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6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非首发] 蛀书记(2020年10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8-22 1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20年10月1日
叶兆言的《诚知此恨人人有》里的文章“是第一次结集”,内容包括介绍外国文学的“外国文学这个月亮”、介绍民国人物的“诚知此恨人人有”、纪念身边人物的“怀旧:废墟上的徘徊”和“回忆八十年代”四个部分。与他的其他随笔一样,拉家常的语气笔调里自有沟壑,值得咀嚼体味,风云起伏处,有万千滋味。


比较而言,很喜欢“诚知此恨人人有”和“回忆八十年代”两个部份。叶兆言笔下的民国人物(包括《陈旧人物》《陈年旧事》里的),因多为其祖父叶圣陶所熟悉,他叙述起来,给人以强烈的现场感。即使他祖父不熟悉,但有些掌故从他祖父那里转录过来,依然觉得真实可信。而且,他评价人物自有他的尺度,不一褒全褒,也不一贬全贬,实事求是,有是说是,有非道非。事功自然也要叙述,但不是他行文的重点。他所特别关注的,多是这些人在文化上的意义,以及他们人性的深度、广度、厚度。既从他们多是精英的角度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也常从普通人的立场去体味他的人生。于是,这些人便生动起来,面目清晰地从文字里走出来,鲜活地站在你面前,意味深长地看着你,亲切有加。似乎只要你愿意,便可与他们“煮茶烧竹夜谈玄”。(王冕《玄真观》:青冈直上玄真观,即是人间小洞天。花石掩光龙吐气,芝田散彩玉生烟。莓苔满路缀行屐,杨柳夹堤维钓船。仙客相逢更潇洒,煮茶烧竹夜谈玄。)虽比叶兆言小八岁,但他笔下的八十年代却是我熟悉的八十年代。叶兆言书写八十年代,虽涉及时代的大事要事,比如“清污”、“开后门”、“严打”、邓丽君、文学热等,但他并不细致描述这些大事要事的前因后果,而只是写他作为一个亲历者或旁观者的感受与态度。看似平平淡淡,其实“春秋”无限,许多可意会不可言传处,令人深思不已,怀想不已。思而难止,有沿着他笔底的草蛇灰线不断向前的欲望;想而无垠,越想越觉得有味道,即使嘴里空空如也,依然会不停地咀嚼。总之一句话:叶兆言的随笔值得一读,值得好好体会,认真思索。


2020年10月3日
《出诊集》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契诃夫小说选集”第二集,共收十篇短篇,均写城市生活。小说的主人翁多是有知识的年轻人,有生活之外的追求,不甘流于世俗,却又看不到出路。苦闷、彷徨之余,要么堕落为自己曾经憎恨的模样,要么“神经错乱”甚至饮弹弃生。多层次全方位的毁灭,有对旧制度的反思与批判。


我读小说,多是“外行看热闹”的看故事.故事精彩的就喜欢,夜以继日地读,恨不得一口气知道故事的最终结局。故事平常的,读着打瞌睡,尤如遇到鸡肋,一个短篇也要几天才读完。但很奇怪,读契诃夫的小说,竟然总是读出“文以载道”的味道,读出故事背后的东西。《出诊集》的十篇短篇小说,每篇都笼罩着无形压力,旧俄罗斯的世道仿佛暗夜里的漆黑,无处不在地压迫着神经,令书里的人物无法快乐地生活,也令我无法欢畅地阅读。我无法仅仅沉缅于故事之中,总是要思索一些故事之外的内容。一方面或许是契诃夫有意而为之。契诃夫总要在小说恰当的地方,让主人翁来一段长长的思考或议论,而这些思考与议论又与故事结合得相当紧密,只要想知道故事的结局,就无法躲开它们,就不得不跟这些思考与议论去思索一些故事之外的内容。另一方面或许是年龄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形而下的东西仿佛自己还剩下的时光,日薄西山般愈来愈少;而形而上的内容却是无由头的增量,一日一日地累积叠摞,越堆越厚,越堆越高。看世界,看文字,喜欢发现点隐藏在其背后或许存在的深意,或许并不存在只是我自以为是的深意。虽然喜欢性情文字,并不太喜欢“文以载道”,但却总是要去寻找文字背后的“道”。这种阅读悖论,往好处说是一种进步,因为作家的创作不只是生活的简单描摹,他的作品里有高于生活的东西,有他的深意,如能理解这些深意,自然比只追求故事是一种进步。往坏处想或许是一种困境,我的心思多是堂而皇之的伦理、道德等等也者虚妄的东西,我已经无法体味文字里原汁原味的真性情,甚至不能感受文字里生活那些真实生动的美好了。


