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彦林 于 2022-5-19 08:54 编辑
乡情亲情见真诚 千绪万意显本心
——读三道散文集《白草莓 红草莓》随感
第一次读三道的散文是三十年前《同谷》刊登的那篇《家有燕儿傍谁飞》。那时,三道是成县师范的一名学子,以深情而优美的文笔,抒发念家思亲的情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再读他的文章,是他被调到市文联之后——我不仅佩服他的文笔老道,还叹服于他在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等“四栖”创作上的左右逢源与融会贯通。而集中读他的散文则是从他出版的散文集《白草莓 红草莓》开始的。《白草莓 红草莓》是带着油墨清芬快递“飞”来的一份精神“佳肴”。全书包括“陇南散记、武都随笔、洛塘老家、我的五一二、心灵私语”等5辑,收录散文随笔54篇,大多数是近年来的新作。尽管三道谦虚地说“多指正”,我仍要以虔敬之心拜读——因为三道向来低调,我对他的笔力心知肚明——真个“杠杠的”!初读这部散文集,我脑海里跳出三个词:乡情、亲情、真诚!故而,就顺着这个思路谈点感受。
第一个词:乡情。周国平说过:有往事的人爱生命,对时光流逝无比痛惜,因而怀着一种特别的爱意,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珍藏在心灵的谷仓里。三道是从洛塘那片贫瘠的土地上“鲤鱼跳龙门”出来的,自然属于有往事的人,甚至那个叫洛塘的小山村从此成了他的“故乡”——一个有故乡的人,怎能没有一份压在心底的故土情结呢?三道散文里的“乡”,既是给了他生命、童年和成长的故乡,也是至今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的“武都”,何况洛塘本属于武都这个集合的“子集”。因此,“武都随笔”和“洛塘老家”两辑中的20篇文本,都可以看作是他抒发浓郁“乡情”的载体。《后山笔记》以广角镜头凝视的方式,对“故乡”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人文故事逐一道来,让读者明晰它与麻崖梁、黑树岭、剑子崖、姚渡等的地理关系,还知晓其丰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民风民俗等。《三回故乡》尽管着重记述对村里辈分最大的老太婆“寡婆”的关切之事,诸如她的家庭困难、意外死亡、村人安葬、儿子建房等事件,其实是侧证了他和“故乡”难以剥离的脐带关系,字里行间的那种“近乡情更切”的意味让人感念顿生。《一棵树的村庄》借“一棵树”这个事物抒发深沉的故乡情绪——因为“一棵树的村庄是生我养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就因这棵树而在洛塘叫得响!”“一棵树”是没人知道年龄有多大的核桃树,村人近乎把它作为神灵崇拜,即使在“建设新社会、大闹钢铁、农业学大寨”的年代,这棵树“没有人敢动它的一枝一叶”,是村人心目中何等重要的心灵“图腾”啊?尽管在土地承包的年月,这棵树的归属问题还是迎刃而解,然而由于打核桃的难题却嬗变为“渐渐地被人们遗忘”的结局,让作者忧心忡忡。《白草莓 红草莓》以“草莓”为切入引线抒发对童年记忆的追思和反刍,而《火锨馍》却是对一种久违的面食的碎碎念,它们都附着了作者的心思怀想,让故乡情怀得到妥善地安放。“武都”是他当下生活工作的场域,也是他生命中重要的栖息地,一切对他有着重要的依存关系。“从城市中央穿过”已经是他经历的常态,看似是关于“走”的话题,事实上是对进入视野的社会现象的洞察和思考,甚至是对生存环境及人生困境的温情“反观”,同样“蓝天广场”也具有这种的特质与承载的功能。尤其是《漂浮在城市里的一粒尘埃》以“一粒尘埃”自喻,通过记述城市的“排他”,传达真切的焦虑心理,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从而,让移植到异域(城市)的“故乡”找到皈依之所,让一腔真挚的思念找到倾诉的出口。
第二个词:亲情。亲情是一种血脉相通的默契,是一种无法割裂的生命存在,更是人类情感最重要的部分。古往今来,书写亲情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三道在阐发故乡之情的过程中,没有绕开亲人的身影,“乡情”和“亲情”的交织,更是突出了亲情的浓郁、深沉和亘久。《我不想用泪水打湿您西去的路途》是一篇写给父亲的祭文;从父亲去世前的弥留之际起笔,讲述“我”做主让父亲放弃化疗、放支架和打杜冷丁,以及亲手为父亲最后一次剃头的事实,是让父亲在不知道病情的情况下保持做人的尊严,虽然旁人不可能全部认同,但他的出发点是怀着对父亲的深“爱”。