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匡建华 于 2022-1-23 11:33 编辑
老虎趣事
文/匡建华
据说一百年前,世界上有大约十万只野生虎;而一百年后的今天,只剩下三千多只,而且栖息在十三个国家。人们不知道到了下一个虎年,在大自然中是否还能见到真老虎。
不知何年何月,在中国大地上就少了老虎的踪迹,人们只能在年画上看,故事里听,书籍里读,想要见识真老虎就得花钱进动物园,可那老虎早已没了当年的威风。前一些年,陕南镇平人周振龙的假虎的事儿闹得沸沸扬扬,那也只不过是草根山民为利益驱使造了一个谎话,却一时搅得周天寒彻,几个官员落马。
老虎是山野之王,是大自然的杰作。它斑纹美丽,体型娇健,步态优雅,表情威严,具有一种昂然的生命力。老虎颇具草根情怀,却“气吞万里”,是威严、雄伟、阳刚的化身,逐渐演化为吉祥的图腾。
一提起老虎,人们是又敬又怕,老虎总是给人一种非常霸气的感觉。古时老虎也是门神之一,认为虎能驱鬼避邪,用它镇宅驱凶。
据传说,十二生肖中最初并没有老虎,而是狮子,可狮子无恶不作,没有好名声,玉帝就将狮子除名,让老虎替补了。
在有“虎”字的成语中,褒义成语约占四成,如“生龙活虎、虎踞龙盘、龙腾虎跃”等;贬义约占五成以上,如“吏狼官虎、为虎作伥、虎兕出柙”等。我们称许“战士个个小老虎”,却也可讥讽某位悍妇是“母老虎”,都是“老虎”,却爱憎迥然。
儿时的我,没见过老虎,可唱过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童谣。孙女上幼儿园时,也唱过这首童谣,只是歌词已变成了“一二三四五,上山看老虎”。
上初中时听老师讲过武松打虎的故事,讲的是梁山好汉武松回家探望兄长,途经景阳冈,在冈下酒家吃了五斤牛肉,喝了十八碗酒,然后踉跄着向冈上走去。酒家曾告诉武松冈上有老虎,并伤了不少人,可武松不信,结果在冈上果真遇一只老虎,起初也是吓出一身冷汗。武松凭借平生之力,酒醉壮胆,最终打死了老虎,为当地老百姓除去大害,后被世人传为佳话。
如今人们也经常说打老虎,这“老虎”引申为高官的贪腐行为,是一种用语上的延伸。最早将老虎与官员行政行为联系起来的是孔子。他曾爬到大泰山上仰天长叹:“苛政猛于虎”。历朝历代虽然都有肃贪,可没有将之称为“打老虎”,而将老虎直接等同于“贪官”则是当代。
然而土家人是不会打老虎的,因为在土家文化中有对老虎的图腾崇拜,认为老虎是正义、勇猛、威严的象征。
相传,远古的时候,土家人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是开基创业的先行者,称为“廪君”。廪君率领部落成员乘船沿河而行,行至盐阳,杀死凶残的盐水神女,人民安居乐业。廪君逝世后,他的灵魂化为白虎升天。廪君是土家人对老虎的称呼,就是虎君。在古代土家人的精神世界中,白虎与祖先有着相同的含义,亲人死后就成了祖先,而祖先似乎就是白虎。
土家人祭祀先祖时要跳摆手舞,并将虎皮摆在祭桌的中央;跳摆手舞的人要披上虎皮,没有虎皮就披花锦被,象征虎皮的五彩斑斓,华丽珍贵。土家人祭祖和哭丧也与白虎相关。据《夔府图经》记载:“巴氏祭其祖,击鼓为祭,白虎之后也。”又云:“夷事道,蛮事鬼,初丧,肇鼓以道哀,萁歌以号虎,其众必跳,此盘瓠白虎之勇也。” 如今土家人“跳丧”中表演的“猛虎下山”,更显示巴人遗风。巴人后裔如此崇拜白虎,可见巴人与白虎之间,历史渊源可谓久远。
土家人至今称老虎为“老巴子”。故土家人居住的地方,留存下来巴山、巴王台、巴子梁、巴山峡、巴东、巴县等地名。出生的“巴式”剑,铭刻虎纹图案。
土家人崇拜白虎的习俗在各个方面都有表现,除了进行宗教式的虔诚敬祭外,土家人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白虎的影子,如古代土家族先民作战时所持的钎、戈、剑上面,都铸镂有虎头形或镂刻有虎形花纹;土家巫师领头跳摆手舞时所持旗子上的图案纹样多为虎形;土家的建筑门顶上雕有白虎、门环铸虎头。其意用虎的雄风来驱恶镇邪,期盼平安幸福。
在鄂西、湘西土家人群居地方所修的各县方志里,凡是记录到的土家族人名字,往往都带有虎字。现在很多人都还爱以虎取名。小孩要穿绣有虎头的鞋子,戴虎头帽,摇篮里的小被子上要绣“猫脚迹”的花纹,“猫脚迹”内涵的“猫”即“虎”。潘光旦曾在《湘西北‘土家’与古代巴人》一文中写道:“白虎原是小孩的祖宗,祖宗对子孙必然爱护”。
据史料记载,虎君始终把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不贪图个人的苟安与舒适,带领本民族不断前进。周武王伐纣时,土家族先民坚决拥护,并协助武王取得了胜利;在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东南沿海,几千名土家族士兵,奔赴抗倭前线,在嘉兴与倭寇短兵相接,大获全胜;在近代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土家山寨的儿女流血牺牲,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人民解放立下了赫赫战功。
直到今天土家人仍称老虎是其祖先,自己与白虎血脉相承,是白虎的子孙,世世代代崇拜白虎,敬奉白虎,神龛上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结婚时,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
有许多虽然是神话,但对一个民族心灵和性格特征的形成起着哺育和浇铸作用。它生命力之强,就是因为那些古朴美丽的文化因子,始终潜藏于民间艺术之中,在当今文明社会中依然闪现着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