道,没动他。
披着儒教的外衣迷惑人夺权时间并不长,后期也偶尔出现,都是造反的托词,不过已经没有多少人相信了。
只是儒家到底还是沾了一些晦气,此后儒家多有起伏,但是像王莽时代那样类似于国教的待遇几乎不可能了,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心学,人们更多侧重于修身养性,而不会也不可能问鼎朝堂了。包括康有为都想再次定儒教为国教,响应者寥寥无几。
王莽未必是个伪君子,但王莽多少还是个读书人,有信仰有想法执行力也算强的人,但是他得事情告诉了后人未经权利检验的理想主义者是多么的苍白,最后连一个说的过去的名声都没有。
现在人倒是很会附会,刘邦斩蟒蛇起事,于是王莽就该夺他的江山,赵光义害死了大文人李煜,那么他自己的后代大文人赵佶注定不得好死。不知道被碎尸的王莽听到这儿会不会跳起来,知音啊知音,我得弄个大司马给你当当。
是不是有点阴魂不散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