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87|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我的阅读】读书能当饭吃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6-7 15: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老粉 于 2022-6-8 09:32 编辑

  大约是在七八岁的时候,我在家里放衣服的橱子里翻到两本书,一本较厚,一本很厚,都没有封面,纸质发黄边角卷曲得一样的无头无尾,好长时间都不清楚书名到底是什么。


  那还是绝大多数书籍都被禁被烧的后期,能够得到这两本,我稀罕得如挖到宝藏。虽然已经上了两三年学,可认识的字绝对不超过二百,不过似乎没有影响到我读那两本书的勇气与兴趣,凭着连认带猜有时索性以连蹿带跳的方式延续,还是知道了那是一个叫二O三的参谋长领着一群军人去深山剿匪的故事,其中最令我敬佩的人名叫杨子荣,只身打进座山雕的匪窝,有多惊险多刺激啊!还有两段也很难以忘怀的故事,就是关于小分队飞越奶头山和踏着雪橇与小火车并驾齐驱的场景描述,那时的我刚刚知道火车是陆行最快的运输工具,人脚踏上什么样神奇的东西就能达到那样高速?并想像着如果我也拥有这份本领,每天三趟的上学路岂不是可以顺便还能追追野兔逗逗麻雀玩了?


  另一本书是一篇一篇故事与其他体裁的文集,最难忘的一篇是一位叫孟姜女的人一路去为修长城的丈夫送寒衣。这故事很小就听奶奶说过,但没有一位中途遇上并同行的老妇人。文中讲述那老妇人说话像唱歌,她告诉孟姜女,你丈夫我儿子都在修长城的工地上,不过听说那里的尸骨比活人多,不知道我们赶去能不能找得到他们。从那里我第一次知道孟姜女为了识别替她们领路的乌鸦,便将手绢系在它的脖子上,因此才留下一道白圈。我也因此对白脖子乌鸦不再厌恶与恐惧了。


  听父亲说那一本薄一点的书是他当年用过的课本,我很是惊讶,因为父亲好像只读过三年级,用的课本怎么比我所有的书加起来还厚出太多?父亲见我爱读书,就从别人那里收回一本借出多年的《苦斗》,再后来又趁出差的机会为我买来三本书。至今还记得的只有一本名叫《走向星星》的科普读物。


  那几本应该是儿时的全部藏书,让懵懂的我大开了眼界。谁都知道那个时代的各方面都很紧张,尤其如我家乡那样的偏僻农村,课外书籍如同天上掉下的陨石一样稀罕,但在我苦苦四处搜罗之下,居然还是见识过诸如《大刀记》、《艳阳天》、《欧阳海》、《闪闪红星》、《新儿女英雄传》之类的读本。


  那个些年里,只有连环画才是我们课余的最爱。那种图文并茂又通俗易懂小画本一旦出现,就成了全班级的明星焦点,每次都如磁铁一样在周围聚集一众脑袋,从那些脑袋的缝隙中眯着眼睛瞄准一样偷看,要么有头无尾要么跟不上节奏,即便如此,也成了一次文化上的饕餮盛宴。


  大约是三年级的某一天,又是十几只脑袋都在挤在一起争看。我是最后凑过去的,视线还没完全插进那脑袋群,就觉得屁股后面被猛撞了一下,小腹正好顶在课桌的尖角上,当场痛得就直不起腰来。那时候拥有连环画的人是相当优越感的,即使借给别人看,仍然还有选择旁观者的权力。一般情况并不指名道姓,只需要眼角对谁冷冷地一挑或者在谁的后面轻撞一下,对方便明白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人而自动避开。我那天被撞的程度明显过重,而且根本就没看到画书的页面,因此恼羞成怒,忍痛起身找对方理论,而对方居然昂着头蛮横地回应我说,不请自来就活该被撞。


