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04|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古籍中的家乡(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4-13 08: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剑鸿 于 2022-4-13 11:13 编辑

         

  载入《明史》列传的新淦人不少。粗略统计,就有曾鲁、金幼孜、陈寿、孙仁等。金幼孜因与吉水学士解缙同值文渊阁,官位既高,影响又大,多为世人所知,其他人知名度相对比较低,有的甚至没能被地方志提及。

  曾鲁作为编撰《元史》的总裁官,不但为《明史》单独立传,而且篇幅不短,事例详尽。

  曾鲁,字得之,生于元末1319年,卒于明初1373年。明史记载,曾鲁七岁就能一字不漏地背诵五经,稍大一点,更是博古通今,“凡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以文学闻于时”。元末乱世,曾鲁率领家乡豪杰,保卫乡里,纪律严明,约束谨然,徒众没有人做不道义的事,以至于人们称他的乡里为君子之乡。

  洪武初年,曾鲁被召为总裁官,编修《元史》。史书完成后,请求还山,又遇上编修礼书,再一次被留用。不久,授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去世,高丽国派使者前来祭奠。曾鲁审阅祭文时,见外面包着金龙黄帕,祭文不署洪武年号。便说,用龙帕是错误的,纳贡称藩而又不尊奉正朔,这算什么意思呢?使者一听,当即更换。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新干人做事一贯认真细致的态度。

  1372年2月,曾鲁被破格提拔为中顺大夫、礼部侍郎。同年12月,因病回乡,在途中去世。曾鲁写文章不留底稿,后世虽有人辑录,但是否流传不得而知。古诗文网只收录了曾鲁的一首《赠黄道士还九宫山》。其中有句:

  我家群玉山南陬,君居蒙顶最上头。

  相望欲识嗟无由,摇摇心若风中斿。


  九宫山在鄂赣两省交界处,雄奇险峻,景色迷人,多为历代隐士避乱修道处。群玉山是玉笥山的古称。明代陈仁锡《潜确类书》卷十五引《陶贞白龟山经》云:

  “玉笥山,本名群玉山,胚混初分,此山积五色而成形,睹若群玉之状,皆虚无之貌浮焉。至庖牺氏之时,山乃坚,石委地,变为五色,遂号群玉山。”

  诗中隐约传递出招隐之意,当是元末乱世曾鲁在家乡新淦时的交友送别之作。考查相关诗文,曾鲁与同时代的梁寅、刘崧、邓雅、练子宁等人都时有诗词唱和。比如,邓雅有一首七言律诗《奉柬曾进士得之 》写道:

  翠屏万仞摩苍穹,下有志士才且雄。

  读书不厌一万卷,食禄犹待三千钟。

  大鹏低飞簸海水,老鹤独立鸣天风。

  常时惯见车马客,开馆坐对仙岩松。

  新余名士、邓雅和曾鲁的好朋友梁寅有一首《天宁寺和曾得之兼呈彭声之及雪印》:

  经年不到天宁寺,却喜春浓叩竹扃。

  二水共明洲外碧,千峰如削雨馀青。

  谩劳山茗时时煮,自笑斋钟日日听。

  垂白饱闻高世论,岩栖空愧老穷经。


  天宁寺在新干北部三湖镇与樟树临江镇附近。更准确的说,从“二水共明”的表述看,应该在赣江与袁河交汇处。《明一统志》记载,南唐时,韦宙征南蛮,夜过萧滩,看见江中有光,命渔人入水搜寻,得到五个铁佛像,凯旋回朝后,请奏朝廷,兴建了兴化寺,元朝时改名天宁寺。

  同为新淦人的练子宁也有一首《寄曾得之》:

  高鸟知还久倦飞,分甘万里迈王畿。

  虎头食肉侯何用,鸡舌含香事已违。

  博望寻源经月去,长卿喻蜀暂时归。

  寄言玉笥云中客,终拟相从采蕨薇。


  邓雅、梁寅、练子宁都是了解曾鲁的人,他们的诗中无一例外地对曾鲁的学问和人格表示了赞赏,推崇之意溢于言表。站在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再去感受家乡古代先贤的才情与遗风,更有高山仰止之叹。

  四

  清代苏州人顾嗣立编选的《元诗选》,是保存元代诗歌最丰富的总集,共选录元代诗人340家,另有癸集收2300多家,是研究元代诗歌和诗人的宝贵资料。如果没有这部书的诗人小传,那我们对邓雅的生平事迹就无从了解,此外,《四库全书》、《元诗纪事》中也提及邓雅。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邓雅之作“气味冲澹,颇有自然之致,究为不失雅音,与梁寅《石门集》体裁正复相近,宜其契分之深矣。”