2020年10月12日
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排名“二十世纪百佳英语小说”第二十四位,“由二十五个既独立又相互勾连的短篇小说组成”。小说以美国俄亥俄州瓦恩堡镇为背景,以青年乔治•威拉德串起镇上若干“畸人”,细腻描绘他们的生活与情感、理想与沉沦,着力挖掘普通人看似“畸”、其实只是特,甚至可谓美的人性。


瓦恩堡镇是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虚构的一座小城。


一百年前,舍伍德•安德森笔下的瓦恩堡镇还处于“油灯和蜡烛、马匹与马车见于日常的时代”。瓦恩堡镇上的人们在强大的生活惯性下默默地生,静静地死,虽不甘心却最终消失。本来,他们将如“过客”般湮没无闻,幸好有舍伍德•安德森,有他的《小城畸人》。他和他的《小城畸人》留下了他们的影像,揭示了他们生活惯性之外的独特情绪欲望等,令今天的我们可以去体味瓦恩堡镇那一缕缕旧精魂。


惯性是生活的常态,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生活在生活的惯性里,仿佛水磨里的磨盘,周而复始,旋转不停,一圈又一圈,一年又一年。


惯性随时序流转。农人耕耘、播种、薅锄、收获,一年四季与季节一起,在土地上辛勤劳作,既是季节要求,也是一种惯性。惯性是规范使然。老师传道解惑,医生治病救人,商人经营营利,牧师宣讲教义,记者外出采访等等,都有其基本要求,既然选择了这样的职业,就必需在相应的框架里行动。惯性隐藏于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出生、成人、死亡,幼年无知、童年懵懂、青年热血、中年沉稳、老年衰老,爱情、婚姻、家庭,父母、兄弟、妻儿等等,都蕴涵着成长的惯性。


《小城畸人》里的人物无不生活在惯性之中。《未曾说出的谎言》里雷•皮尔逊是种植园上的雇工,生活里饱含时序的惯性。《“古怪”》里的埃比尼泽•考利经营着一家商店,生活里必然有职业的惯性。《思想家》里的塞思•里奇蒙,《坦迪》里的坦迪•哈德,《走向成熟》里的海伦•怀特,包括串起全书的乔治•威拉德的生活里,都有成长的惯性。


生活的惯性只是《小城畸人》的背景,不是舍伍德•安德森的关注点。舍伍德•安德森着力表现的是这些生活在生活惯性之下的人身上不同于常人的特质,比如他们独特的情绪,他们隐蔽的欲望。


人之为人,人之所以成为与“别人”不同的人,是因为他们有完全自我的情绪与欲望。这些情绪与欲望,对待这些情绪与欲望的态度,在这种态度影响下的行为方式,构成了独特的“我”、“他”、“你”。


