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135|回复: 4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坐高席(外一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26 22: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乡村记忆之三
            坐高席(外一章)           

                    文/于文华


   乡风民俗就像一口深不见底的井,越挖,越有不同的境地与思想,就像我沉浸在抚育我筋骨、锻造我骨血、磨练我性格、养育我人生的乡村一样。

   西北风俗姑娘出嫁临出门时,娘一定要拿两个黄皮馒头,分别要出阁女子咬上一口,再转身叫声妈,嚼到嘴里的馒头不能下咽,要吐在门边,意为“吃了娘家的吐出来。”

   新娘子娶进门后,庄重典雅、传统与时尚结合的结婚典礼完毕,有一项专门给长辈磕头的仪式——作为长辈要准备数目不等但要拿得出手的礼金,而新娘一是借此机会认识一些亲戚,二来也能挣一定数目的私房钱。婆婆、公公威风十足端坐在高高的椅子上,(有些地方将他们二人乔装打扮、化妆成唱戏的小丑一般,十分搞笑。)接受儿子、儿媳的诚心诚意的磕头。

   一般情况下,椅子是地上的用具,不能搬到炕上,但结婚是特事特办。新娘磕完头后,有人将婆婆请在主房的炕上,坐在一把椅子上,一边放一个大筐,蒙盖了红红的毯子,等待媳妇进门。

   新媳妇走进门,有人领着羞羞答答的新媳妇来到炕边。炕边不知怎么放着一个红色木头匣子,一尺来长,二寸多宽,八寸多高,心里正纳闷,不知是做什么用的,有人说只管将双脚踩在上面上炕即可,可要是踩空,岂不洋相百出。新媳妇犹豫了半天,看到一旁叽叽咕咕的姑爷、姐夫,莫不是他们在做什么鬼把戏。“放心踩,没关系。这会儿我们不使坏”。一边站立的人都观望着、目光鼓励着,新媳妇只好半信半疑、小心翼翼踩到匣子上。看着一双簇新红色布鞋踩到匣子上,有人高声大叫着:“今天踩了匣匣,明天抱个娃娃。今天踩了匣匣,明天抱个娃娃”……又不是耳聋的人,说这么大声。听的新媳妇面红耳赤,脸上堆满了彩霞般的羞涩,更显出美丽妩媚来。

    待慢吞吞上炕后,姑爷、姐夫指点说要新媳妇坐在毯子上。看见的哪里是块毯子,分明是个大筐,但还未来得及反映过来,早被一旁等待不及,有些急不可待的坏小子们,将穿着一身红妆的新媳妇按在筐里,惹得人们哈哈大笑。那筐是新编的,毛毛糙糙的,未经过风雨的磨练,尽管屁股底下有毯子,但还是有些扎,有些不大舒服。想起娘临出门时的悄悄耳语:人家说什么做什么都不要烦恼,不必理会,忍一忍,就一两天,一切总会过去。强忍住眼圈里打转的泪花,看他们下一步“戏如何唱。有人又像导演一般,启发、教导新媳妇,要把婆婆从椅子上请下来。“妈妈过来我坐下,从此一切交给我”。通情达理的婆婆趁势下炕,看厨师把席准备好了没有,不然心急的小孩会哭闹,家远的亲戚心里直犯嘀咕:怎么还不拉席,吃完好早回家。

    婆婆下炕,新媳妇也赶快下来,深怕别人笑话。院子里音乐流行歌吼个不停,猜拳声、说话声、招呼声、问候声不绝于耳。正想回新房屋里躲个清静,有人开玩笑说不要急,天还未黑,啥事都要一步一步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说的新媳妇又是一阵子羞。好在席已然端开凉菜,今天是主人了,来的都是客,正要端盘子。一边的东家拉着新媳妇来到上手,坐在刚才的那把椅子上。“不行,不行,叫亲戚们坐,我怎么能坐在这里,”这是上席,也是高席,乡村里一般有德高望重、岁数与辈分较大的年长者才能坐。“款款放心坐下,今天你是最尊贵、最牛气的人。”还要请最亲的小姑坐在下首,陪着新嫂嫂。有大东故意“挑唆与离间”婆媳关系,说夹些堵嘴肉,把婆婆的嘴堵住,以防以后骂媳妇。