  很有意思的是,邓雅是新淦人,也是峡江人,因为明初峡江地域属于新淦管辖。峡江有玉笥山,所以邓雅的诗文集就叫《玉笥集》,《玉笥集》有诗文数百篇收录于《四库全书》。梁寅是新余名士,新余与新淦、峡江三县交邻,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都属新淦范围。邓雅与梁寅既可以是说地理意义上的同乡,又是好朋友。两人志趣相近,一起在新余的石门山讲学,《四库全书总目》将二者放到一起评论,颇有将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探讨的意思。

  邓雅,字伯言,号玉笥。生卒年不详,也有说他生于1328年,早年勤学苦读,以诗名闻于乡里。元末时隐居不仕。洪武十五年(1382年),以郡县贤良举荐入朝,明太祖召他赴京朝见,命其作诗。稿子呈上去后,因为其中一联很精彩,朱元璋看了大喜,不禁拍案吟诵。邓雅误以为皇帝在发怒,竟然当场吓晕。后来,朝廷准备擢用邓雅,邓雅以年老有病为由,辞官还乡。有一种说法是,洪武二十二年的时候,邓雅还在世。这样算来,邓雅至少活了70岁。

  诗文得以流传,是诗人的幸事,也是后人的幸事。今天,我们翻阅《玉笥集》,品读邓雅留下的那些诗篇,感受诗中的细节,远比史书中简要枯燥的记载更加生动,诗人丰富的生命体验和思想情感跃然而出。作为生长在同一方水土上的后辈,读之更觉亲切。比如《有感》:

  昨日天气热,披襟步林间。

  今朝朔风劲,觉我衣裳单。

  气运有盛衰,天道常循环。

  富贵何足羡,贫贱何足叹。


  季节轮转之际的故乡记忆,正是如此。而中年漂泊的心境,又一时被击中。邓雅和曾鲁是好朋友,但年龄比曾鲁小,他有一首《哭同邑何先生敬修因追悼曾侍郎得之》:

  前年祖送曾礼部,此日又吊何先生。

  文章传世如不死,德义持身俱可贞。

  五桥流水自呜咽,翠屏落月犹凄清。

  哀歌一曲别千古,二老有知那忍听。


  对同乡贤士的追悼,寄托了深切的哀思。邓雅的诗风有陶渊明韵味,自然冲淡之外,性情体现很足。山水诗如此,悼亡诗也是如此。《玉笥集》中若干多诗篇直接表达了他对陶渊明的喜欢,同时记录了很多关于元末明初新淦一带的风土人情、亲友交往、名胜古迹,颇能反映新淦地区的历史面貌,值得深入挖掘整理。




2#
发表于 2022-4-13 11:09 | 只看该作者
这个系列富有文化底蕴,值得深入发掘,现在推出第二篇,亦如首篇一样精彩!文化有了传承,文化创新也就有了基础,期待写出新的篇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2-4-13 15:23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22-4-13 11:09
这个系列富有文化底蕴,值得深入发掘,现在推出第二篇,亦如首篇一样精彩!文化有了传承,文化创新也就有了 ...

再次感谢高老师的点评鼓励。这个系列正在持续酝酿中。
4#
发表于 2022-4-14 19:09 | 只看该作者
终日研究经史子集,看来是钻到故纸堆里觅香去了。也不是一种为文的执着,挺好挺好。
据说研究史学的人会越走越远越入越深,到时候你还能回头看俺家一眼不?
儿童版的四库全书目录我也知道,内容就惭愧了,听君慢慢说噢。
5#
发表于 2022-4-16 14:21 | 只看该作者
剑鸿 发表于 2022-4-13 15:23
再次感谢高老师的点评鼓励。这个系列正在持续酝酿中。

我写深藏诗词书籍中的蟋蟀,写了一年多,写了四十篇。
6#
 楼主| 发表于 2022-4-18 08:37 | 只看该作者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22-4-14 19:09
终日研究经史子集,看来是钻到故纸堆里觅香去了。也不是一种为文的执着,挺好挺好。
据说研究史学的人会越 ...

弯道来看望,很是感谢。
7#
 楼主| 发表于 2022-4-18 08:38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22-4-16 14:21
我写深藏诗词书籍中的蟋蟀,写了一年多,写了四十篇。

向高老师学习如何打井开泉。
8#
发表于 2022-4-18 17:07 | 只看该作者
剑鸿 发表于 2022-4-18 08:38
向高老师学习如何打井开泉。

宁津是中华蟋蟀第一县,蟋蟀文博馆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我是宁津蟋蟀协会副会长,感觉有责任挖掘一下蟋蟀文化,于是就写了,没成想藏在诗词歌赋中的蟋蟀,真是多的惊人,难怪有人说,蟋蟀是中国的国虫,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几乎人人都喜爱蟋蟀。
9#
 楼主| 发表于 2022-4-18 17:41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22-4-18 17:07
宁津是中华蟋蟀第一县,蟋蟀文博馆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我是宁津蟋蟀协会副会长,感觉有责任挖掘一下蟋蟀 ...

嗯,的确非常有意思,而且主题集中,有意义。我这个还请高老师多指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4 23:18 , Processed in 0.05163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