在舍伍德•安德森的笔下,《小城畸人》里的每个人,都在生活的惯性里活出了自己的个性。飞翅比德尔鲍姆之“手”的奇特和他对“手”的控制与恐惧;里菲医生那“像瓦恩堡果园里生长的畸形的小苹果”般的甜蜜故事和他在口袋里变成“纸团”的碎纸片;耶西•本特利在农场的艰辛劳作和他“虔诚”得令今天的人看来有些不可理喻的信仰;艾丽丝•欣德曼曾经有过的“一段恋情”和她雨夜看似突然其实却在情理中的“裸奔”;柯蒂斯•哈特曼牧师身体里“上帝的力量”与他个体的欲望之间无休无止的争斗;伊诺克•鲁滨逊在绝对的“孤独”里营造的那个完全属于他自己的世界;乔治•威拉德对瓦恩堡镇生活看似旁观的深度锲入和他在瓦恩堡镇成长后的“离去”……一篇一人,一人一性,每个故事都很奇特,每个人的个性都有点怪异。但认真回味,却咀嚼出奇怪与怪异之下的人之常情。“他”们的故事和在故事里表现的情绪与欲望,若涓涓细流直抵人心,润物细无声,令每位捧卷者都可以读出“我”来。


畸人见于《庄子•大宗师》:“子贡曰:‘敢问畸人?’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成玄英疏:“畸者,不耦之名也。修行无有,而疏外形体,乖异人伦,不耦於俗。”“侔者,等也,同也。夫不修仁义,偶于物,而率其本性者,与自然之理同也。”在庄子看来,畸人虽“乖异人伦,不耦於俗”,但其本性却“与自然之理”相符相侔。《小城畸人》用“畸人”一词来指称舍伍德•安德森的笔下众生,应该也有认为他们都“畸于人而侔于天”的意蕴。


苏轼《僧圆泽传》里,有“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一诗。一百年后读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我们亦可感觉到从他笔底流溢出来的丝丝缕缕的旧精魂。这些旧精魂虽是一百年前的美国瓦恩堡镇人幻化而成,是异国异种,但“身虽异性常存”,他们身上的情绪与欲望,这些情绪与欲望里的人心与人性,却是共通的,令我们觉得似曾相识,甚至感同身受。


2020年10月22日
魏明伦的《巴山鬼话》是其杂文代表作的结集。不是谈鬼,而是借他人所称“鬼才”自称。文多成世纪之交,涉及方方面面,言辞犀利尖锐,语意讥诮讽刺。句多对偶,文有古风,仿佛现代文言;揭人性痼疾,意追鲁迅,不及其深邃。胆大意深,情切言急,虽不能说如“投枪”“匕首”,却也常见肉见血,读来淋漓。


很多年前就知道魏明伦,知道他的剧作《易胆大》《巴山秀才》《潘金莲》《夕照祁山》等;知道他爱写赋,成都九眼桥上游不远的安顺廊桥头,曾刻有他的《廊桥赋》,但后来却不知为何不见踪迹了;知道他是闻名全国的“鬼才”,写作不按常规下笔,信笔写来多有惊人处;却没认真地读过他的作品,书柜里也没有他的书。后因写《方言与识字》,开始关注川内作家,买了这本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1版1印的《巴山鬼话》(魏明伦称其为“壬辰本”)。此书1994年由海天出版社首次出版(魏明伦称其为“甲戌本”),1997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魏明伦称其为“丁丑本”),2006年文汇出版社又新印(魏明伦称其为“丙戌本”)。从此书的再三重版重印,可见其受出版社和读者的欢迎程度。


2020年10月23日
止庵的《神拳考》与大多数关于义和团的书籍不同,不走历史考证、事件评价、文学演绎的老路,而是希望通过对这一运动中的现实、“神奇的现实”、仪式与巫化、希望与信仰、真诚与欺瞒、“神—鬼之战”、“人—人之战”等的分析,揭示其社会基因、文化底里。多引史料,不自说自话,读来悲且叹,心惊不已。


读书稍多,总会时不时遇到“神人”。此神人,非神话世界里的天上之人,而是活生生或曾经存在或今天还在的作者,他们隐身于茫茫作者之海中,不为视域狭窄的我所知。不期然读到他们的文字,会心之余有重逢之感,喜欢之余佩服不已,觉得“此文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读。”止庵,就是我读书遇到的“神人”之一。


