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子四 于 2022-6-12 09:40 编辑
庄子有一篇短文,叫《书不过语》。字数虽少,却意味深长。
该文的大致意思是:世人获得的知识(道)大抵是从书本上来的。书是语言文字,是作者为表达自己的某种意思而写的,但所写的书往往并不能完全达意。“道”这东西,是“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悟道的人,不会去言传,言传的人,其实并非真正悟了道。
庄子明显有自相矛盾之处,既然以为自己已经悟道,那何必著书立说呢?不过我却从中看到积极的地方,那就是,若要获得真正的知识,必须多读书,而且要广泛地读书。
就我自己而言,想读书的时候无书可读。有书可读的时候,无时间读书。现在是有书也有时间,却精神不够了,不能过多地读了。试问我辈中人,应有同感吧。
无书可读也是相对的,这一时期整整十年。那时只有马列,毛著可读。虽然贫乏,但毛主席有一句忠告却是对的,就是请领导干部多读读原著,别被所谓的理论家骗了。我虽然不是当领导的料,但也读了不少原著。《国家与革命》,《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等,《资本论》略读了一些,还做过笔记。当然现在全然忘了,笔记也不见了,但起码还记得一些概念:国家是一部机器,解决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矛盾。资本是通过压榨和剝削而积累的……当意识到那不是自己的菜的时候,每搜到一些旧杂志旧书藉都如获至宝了。
有书而无时间可读的日子就长了。忙于生计也妄想发财,结果走了不少弯路,一事无成。现在呢,只好能读多少算多少吧,也是一种略补遗憾的心理。
然而现在书的市场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是无书可读,而是书多到繁花乱眼,不知读什么书才好。黄永玉有句话可以参考:读有趣的书。何为有趣?见仁见智,没有成规。但总应读些可长见识可有启发的书吧,那些无厘头的书就敬而远之好了。
似我这般年纪,倒是喜欢读读古文。那是因为以前读得少,想恶补一下,并非是我想提倡、也非诱导别人。但古文很难读,生僻字也多,于是有人容易烦,也于是便有专家出来解读。专家的解读只是按其所想,真的就领会了古人的意思了吗?于丹讲《论语》,是讲得很好听,可是越讲越把《论语》讲成心灵鸡汤了。所以我前文提及毛爷爷的主张多读原著,对读古文也是适合的。
窃以为,庄子的《书不过语》,不可理解为劝人别去读书,而是要多感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不然,就不会有后来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刘禹锡的“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的诗意了。
有书可读,有时间读书,应该是为人者很幸福的事。当然,现在不可能,也无必要指望“红袖添香”,“银簪剔烛”的旖旎了。我就是躺在懒人椅上读读书,斜歪在床头码码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