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的大哥大嫂说带一些亲戚朋友过来广西梧州玩。大哥提前跟我说,要做好导游。我思考了一会,决定去梨埠吧,那是我以为附近最美的乡镇了。
梨埠之所以美,是因为处在三条小河的交汇之处。利埠旧街的终点,可看到三江三地的景致。大平河的上游约三公里,有一个叫石肆的小型水电站。梨江的下游约十五公里,又有一个叫西中的中型水电站。这样就形成了一段流速很慢的青川绿水。
二十多年前,我跟一个电力专家去考察石肆水电站,就发现了那一段小河美不可言。那时候,河上没有桥岸边没有路,全靠一艘机帆船摆渡和上下运输载人。两岸竹林繁茂,遮掩着后面的农家小屋。偶尔水面上小船轻轻流滑,停靠在一些或砖或泥的小路前。我先后带过七拨朋友,去欣赏那一段小河,无不为之惊艳的。
但这次,我却信心不足。一是因为很久没去了,不知能否找到船工;二是因为,不知梨埠人家,是否真能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若把小河搞得污七八糟的,那就大煞风景了。
旧街还是那条旧街。但菜市场搬出新街去了,于是便多了几分干净与闲适。到了旧时的码头,不见了船,却多了两条石桥。一条可通车,另一条仅能行人。三江三地,完全连通起来了。
我还保留着二十多年前给我划小艇的老人电话号码,想当然,如果还在,也该差不多九十了。我给他打了个电话,他居然记得我,但却说,这次不能出来帮我了。
我不甘心,向一个在商铺前闲坐的男人打听,如何联系到船?没成想那人十分热情,把我带上高处向对岸望,那儿有一艘机帆船。并指着岸上一座十分漂亮的新房子说,船主就住在那幢楼,他姓梁,开车过去,找梁师傅就成。
梁师傅在不在呢?又肯不肯出船呢?都是未知数。抱着一试的态度,开车过去,这一去,不但了了心愿,还得到梁师傅夫妇热情款待。蹭了一餐农家杂粮,他们自种的青瓜凉拌,现煮的白饭白粥。
游完船河回来,我大嫂已与梁师傅的太太聊得很开心了。她姓潘,姑且称为潘姐。两老完全看不出七十岁的样子,声洪力健。系好船,邀请我们到家小息,并说有木薯,红薯,芋头等,再现煮米粥和白饭。这真是正中下怀了。
在这里先叉开一下话题。8月初我写过一篇短文《梨埠镇盘古村》。其中说到在镇上买烧肉,戏称那位摊主为烧肉西施。烧肉靓,人也靓,但却忘记拍张照片为证了。这次有人说,今天再到梨埠镇,何不带去见识见识这“西施”?既然在梁师傅家赠餐,莫若出去买点“西施”的烧肉回来。
我真的去了,可惜的是,那西施的摊档却不开张。问一下隔邻,说是她家有喜事,休息了。(莫非西施出嫁?)只好就在隔邻买了,还买了猪脚。回来,大哥说,没看见西施,却吃到西施的脚。这有点唐突佳人了,怎么能把猪脚形容为西施的脚呢。
梁师傅的新屋,连院子至少占地一亩。三层,每层不下百多平方。远远的看,可说金碧辉煌。与他聊天,知道他做船工四十年了,两老都有退休金,各二千多元。四个女儿都出嫁了,一个儿子在广东打工。每年能带回家十万八万吧。两老掏点积蓄,盖这幢房子连装修花了七十万。
我连连称赞他日子过得真好。他很满足地笑笑,说可惜啦,两件老木头守着这么个大屋,儿子快三十了,还不给我娶个媳妇回来。我感觉到年轻人的婚姻观,城乡并无多大差异。
叨扰了人家,当然连声称谢。但潘姐却说,你们带来了欢笑热闹,我很有面子也很喜欢,欢迎常来。我掏钱想给潘姐,她却大不高兴了,说若当是朋友,就别搞这些。我只好惭愧收回。与梁师傅交换了电话号码,他叮嘱下次再来,先打个电话,免得我待客寒酸。哈,这一幕真真令人感动不已。大嫂与潘姐握手告别,久久不松开,仿佛是老朋友一般了。
这是一次意外的、最令客人满意的导游了。说实话,十多年前,我曾有十次八次这样的际遇。只可惜,随着城乡差距越来越小,这种际遇也越来越少了。
再补充一句,梨埠河被保护得很干净。梁师傅说,政府已禁止往河里倒垃圾,梨埠人都自觉遵守。幸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