最开初遇见止庵,是商务印书馆的《风月好谈》,以为“风月”是“男女情事”之风月。买回来一读,才知道“书名就借用了川端的‘风月好’,后缀一‘谈’字。当然只是中意这字面,所收篇目实与风月无甚干系。”虽不是想象中风月,但读来却“景色”无限,令人回想不已。后来,又买了止庵的《六丑笔记》《神拳考》。喜欢止庵的文字,是因为有书卷气。止庵读书多,喜欢引文,信笔引来,恰到好处恰如其分,胜过千言万语;止庵行文讲究,看似絮絮,其实娓娓,淡言闲语里峰峦无限。喜欢止庵的文字,是因为有深度。止庵的文字看似波澜不惊,其实却暗含机锋,比如他在《历史情绪与情绪之外》(《六丑笔记》三卷)中说:“易代之际,人物多可体恤原宥,他们没有法子。”站在今天,我们尽可以对“易代之际”某些人物的选择等等言说不已,肯定也好,批评也好,谴责也好,都属“站着说话不腰疼”。他们的所作所为,其实“多可体恤原宥,他们没有法子。”一句“没有法子”看似平常,但却道尽了个人的渺小与卑微,其间透出的渺小与卑微的个人的心酸与痛楚,多少有一丝杜鹃啼血的况味。总之,一句话:喜欢读止庵。


《神拳考》封面内折页上有两段文字。一段介绍止庵,很简略:“原名王进文,传记与随笔作家。著有《惜别》《周作人传》《樗下读庄》《老子演义》《插花地册子》等。”一段提纲本书,得要领:“本书的写作,既不为介绍义和团这一历史事件的始末,也不意图对其作出评价;而旨在将这段历史置诸文化批评项下,对当年的种种‘假话、空话、大话和我们不能懂的话’予以剖析,从而揭示这一运动中国民的整体精神状态,并触及更深层次的文化本质问题。”名曰《神拳考》,“虽也有‘考证’的内容,更多的却侧重于‘考察’。”考察义和团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基因、文化底里。既不简单地溢美赞颂,将其拔高为什么什么运动;也不简单地贬低斥责,视之为迷信虚妄等等也者。而是从文化上分析其起源、流行、失败、消亡(其实并未消亡)的过程。视角独特,考察得力,观点新颖,令人眼开。


2020年10月28日
张正隆的《无上光荣》,通过“中日双方亲历者的回忆”,以马占山为核心,以江桥抗战为重点,写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2年底和1933年初,马占山、苏炳文和李杜、王德林等几支较大的义勇军,陆续退往苏联”期间的东北军、义勇军的抗战。再现先辈“为国家争地位,为民族争人格”的艰辛过程。