  学校和公社都座落在他住的那个大村,那个村人口在周边是最多的,不只是势力大其他方面资源也相应丰富,因此,相对于我们这些距离远的小村学生来说,等于是乡巴佬进城。他们欺负我们本是常事,但这回应该是肚子痛的愤怒让我勇气大增,居然跳起来同他大干一场,而且结果竟还将他撂倒在地。他的年纪比我大一岁,个头也稍高一些,在我面前趾高气扬惯了。应该是连他自己都没想到会败在我手,所以在倒地后就哇哇哭了起来。我当时心里十分紧张,一怕被老师发现要挨处罚,二怕他的朋友或者兄弟过来帮忙揍我。幸好这两种情况都没出现,只是从那以后我在学校里的处境更孤立,凡是跟他关系好的同学都对我相当的冷漠,再有连环画看时,那些人就用后背对我竖起一道铜墙铁壁。


  就是从那时开始,我的心里萌生了抄书的想法,先从难得借到的连环画入手,认不认识的文字都一样抄下,可因无法照葫芦画瓢临摹下那些生动的图像,使文字显得干巴枯燥而不得不放弃。后来改为抄诗词抄故事,报纸上杂志上,路边偶然遇上的一页或几页有文字的废纸上,但凡有感兴趣的内容都成了我猎取的对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环境的改善,在上到初中后,接触的书籍相对丰富些。这时我结识了一位同样爱书的死党,以两人之力合在一起去跟别的同学交换着书来读。由于他家的条件相对优越,所藏的书较多,因此基本上都是我跟在他后面分享。为了得到更多的书,我们比赛着练习出快读的本领,一本书到手抓紧在一两天之内读完,然后再跟另外一个有书的人去交换。感觉那时的我们简直是在干投机倒把的勾当,而且手法玩得既机密又纯熟。再后来我无师自通地练出一项特殊技能,自称为闪电读书法,就是将大脑设置成一幅空白的屏幕,两眼散焦分别锁定两个页面,以反投射的方式直接获取文字信息,只要手能翻多快就可以读得多快。


  这种快读方式是从家乡人常谈的一个故事中得到的启发,说方苞和戴名世这对表兄弟,赶考路上投宿在一员外家,发现书房里的藏书海量,而东家偏偏只给一螺蛳壳的灯油照明,于是方苞就找来纸媒浸尽那些油点燃,然后交由戴名世拿着在书页上方刷过,方苞随着刷的频率翻书。二人并肩共读,一夜之间居然将书房里的书览了个遍。后来二人进了京城考场打开卷子后发现,其中的内容都在员外的书房里读过,方苞因此考了个头名状元,掌灯的戴名世因为离书的距离稍远那么一点,成了第三名探花郎。这故事经过不同的大人口中讲出版本虽然不尽相同,但中心点只有一个,那便是读书只要注意力集中,无论多快都不影响从中获取的知识量。以我一贯快读的基础学着试了几次,发现其中只有那么一点小诀窍就是把眼睛当成摄像镜头来用。最令我得意的成绩是一个整晚的时间读完一本百万字的《唐史演义》,而且还做出一算术本精彩段落的抄录笔记来。


  那些年里,我也努力地买过不少次书,资金基本上都是通过替家里买日杂用品时想方设法从中克扣,以及过时过节的机会几分几角的积攒。随着年龄继续长大,得到钱的渠道也相应增多,我买书的能力和兴趣也大了起来。为了能够买到更满意的书籍,我几乎走遍我们家乡周围镇街所有卖书的地方,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是在离家二三十里之外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书店里,发现好多别的地方难得一见的好书,便倾尽囊中全部二十多块钱买了高高一摞。不知道书店那位五十多岁黑瘦的中年男主人是从未见到过这么为书疯狂的角色,还是终于遇到一次清空积压的好机会,当场激动得全身发抖跟触电一样连钱都捏不住。


  由于经济上总是捉襟见肘,我的抄书活动并没有停止过,只是随着接触到书本厚度增加,目标便选在自认为内容优秀篇幅又不很长的文章或者片段。现在还印在记忆中的是谌容的获奖中篇《人到中年》和《三侠五义》里的黑妖狐智化偷簪,还有一些诸如《白雪公主》和《我的大学》中的段落。抄的数量最多的还是诗词,粗略估计至少有上千首。当时用的是算术本和练习本,后来装订在一起,居然如长篇巨著般厚厚的一摞。


