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一大早我就接到了在城关镇法庭当庭长的同学“刁德一”的电话: 李老师病危,住在县第一医院,我准备约上“阿庆嫂”、“沙老太”、“郭建光”和“胡传魁”几个一起,上午九点钟左右去医院看看,你这个“刁小三”能在八点半之前赶来,在“胡传魁”的烟草公司一楼经理办公室汇合么? 能!一定准时到!我肯定的回答说。 放下电话,我微微一笑:都毕业这么多年了,同学们却依然以当初在学校文艺宣传队,排演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时,各自扮演的角色来称呼,有意思!可一种内疚感又随即涌上心头。 李老师既是我们中学时的授业恩师,初高中时他一直教我们的语文课,又是学校的校长和当时的公社党委委员。他不仅多才多艺,文武全才,还为人性格耿直,不图私利,爱惜人才。上面这些同学毕业后,都是在李老师的推荐下或直接参加工作,或进“工农兵大学”的,使他们一个个都跳出了“农门”,成了“吃皇粮”的国家工作人员,受人羡慕受人尊敬。后来他们又一个个都混了个一官半职,风光无限的进了城,真正的麻雀变凤凰成了城里人。虽说自己没有像同学们那样得到老师的推荐,早早的工作或者进“工农兵大学”,没能成为城里人,是后来依靠自己的考试成绩进入师范获得工作的。但我知道,若是没有李老师当年极力排除生产大队的阻力,自己是无论如何也进不了高中,也就万万走不出家乡那块田地的。可我自毕业后从没去看过恩师,更别说对恩师有一言半语的感谢之话了,尽管我知道“天下父母爱最真,天下师生情最深”的道理。唉…… 我拉上妻子,没到八点半就赶到了城关。和同学会面时我发现少了“郭建光”,便问道:咋没见“指导员”咧? 不愿意去呗!“沙老太”说。 为啥?我又问。 人家是常务副校长,主持工作,管着3000多号人,忙啊!“阿庆嫂”带着角色的语气说。 呵呵,芝麻大的官儿,西瓜打的架子啊!李老师可是给他帮助最大的人。放下李老师排除阻力不要他村里的推荐书直接让他读高中,第一个推荐他上大学不说,就凭李老师帮忙把他高中毕业的妹妹安排在村里教民办,后来又转正这一点,他也应该去看李老师最后一眼啊!什么人啦!我有些生气。 那你再给他打个电话吧!“刁德一”又拨通了“郭建光”的电话,顺便把手机递给我。 我接过手机,可还没等我说完一句话,就听那边甩出一句:“当年他在教育局当局长,若能再帮我一把,我这个城关镇中心中学校长头上就不会带个‘副’字儿,现在他退了,人都要死求了,去看,也是白看,”便“啪”的一声挂了电话。 幸好他不是当年的“郭建光”!放下电话,我在心里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