《无上光荣》算得上张正隆的另一部作品《雪冷血热》的前集。《雪冷血热》写东北抗联的抗战,而《无上光荣》写的则是抗联之前的东北军和义勇军的抗战。写东北战事,是张正隆的本行,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的《雪白血红》,就曾因“秉笔直书”令人耳目一新,甚至曾被禁发行。他后来的《中国1946》《枪杆子:1949》,书名虽有全局的味道,但所写其实依然是东北。读《无上光荣》,有几种情绪萦绕于心。一是钦佩,对抗敌者的钦佩。那些“为国家争地位,为民族争人格”洒下热血的军人,不管他属于什么党派,他们都是真正的中国人。面对他们“军人最大的实力,便是一个死字”的豪言,为国为家舍生取义的壮行,不管怎么钦佩都不为过:他们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脊梁。二是仇恨,对日本的仇恨。这个在唐宋时期曾经大力学习中国文化的国度,给我们带来的伤害是别的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对于每位中国人来说,这种伤害都是痛入骨髓的。不管怎么对自己说要宽容,造成那些伤害的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人,但这种仇恨却一直深埋在心,永世难忘。三是悲哀,为自己的国家曾经如此落后贫弱而悲哀。虽说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但回顾晚清至民国积弱积贫饱受欺凌的历史,特别是日本侵略侵占了大半个中国的历史,不能不涌出一种无言的悲凉哀伤。四是愤怒,由张学良的不抵抗、东北大地汉奸蜂拥而愤怒。九一八事件吉林辽宁东北军的不抵抗,是现代史上的一桩“谜案”,但东北军听张学良的,不抵抗的命令也是张学良下达的,不管后来的张学良如何,这个责任他终究是逃不掉的。他的政策,他的命令,令人痛恨。而日军占领东北后,包括后来占领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后,蜂拥而起的汉奸更是令人切齿不已。记不清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一个说法:抗战时期投日的“汉奸”,以国度计,居古今投敌世界之最。不知道这个统计是否准确,若真准确,那么这个世界之最真是令我们无言以对。也曾经设想过自己身处其时,会是什么模样。热血沸腾,奋起抵抗?抛家弃业,逃向远方?颔首低眉,做个顺民?投身事敌,助纣为虐?我不敢说自己肯定会选择第一,也不一定选择第二,但最多也只会选择第三,万万不可能选择第四。对于平民百姓为说,当“亡国奴”是无可奈何的事,但投敌事敌、欺凌同胞,不管你有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曲线救国”等等,永远也不可原谅。


2020年10月31日
瑞典人林西莉(塞西丽娅•林德奎斯特)著、李之义译的《汉字王国》,“选取200多个与人生活有关的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其起源和特点。不限于对文字的分析讲解,从文字深入中国人的日常习俗,文化文明。知之为知之,不知不牵强;不囿于前人旧说,偶有新见。域外视角,实证精神,值得一读。


中华文化之所以成为四大文明古国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独一无二的表意文字这一重要基因。汉字,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本源和根。没有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万变不离其宗的传承,就很可能没有中华文化历古至今的保有。所以,认识(非只是认得,而是要明白起起源、演变等等)汉字是理解中华文化、文明的重要途径。《汉字王国》或许就是从这一理念出发,来解读其所选取的200多个汉字的。从书的内容结构看,具体解读汉字部分,远远低于其阐释寄予在汉字里的国人生活习俗、文化文明部分。虽不至于说《汉字王国》是一部中华文化史,但我们至少可以从中领略到中华文化的一些精髓。《汉字王国》副署为“讲述中国人和他们的汉字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在汉字的起源及其发展中的中国文化史”。所以,《汉字王国》不仅仅是“西方人学习汉语的主要读物”,也成为“理解书面文字的钥匙,而且也有助于了解这些文字被创造时的实际和今天中国的生活。”此书最为可贵的或许是用科学的态度来解读汉字,不人云亦云,不囿于旧说,时有新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点也不勉强,更不自以为是自说自话。比如说到豐字,作者说:“按照传统解释,它是一种被称之为‘斗’的祭祀容器的形象。但是很多专家曾经指出,这种解释过于含糊。相反,很多方面表明,它是一面鼓的形象。如果人们拿过去的‘鼓’字与之相比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明显的相同之处。唯一的实质区别是,‘豐’字的上半部分笔画明显多于‘鼓’字,此外还增加了一些我们还不知道其含义的东西。”既将旧说列出(它是一种被称之为‘斗’的祭祀容器的形象),又将自己的新见表达清楚(拿过去的‘鼓’字与之相比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明显的相同之处),对自己不知道的也说明白(增加了一些我们还不知道其含义的东西),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就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2#
发表于 2022-8-23 16:51 | 只看该作者
问好老师。非首发作品不能作为计酬推荐对象,望知。
3#
发表于 2022-8-30 21:50 | 只看该作者
喜欢叶兆言的一九三七年的爱情。向读书大家致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2 18:16 , Processed in 0.11641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