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万里山水 于 2022-8-30 21:36 编辑
生存的地方和乡村相邻,可以说从小就和乡村有着亲密的接触。问题是没有更进一步的交流,我所说的亲密的接触,也就是经常从村庄里穿越,从田地间走过,见过乡村里面的人们而已。也有过去乡村亲戚家走访的经历,那也多半是小时候的事情。更多的时候,还不如从文学作品,电影电视中对于乡村的了解更多。我喜欢看乡村题材的电影,都是充满热情地讴歌和赞美,都能感受到其中涌动着的时代情感和人们心中的热忱。时过境迁,改革开放,提倡单干,宣传小岗大于宣传南街,集体致富让位于自谋出路,乡村的繁荣和萧条,空心村和美丽乡村建设,振兴乡村的景致和宣传,未必能让人更清晰地了解现实里的乡村,所以对乡村的报道和相关文字,当然包括各种文学作品,一直有好奇和热情,想去了解和洞晓,这和小时候去乡村的亲戚家走访有点相象,但是似乎又有所不同,就是想了解一下,剥开了宣传的渲染的真实的乡村。作者梁鸿的非虚构作品《梁庄》,无疑是可以满足这种心态和心情的作品,使用了半天的时间,阅读完了这部非虚构的精品之作。
非虚构作品,一种新命名的文学体裁,类似于报告文学或者纪实文学,但是似乎有更为宽泛的空间。本篇非虚构作品的作者梁鸿,从事评论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她还是梁庄这个村庄里长大的乡村女子。回到长大的村庄,也是她内心的需要,以更成熟的心态去审视和接触她长大的地方。从文字中可以看到,回到自己长大的地方,梁鸿做了足够的案头工作,以及物质的人身的考虑,应该使用了一个较为隐秘的录音机,这样可以完整地记录采访和接触的人的全部的准确语言资料,还有就是做为一个女子应该有的安全考虑。一家人一起去,包括自己的父亲,兄长和姐妹,哥哥自然是她的保护者和陪同者,加上之前家庭和村庄里结下的良好人缘,梁鸿一家回乡省亲,可以说是鱼归大海鸟入林一样的自然,梁庄有梁鸿母亲的坟墓,有着自己生命的依恋和寄托。所以这次有着充分准备的回乡,可以说是一次非虚构作品的完整呈现,以及伴随着亲情浸润的余音缭绕的乡愁交响。
梁鸿的省亲访友行动,涉及到了乡村的方方面面,有文字的描述和众多采访人的原话复原记录。告诉人们,可以使用如此短平快的方式去表达和记叙想要表达的内容。可以说为想做这样尝试的人们做出了一个表率和样本。以梁庄为标本,去审视和考量中国的乡村现状,也是一种难得的资料样本,这个可以在作者书写和记录的态度中得到信任的所在。亲情是梁鸿作品的序幕和尾声,以对母亲的怀念和对母亲的依恋,暗喻着对于乡村的无尽深情和记挂,抒情的文字,有着对于生命的扣问和乡村的反思感悟,以此为勾连和融会,透露出对于乡村的记载绝非是一次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是一次认真的努力客观全面的记录和感怀。
梁鸿采访了现任的村支书,走访了曾经的小学校园,照顾孙辈的村庄里的老人,死了外出打工亲人的留守妇女,靠血拼和游走犯罪边缘成功的企业家,居住了坟墓里的乡村里的边缘人,村庄里的被人们遗忘的人,不愿意火化而死的人和他的后人,生了一堆女儿还想生一个男孩的乡村女子,和后夫回家照顾前夫的人,照顾孙子辈的老人们,有几个养鸡场的乡村人的家庭生活,这些个体的人和具有代表性的人群,可以说涵盖了乡村生态的方方面面。从非常具体的记录里,可以看出人们非常想了解的事实和真相,以及弥补了众多人们未及思考和发现的部分。
乡村的干部体系,比如对村支书的认定,其实是没有进入到国家行政序列的,如果进入了,就可以有行政级别,拿公务员工资。即使有,也是一个形式,只有极少数人才有较好的待遇。如此奔波和操心的事情,难免不让这些基层的小领导们打擦边球。即使村干部真的为村庄花了大力气,操心费力,村民们未必领情。因为在村庄里,他们依然享有特权,并且从这些特权中谋取了私利。而现今的社会,中国的农民和村干部之间,甚至是中国农民和政府之间的矛盾,不但真实存在,而且不会有根本性的解决。其中原因,有对比和认知的人,不难发现其中的究竟和根源。
乡村的教育的破败和校园的消亡,从梁庄校园变成猪场的变迁,可以看成是一个形象化的演变过程。没有了乡村校园的文化氛围,人们精神委靡,读书无用论成为乡村人们的习惯认识,老师被遣散,校园凋零改做它用,孩子们的放任自流,人们丢失了村庄的曾经有过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对教育的文化的崇高感,对求知的信心和信念随之演变成麻木失望,曾经的热望荡然无存。造成这种现象的有深层的原因,也有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村干部为了自己的私利,直接把教育的费用改作了用途。曾经的建校石碑被改成猪圈的垫板,可以说是一种形象化的演绎,活生生地上演着悲催和堕落的含义。
《梁庄》还记录和描述着农民工,留守妇女儿童,留守老人的诸多悲酸无奈,以及对于这种情形出现的原因的思考和控诉。对于长期在外一年只能回家短暂几天的打工者和留守者的性的问题的拷问,这种违反的人性的社会现象,没有人去解决和长期的漠视,难道不值得人们反思和做出回应吗?村庄里老人的悲催生活,似乎和短视频里二舅和他的母亲一样,活得异常辛苦和煎熬,因为缺失物质的保障,以及亲情的浸润。有的只是担忧和付出,支撑着家庭的轮轴,支撑着社会的轮轴,艰难的运转和前行。
《梁庄》里的企业家,因为贫穷而外出打工,受尽欺辱,靠着打砸抢,靠着兄弟帮,最后总算站稳的脚跟,不单单靠拳脚硬,还努力学习了相关业务知识,总算明白了官商一家的事实。能做到可以与县长,公安局长光明正大坐一块。原来是被抓的人,现在是名副其实的企业家。阅读这种叙述和经历,人们眼前应该能闪过众多类似的案例和形象来。
乡村里的人们,未必都是悲催的人们,也有个别得意的人们。就像这个社会,无论有多少人们还为着生活奔波操劳,总归有少数人逍遥和自在。悲凉的大地,衬托着些许的快活,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自生自灭的乡村,期待着新生和复兴。喜欢梁鸿文字里对于乡村祭奠老人的表达,那是属于民族属于个人最深切的情感,谁遇到这样的表达,都会被触动心弦,心为之感应,情为之共鸣。十年前的文字,也只是短暂的瞬间,感觉和现在一样,可以共振和共情。
梁鸿的行动,所带来的真实的文字呈现,可以说达到了人们对于乡村的模糊观感和印象的修正,微调了平常中对于乡村的概念和认知。这种观察和亲历,比虚构有着无可比拟的力量和洞晓。梁鸿所提到了梁庄,位于河南西南部,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吴镇梁庄村位于穰县西北部,距离县城40公里。这样的地方,和我见到的乡村气候和地理状况类似的较多,我保持着对于乡村的好奇和关注,我知道,这关乎和我们一样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命运,期待和情感,关乎明天和未来。这不单单是文学的事情,也是身体力行的任务。
2022年8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