  至今都不明白当年的我对文字怎么会那样痴迷?简直就跟饿死鬼投胎来的一样永不魇足,一旦实在找不到课外读物时,就趁早读时间自主背课文,从第一篇开始到最后一篇不出半个学期全部背熟,然后就背自己的摘抄本中最喜欢的篇章。令我至今仍解不透的问题是那么喜爱背诵的我,连最长篇幅的如《范进中举》和《三打白骨精》也一样可以做到不打磕绊,却最反感需要死记硬背的政治课,以至于每次考试后,政治成绩总被排在全班倒数第一,也因此成了所有人指责我严重偏科最有力的证据。


  后来每逢晴朗的春夏之交晒书时,清点那些曾被当成至宝的书籍,发现付出的价值累加起来居然有两千元之多,而那个时期最显赫的家庭才被称为万元户。我的那位死党因家庭条件较的更宽裕,他的藏书自然比我的更多,而他也因此被人们在额头上烙了一个书呆子的记号。


  为了书,从小到大与家里发生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冲突,他们指责我的理由并不是败家,也不是乱花钱,而似乎是我在那个穷困又拥挤的小圈子里别有用心地搞分裂,试图建造一个专属自己的独立王国,因此,父母对外谈到我的书时脸上难掩得意的光彩,可一回头便是冷面相向怨声又起。


  再以后,正式走进社会成为第一批迈出家门的劳务输出者,手里的钱确实多了起来,可买书的劲头和勇气反而日渐减弱。再后来一去深圳十年,一个月单只加班就高达二百多小时,那种连轴转的高强度工作和集体宿舍生活,使读书连菜里味精的作用都起不到。而由于一直身在漂泊不定的环境里,书店更不能排进我行走中的目标,即使偶尔与心仪的书狭路相逢,可伸进口袋里手也如被卡在镣铐中一样很难拔得出来。


  有一年回到家里发现以前拼尽全力买回来的书已经荡然无存,原来是家里人将其当成废纸给换成了盐钱,他们的回答比我的质问更理直气壮,说放在家里保不准连累孩子们也跟我一样误入歧途,还感叹幸亏那个收废品的驼子好讲话,才勉强赚得几个钱回来。我无言以对,承认书不读无异于废品,何况我离回家养老的日子还差长长一截,与其让它们继续陈腐下去,倒不如清理干净为上。


  这些年,由于一身伤病再也不能适应繁重的体力活,读书的机会相对增多了一些,不过只在网上读那些搜得到的免费阅读,如一头散放的老牛随着兴致遇到什么就啃什么。至于花钱买书的念头,仍然还是跟割肉一样下不了手的。我有时在想,可能就是因为我后来放弃了对书的那份痴迷,所以才不至于如当年的死党那样被所有的人共同鉴定为书呆子,而沦落到至今仍孑然一身任人取笑的地步。


  还是老人们说得对,庄稼人就得有一个庄稼人的样子,天天捧着书能当饭吃么?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2-6-7 16:14 | 只看该作者
不读书,连怨天尤人都表达不出来的,所以还是读书好。

点评

说得有道理。  发表于 2022-6-9 08:29
3#
 楼主| 发表于 2022-6-7 16:37 | 只看该作者
淡淡不如风 发表于 2022-6-7 16:14
不读书,连怨天尤人都表达不出来的,所以还是读书好。

也就是说书读的太少,语言才会这么软弱。
4#
发表于 2022-6-7 16:38 | 只看该作者
老粉 发表于 2022-6-7 16:37
也就是说书读的太少,语言才会这么软弱。

写作是天分,那些读书多的,照样写出一堆流水账。
5#
 楼主| 发表于 2022-6-7 16:48 | 只看该作者
淡淡不如风 发表于 2022-6-7 16:38
写作是天分,那些读书多的,照样写出一堆流水账。

没有出版作品当作家的野心,流水账难道不是一种原生态?
6#
发表于 2022-6-7 20:40 | 只看该作者
【我的阅读】挖出来了一个个书呆、书痴、书疯。
没有曾为书狂的人,都无法起笔。
粉兄和书之间的眉来眼去,花花草草,咱们是一样一样的。
7#
 楼主| 发表于 2022-6-7 21:15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2-6-7 20:40
【我的阅读】挖出来了一个个书呆、书痴、书疯。
没有曾为书狂的人,都无法起笔。
粉兄和书之间的眉来眼去 ...