    坐高席的习俗现在已不流传,但如今人们对新媳妇的礼遇有加,对刚刚娶进门新人的倍加呵护却丝毫没有降低。

                   坐 对  月


     新娘子结婚三天后要回门,去刚刚离别的娘家小住几天。送出门时一个人,走进家门两个人:多了一个女婿,新娘子母亲高兴的合不拢嘴,喜滋滋、忙颠颠地不知做什么好吃的,才能让女婿愉悦。


    回门是夫婿陪伴,是全国各地基本有的习俗,而西北习俗在回门之后不久,还要坐对月。一般要哥哥抑或父亲骑头小毛驴,去女子的夫婿家专门去请。讲究是只能是结过婚的成年男子,未婚的迎接不够格。自然,既然是走亲戚,必须要带上12个黄皮馒头的礼当。我姑妈就是当哥的我父亲接去坐对月的。对月有大小之分,还要坐双,图个吉利好口彩:成双成对是国人心目中吉祥如意征兆,对一对新人也希冀恩爱相伴、白头偕老。一般大对月1012天,小对月68天。

    坐对月要两不见日。即新娘子出婆家家门时,太阳未出就出发,下午太阳落山了才能进娘家的门。(这样的讲究不知是何用意,老辈人也不知所云)。刚刚回过门的女儿,此次由自家亲人接来,一路上该问的都问过不止一遍:娘好吗,咳嗽的老毛病上次带去的药治的如何?弟弟还那么调皮吗?麦子浇水了没有?家里的老母猪下崽了吗?今年种上的是玉米还是甜菜?一块儿的玩伴栓琳、迎弟、根兄……谁出嫁了,简直是刨根问底、搜肠刮肚地问。问的人都有些烦恼。

   近了,近了,嗅到了熟悉的气味,熟悉的景致,熟悉的乡亲。人们指指点点,有人看一眼依旧簇新红妆、精神抖擞的新娘子,温声温语地问一句:坐对月?一边拉毛驴的人,也客客气气地回敬一句:是哩,坐对月。小毛驴一路兴奋,一路蹄子得得地前行。它清楚并明白背上的这个人,这个曾经无数次给它铲过草、喂养过它,给水喝的女子,这个曾经刷过它身上的杂草,套着架子车拉过多次粮食的女子,结婚的鞭炮它闻听过,热闹非凡的婚礼它目睹过,娶亲时女子的哭哭啼啼它也一清二楚。

   进门前,要放三堆火:燎燎。据说可以燎擦去沾染的邪气,鬼神不能沾身,自然吉祥、康健。正说话间,当娘的忙忙从院中走出。其实,她走出走进巴望过无数次。早早烙好了香气扑鼻的油胡煊锅盔,熬好了清香宜人的红砖茶,精心做好了女子爱吃的臊子面。看看天,太阳依旧在天上。再看看,依旧未落。谁知刚刚进门,就听见了驴的嘶鸣。出门一看,果真是姑娘,忙忙点着了早预备好的麦草堆,让姑娘走来走去,提防着把衣服点着。

    好吃好喝几天,精心伺候女子。闲暇时节,当娘的取出早就扯好的兰花棉布、酥软的雪白棉花,手把手教着姑娘,做小人儿穿的衣服。女子还有些害羞,说:妈吔,孩子还在哪里就准备衣服。再说是男是女也说不清。当娘的说:死丫头,迟早的事,早准备好早心安。花布棉衣无论男女都能穿。到时节手忙脚乱,可就顾不上了。“破坏”了好几条兄弟与父亲的有些破旧的裤子,剪成长条状,洗的干干净净,晒干叠裹在一起,也让坐对月的女子带回去,小孩的尿布就不用发愁了。

    女子回去时要缝制一对对月枕头。这枕头是长方形,红色的皮,紫色的绣花面,枕芯是晾晒好的荞麦皮。同时里面放些核桃、枣儿、花生:企盼姑娘早生快养。要给女子坐一件新裤子,有民谚为证:要想福,缝条对月裤。母亲还要在蒸笼里蒸6个火鏊子,点上双点煰。一般情况下,坐完对月的女子,还需母亲送回夫婿家。