《娘》也是一篇深情之作,给我们讲述“父亲过世之后,母亲一个人在家里,脾气好像更坏了”的“娘”的点点滴滴,本意则是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一辈子扎根农村,性格有点倔强、生性好强,喜欢被人尊重的“娘”,“娘”的形象立体而跃然纸上。《二爸》是父亲的堂弟,自然也属于“我”的亲人;从二爸老年在武都城里当环卫工写起,提及二爸和我们的关系,穿插介绍二爸如何成家,和二娘常常争嘴,在二娘去世后,年过七十为减轻子女的生活负担仍然忙碌,信奉着“不能等娃来接济,自己挣一点,比伸手要的强”的处事准则,其中蕴含着“二爸”的生存哲学。《幽兰在家中》是一篇千字文,但溶渗的情感却是最深的,表面看是写妻子栽种吊兰的事,其实是深铭妻子对丈夫的“爱”——以吊兰寄托丈夫离职进修后的思念,表达了冷落吊兰的忏悔之意,流露了对妻子与女儿的歉疚之绪,而以“吊兰”借物抒怀,尽管委婉含蓄,却别有深意和情趣;结尾以“我忏悔了,以负罪的双手,将一股清流洒向这一度被我冷落的吊兰”,把内心真实的心声和盘托出,很是真诚。写给“妻子”的文本,还有绦荡着诗意和美好意蕴的《爱人》,文辞清理,语言诗化,从细微之处显现人间真爱,并坦言:“爱是内心的一种体悟,一生一世的永不放弃”,原本不善言辞的他却用这样优美的“心灵私语”表白“爱”,是千绪万意上心头和情到深处的直抒胸臆和真情表白!《口是心非的女人》透过现实生活看“女人”,在手法上先抑后扬,讲述“用一天时间逛商场才买一件最廉价的裙子、会别出心裁地做几道好菜、会耍花招试探她在男人心里的分量”的女人,其实是侧面用笔,赞美她的勤俭节约、生活简朴、会过日子和聪明智慧的品质。而《女人唠叨就是福》采取这反其意之法,看似写女人对男人的“挑刺”,根本是要表达“女人的唠叨,实际上是对男人的真情表露,是对男人的信任、负责”,并毫不讳言地表示“老婆爱唠叨就是福”,这种情感不仅弥足珍贵,而且深藏至真至美的“亲情”里!
第三个词:真诚。原指“以从心底感动他人而最终获得他人的信任”——是一个评价“人”的词汇。高尔基说:把文学叫做“人学”,就是指“为文”和“做人”关系的对等。我以为,用“真诚”来评价三道的“为文”和“做人”都很恰切,“真诚”的人写出的文章更能体现作者的“真诚”人格。在散文集《白草莓 红草莓》中16万字的背后,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真诚”“为文”的作家。其“真诚”体现在:第一、秉笔直书。在“我的五一二”一辑中最明显。作为汶川地震的亲历者,他记录了地震发生时让人心悸的一幕,翔实地记述地震发生造成的通讯中断、交通事故、学校灾情、人们防震、实地调查、官兵援助、灾后重建等情况;还作为采访成员,深入陇南各县区抗震救灾一线,了解途中和受灾点看到的真实状况,尤其在《采访手记》中,讲述深圳援助陇南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的感人事件,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地呈现令人心怀感激的“爱心人士”。这部分作品由一篇篇纪实文字组成的,没有挥毫泼墨的渲染,也毫无夸大其词的赞美。第二、写实手法。按常理,我们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都要塑造完美的形象,讲述可歌可泣的故事,然而,三道的这些作品中没有刻意剪裁掉“不完美”,即使是有可能影响他情感的表达的某个场景或细节,都没有刻意回避或者特地绕开甚至不予提及,而是保持了人物的本来原貌和真实情态,哪怕描写对象是自己的“娘”,并不隐瞒“娘”和邻里“鸡毛蒜皮”类的矛盾,写到娘因一根烟、房拆后的空地、鸡死等造成的小纠纷等。在写灾后重建的文本中,也写出了一些揭露不良现象的内容。在《鱼龙记》的开篇中对天气寒冷的细腻描写,在好多人的笔下会一笔带过,三道却细致描述。其实,这才是体现“真实性”的做法。第三、直面问题。《在K377次列车上》直言对孩子玩游戏的看法,流露对当下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的担忧,尤其是祖辈对孙子的娇生惯养和放任自流等隔代教育问题的焦虑,他的本心是希望人们“轻松地活着,快乐地活着!”这都表明三道是一位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
诚然,三道的散文在语言上的简洁凝练,在修辞手法上的匠心独运,在结构安排上的精心布局,在内容上融入历史人文元素等突出特点,因为“关键词”的预设因素而未能涉及而不便论述。这部散文集中的篇章,我是逐词逐句地进行了细心阅读的,综合观之,对三道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很是叹服。虽有些轻微瑕疵,却是瑕不掩瑜。故而,再次为三道散文集《白草莓 红草莓》面世表示祝贺,也为他在文学之路上的从容行进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