等于都是时代的牺牲品,那时崇尚英雄主义,老师在课间经常拿名人事迹激励,因此总以为只要走出去就能成就一番伟业。哪想到一踏入社会才知道陷进了泥潭,再也没有翻身的能力与机会了。
8#
发表于 2022-6-7 23:36 | 只看该作者
老粉 发表于 2022-6-7 21:15
等于都是时代的牺牲品,那时崇尚英雄主义,老师在课间经常拿名人事迹激励,因此总以为只要走出去就能成就 ...

老师除此还能怎么教呢?其实回首想想,老师自己也没有成就一番伟业嘛。
只是,那时的学生怎么可能会独立思考?

点评

感谢加精,也因此补不得不补上版权,不过还请不要推荐了,原因是从未领取过那点费用,所以免得又浪费了机会。以前的红什么注册太麻烦,后来一直就这么拖延下来,管理员是催过几次,都是自己太懒,索性完全放弃掉。  发表于 2022-6-8 09:37
9#
发表于 2022-6-8 07:39 | 只看该作者
有意思
书这东西,真就是这样,你越是想读的时候,时间和机会都很少。
你不想读的时候,书却一堆一堆在眼前晃
我现在也是,就是一个砖头,哪里还有读书的念头。
年龄大了,看世间一切,都毫无兴趣。

点评

当年在县图书馆看女管理员打毛衣,很是感叹……那么多的书,她自己却偏不爱读。这个世界总是造化弄人……  发表于 2022-6-10 13:28
10#
发表于 2022-6-8 08:40 | 只看该作者
淡淡不如风 发表于 2022-6-7 16:14
不读书,连怨天尤人都表达不出来的,所以还是读书好。

聪明。读书,就是把自己读出一身剑气,可避邪,可防身,必要时还能杀出去。说理的文章要用文学语言来表达。这方面,如风做得最好。
11#
 楼主| 发表于 2022-6-8 09:48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2-6-7 23:36
老师除此还能怎么教呢?其实回首想想,老师自己也没有成就一番伟业嘛。
只是,那时的学生怎么可能会独立 ...

在读初中二级时,学校分配来了两个师范生,那个脸如雪花膏的女老师教我们物理,几乎每上堂最后五分钟,她都要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本打开念些名人励志故事。因此知道了宁铂,干政,张广厚,杨乐,以及牛顿,爱因施坦等世界名家的事迹。尤其是少年科技大给我们震撼,可比鸡血。
现在想想也是,那个时代无论家长还是老师的眼光都存在太多的局限,要么认为读书其实就是知道怎么算账不跑错厕所就行,要么以为真的是为中华之崛起。可百分之五还不到的录取率,也就不奇怪出现千军万马的文学爱好者了。
12#
 楼主| 发表于 2022-6-8 09:50 | 只看该作者
fonyuan 发表于 2022-6-8 07:39
有意思
书这东西,真就是这样,你越是想读的时候,时间和机会都很少。
你不想读的时候,书却一堆一堆在眼 ...

你好像还不能称老吧?从在这里交流的片言只语分析,应该正当壮年干劲冲天才对。
13#
 楼主| 发表于 2022-6-8 09:56 | 只看该作者
雪白演义 发表于 2022-6-8 08:40
聪明。读书,就是把自己读出一身剑气,可避邪,可防身,必要时还能杀出去。说理的文章要用文学语言来表达 ...

既是社会人,有几个不是一而再的遍体鳞伤后结痂成铠甲的?邪与正都属自然,各自都有存在的理由,就如故事中A角与B角。
14#
发表于 2022-6-8 10:25 | 只看该作者
老粉 发表于 2022-6-8 09:50
你好像还不能称老吧?从在这里交流的片言只语分析,应该正当壮年干劲冲天才对。

他正当年。青壮年,杠杠的小年轻
15#
发表于 2022-6-8 10:30 | 只看该作者
老粉 发表于 2022-6-8 09:48
在读初中二级时,学校分配来了两个师范生,那个脸如雪花膏的女老师教我们物理,几乎每上堂最后五分钟,她 ...

生不逢时,咱们出生早了。
可是,现在的年轻人也难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 06:09 , Processed in 0.20289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