    坐对月的习俗体现出人们对出阁女子的喜欢,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体贴与疼爱,一种实实在在的关心与体贴:从情感与心理需求上来说,离开朝夕相处、相濡以沫的母亲,离开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家与故乡,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确实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而坐对月无疑对出嫁女子来说是一个福音,一个正大光明亲近母亲的美丽说辞。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0-6-26 22:46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6-26 22:55 | 只看该作者
你坐高席,坐对月,那我坐沙发了。欣赏乡村系列。
3#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22:5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雪后 于 2010-6-26 22:55 发表
你坐高席,坐对月,那我坐沙发了。欣赏乡村系列。


   谢谢雪后朋友坐沙发提读,问好朋友!
4#
发表于 2010-6-27 07:22 | 只看该作者
好像跟着文华去了趟西北,看新娘子坐高席,坐对月,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很新鲜呢。
5#
发表于 2010-6-27 08:30 | 只看该作者
坐高席(外一章) :坐高席、坐对月,两章浓郁地域风格的热烈、红火场景的叙述,引领读者走入西北民俗的场境,感受如此别具一格的风俗,坐高席,在北方成为传统习俗中的经典景象,虽然早已被其它替代,却也说明西北人家面对婚姻的至高神圣态度。而坐对月,这也是第一次听说,密集与细致的语言,把婚姻的意义延伸到了新生命中去,无不喜庆,无不深情。两章巧字,一派热火朝天的气氛遍布开来。
6#
发表于 2010-6-27 10:2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文华 于 2010-6-26 22:36 发表
    乡村记忆之三
            坐高席(外一章)           

                     □文/于文华


   乡风民俗就像一口深不见底的井,越挖,越有不同的境地与思想,就像我沉浸在抚育我筋骨、锻造我 ...


对我的乡村物语启发很大。也是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学习了。
7#
发表于 2010-6-27 10:46 | 只看该作者
乡村纯美热烈浓郁的气息扑面而来。这完全得益于你从容不迫娓娓道来。
问好朋友。
8#
发表于 2010-6-27 10:54 | 只看该作者
于文华朋友这两章关于乡村风俗的字,写得极其耐读。其叙述的过程和细节,都非常生动、有趣,内容都是关于结婚的地域习俗。反映出乡村的一种习俗文化,呈现出生活的美好。读之,令人愉悦、动容。
9#
 楼主| 发表于 2010-6-27 11:0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周施梅 于 2010-6-27 07:22 发表
好像跟着文华去了趟西北,看新娘子坐高席,坐对月,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很新鲜呢。


      这是我姑妈一字一句给我叙述,我原汁原味地呈现了出来。
      而今这些都已经成为了往事,但作为写作者有必要记录下来……
      谢谢朋友欣赏与评读,问好!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6-27 11: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笨小暖 于 2010-6-27 08:30 发表
坐高席(外一章) :坐高席、坐对月,两章浓郁地域风格的热烈、红火场景的叙述,引领读者走入西北民俗的场境,感受如此别具一格的风俗,坐高席,在北方成为传统习俗中的经典景象,虽然早已被其它替代,却也说明西北人 ...


     衷心感谢小暖版主的热情鼓励与厚爱。谢谢仔细认真细致的鉴赏意见。问好朋友!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6-27 11:0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华新 于 2010-6-27 10:28 发表


对我的乡村物语启发很大。也是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学习了。


     谢谢朋友,本来有三篇,其中坐娘家我是以前写好的,不过发在了《中日交流论坛》,现在坐娘家还司空见惯,依然存在。粘贴出来,请朋友一并欣赏。(呵呵,这是描摹媳妇的口气写的,不要以为我是女子)。


                  坐娘家
    若说女儿是娘亲的贴身小棉袄的话,母亲则是女儿相濡以沫的引路人,是一桌喷香的饭菜、一心窝子掏心掏肺的惆怅、一炕暖暖的话语。
     
        作为女人,做新娘子结婚三天后第一次坐娘家,按西北风俗叫“回门”。旧时女子一般是不许随随便便坐娘家的。如果要坐,也是父母派兄弟和妹子去请,完毕仍然要“完璧归赵”送回婆家。如果不言不喘被丈夫家送回娘家,就意味着被休了,再没有机会回到丈夫的怀抱。《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尽管样样优秀,事必躬亲地孝敬婆婆,但最终还是被婆婆打法回家,长时间的坐娘家,受到哥嫂的冷言冷语和村人的讥笑。有些女人这一坐娘家,就一辈子永远住在娘家里,直到老死送终。

     如今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媳妇坐娘家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只要情况和时间允许,可以随意地坐娘家。一个女人的一生,要做多少次娘家,恐怕很难做精确统计。反正只要母亲健在,娘家的炕就永远温暖;只有母亲活着,娘家的门就始终敞开着。有了喜庆事尤其有了难肠事要找自家的妈妈说道说道,和丈夫产生摩擦闹别扭要和妈妈诉诉苦,身体有了变化和遇到麻烦事了,也要找做娘的叙叙……娘就像一盆火势旺盛的炉火,是那样妥帖地温暖着女儿的心扉;娘就像一泓清澈的山泉,日夜流淌并且蔚籍着女儿的灵魂。娘是温馨的清泉,时时滋润着女儿的心扉,让她朝思暮想着坐娘家——去看看娘亲的起居生活,瞧瞧娘家人尤其母亲的身体,问一问兄弟妹子的学习,探视父亲的腰疼高血压是否好了……总有各种机会和借口坐娘家。
     
          生下儿子三个月另九天没有坐娘家,心里那个急呀,就像猫抓似的闹心,迫不及待地等到那年的正月初三,早早把儿子裹得严严实实,坐车到了日思夜想的娘家。
   
       远远地,望见熟悉的门扉,往事如烟,小时候的许许多多有趣的乖巧的令人捧腹大笑叫人心酸难肠的事情一下子奔涌到眼前。曾经为一道数学题做不上挨过父亲的牛鞭,曾经和妹妹偷吃奶奶的干粮而被娘扇过耳光,曾经拉着架子车去水渠拉水,曾经喜庆父亲在四十五岁人到中年考上正式教师而母亲接连生下四个姑娘后养了兄弟,曾经和弟弟发生口角而被母亲责骂……刚到门前,娘和弟弟已经点燃了一堆柴火,一来按照乡俗要避避邪气,二来可以驱驱寒气,三来也是一种喜气。弟弟高兴的手舞足蹈,急急忙忙跑上来要看看小外甥,而娘则说要我在火堆上走来走去,她嘴里念叨着什么。总之是祝福、祝愿母子平安吉祥的话语,然后笑眯眯地说快进门,到炕上暖和暖和。我肩上斜跨着一包礼物,娘接在手里,递给了小弟。小弟在包里挖着找他爱吃的东西。进了门,脱了鞋,炕上早捂着一床棉被。我跳上去,身子一接触炕面,就好像被神奇的熨斗悄悄轻轻地熨烫一般,各筋各骨全身的每个毛孔仿佛都被抚摸了一遍,是那么的舒服、那么的温暖、那么的妥贴、那么的美好,叫人难以用语言描绘出来。

     而我的儿子则被母亲从包裹中取出来,高兴的小嘴咧着,笑嘻嘻地望着陌生的一切。娘望望我一眼,瞧瞧儿子一眼,喜悦之情难以言表,说刚生下来那么小,害怕什么时候长大,看看刚刚过去了三个月就这么大。……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0-6-27 11:10 编辑 ]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6-27 11:1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冰莲花 于 2010-6-27 10:46 发表
乡村纯美热烈浓郁的气息扑面而来。这完全得益于你从容不迫娓娓道来。
问好朋友。


    谢谢莲花朋友欣赏与提读,问好朋友!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6-27 11: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房子 于 2010-6-27 10:54 发表
于文华朋友这两章关于乡村风俗的字,写得极其耐读。其叙述的过程和细节,都非常生动、有趣,内容都是关于结婚的地域习俗。反映出乡村的一种习俗文化,呈现出生活的美好。读之,令人愉悦、动容。


       特别感谢房子先生及版主的热情鼓励与欣赏,祝福周末快乐开心!
                                                               
                                                                                    
   ☆☆ ☆☆  ☆☆ ☆☆
  ★★      ★       ★★
☆☆   祝你快乐!    ☆☆
  ★★               ★★
   ☆☆             ☆☆
     ★★         ★★
       ☆☆     ☆☆
         ★★  ★★
            ☆☆
14#
发表于 2010-6-27 16:48 | 只看该作者
独到的风土人情,表达流畅滋润,学习学习。
15#
发表于 2010-6-27 20:07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于老师的二章美文!“坐高席”的场景描写生动有致,细致形象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个地方的婚嫁风情;“坐对月”则以朴实温婉的叙述方式引人入胜,读来温暖感人,乡村气息浓郁深厚。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17:55 , Processed in 0.05333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