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1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非首发] 蛀书记(2021年2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9-3 11: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21年2月1日
袁行霈的《陶渊明集笺注》是中华书局“中华国学文库”版。从头到尾读了一遍陶渊明,有的是再一再二再三,有的却是新遇。诗文有高下参差,但不为物役、寄情山水、萧远恬淡的人生态度,却一以贯之,令人仰止。袁氏的校勘、题解、编年、笺注、考辨、析义,内容丰富,搜罗齐备,确有大家气象,读来长见识。


对于古诗,比较喜欢秦后、唐前的。这并不是自己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对古诗有什么特别的感慨,而是觉得这个时间段里的古诗比较好懂,自认为自己读得懂。先秦的,主要是诗经、楚辞,总觉得有些诘屈聱牙,有些字的字形、字义都大异于今。字都认不全,音都搞不准,要理解诗意更是瞎子摸象,盲人过河。唐时格律出现,对平仄的要求严厉起来,还要求诗要借古用典,对于追求这两者的诗,觉得形式的成份较重,有渐趋做作之嫌。虽然唐诗声名煌煌,蔚为大观,读之也琅琅上品,却依然有隔膜。至于宋诗,更觉得不如宋词,特别是宋元时期的小令。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既有秦统一文字后与今的相通,又有未完全格律化的通俗,浅白易懂,比如《古诗十九首》之类,不知典故,不谙格律,也能读得大致明白。


喜欢陶渊明,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陶诗既好懂又典雅,容易读明白,能体会到诗意,当然这明白是自以为是的明白。陶诗也常用典,这些典故不特别生僻,稍有历史知识者大体都明白其所指,即使不知所指似乎也不太影响理解。好懂不等于浅显,更不等于无聊无味的大白话,与今之梨花体、浅浅体等,更有天壤之别。二是陶诗里有股既非文人又确是文人的味道,容易亲近,又有文学的意味,写醉酒犹见邻里老翁醉卧草丛,肯定不会卧于泥涂,也不会吐得一塌糊涂,写耕作若睹乡村矍叟使锄把犁,肯定不是一脸病容,也不是佝偻着头点地。既不是玩弄文字令人望而生畏的作家,也不是拿污秽丑陋说事的诗人。三是陶陶诗既抒个人胸襟又寄家国情怀,写自己性情追求细腻入微,穷到酒难入唇,却不斤斤,也未落入唠叨“小我”的俗套,放眼乱世冷眼德丧多用春秋笔法,看似不经意,却力透纸背,可以体会到他那份不同寻常的“关切”。细微却又跳脱,关切而能远观,需要有对个性的坚守,需要有非常人的心胸。最喜欢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这四句诗。前句的恬淡之情,或为古诗之最。不仅是恬淡,还有操守,不采其它偏采菊,其间的寓意明白晓畅。后句的深刻,或为古诗之最。不仅深刻,而且冷峻,把人生无常与人情世故说得率直透彻。


2021年2月7日
蒋蓝的《蜀地笔记》分上、中、下三编:《蜀梼杌外传》《蜀轸流转》《蜀中广记别裁》,从史实考遗、风物考辨、胜迹考察诸角度。虽立足于四川一域,却搜罗闳富奇崛,书写纵横捭阖,见识自成一家。有传统笔记的影子却不拘泥,用散文笔调却有超越,将历史、文化、风物、民俗、传说等融为一炉。值得一读。


上中下三编的编名,均有来历。《蜀梼杌外传》源于宋代蜀州新津人张唐英的《蜀梼杌》(又名《外史梼杌》),“蒋蓝选择这个冷僻的词语作为编名,显示了他偏好的另类史观。”《蜀轸流转》之“‘蜀轸’是蜀琴的另一种说法,显然蒋蓝用代表蜀地文化的器物之一——古琴来比喻四川的风物。”《蜀中广记别裁》源于明代福州侯官人曹学佺的《蜀中广记》,“‘别裁’表明作者新的调查和写作。”三个编名暗示着文章的内容,上编多与历史相关,中编所涉多为风物,下编主写名胜遗产。文章重点集中于“考”,就是写名胜遗产的,也少景致描摹,多实地考察后的爬疏剔抉。文章风格体现为“记”,虽沿袭前人手法却有自己的新意,有“文”味却不囿于文。对于了解认识四川,有所助益。


发现几处错漏,这些或许错了的地方,应该不是蒋蓝的原因,而是排版的问题。一是序言第5页第2段第4行“原为楚国史书名,后有四川新津人唐英拟为书名《蜀梼杌》,比喻为可以警戒后人的历史。”文中的“唐英”似乎应是“张唐英”:撰写《蜀梼杌》的是新津人“张唐英”。二是正文第5页第2行“勇士们正浩然东进助周武士灭掉商封王。”文中的“商封王”似乎应是“商纣王”;文中的“周武士”或应为“周武王”,但写作“周武士”(周之武士)也说得过去。三是正文134页第1行“而《说乳》辑录的《太平寰宇记》时,泄露了所谓望帝‘禅让’事件的真相。”文中的书名“《说乳》”似乎应是“《说郛》”。《说郛》为明代陶宗仪所著,多辑录汉魏至宋元的各种笔记汇集而成。四是正文第171页第4段第4行“宋朝刘灏的《广群花谱》称之为‘太平瑞圣花’,改名改姓,显然还是采用的御用称谓。”文中的书名“《广群花谱》”似乎应是“《广群芳谱》”。《广群芳谱》原名《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原作者是王象晋,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汪灏将《广群芳谱》增删、改编、扩充,成书,收录在《四库全书总目》"谱录类"著录。五是正文182页倒数第三行“枝丫纵横盘错,风舞龙蟠,密如蛛网。”文中的“风”似乎应写作“凤”。六是正文261页第1段第3行所引花蕊夫人《宫词》“午殿头宣索鲙,隔花催唤打鱼人。”前句句首漏掉了一个“日”字。七是正文148页第1段第6行“在金刚上极目远望,日出、云海、佛光、晚霞,令人心旷神怡。”文中的“金刚”似乎应是“金顶”。八是正文第360页第2段“清朝钱塘人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六当中,有《小峨眉》一条记载。”文中的书名“《两般秋雨庵随笔》”一般写作“《两般秋雨盦随笔》”,虽然“盦”同“庵”,但作为书名,似乎写作“盦”更好。


2021年2月17日
龙榆生的《词学十讲》是“大家小书”之一种,以词的音乐性为重点,讲词这一文学形式的兴起与发展,欣赏与创作。多以宋词名作为例,广引前人述评为证,分析四声平仄、对偶参差、比兴抒怀等词之要素。既精深专业,可作填词之参考;又通俗易懂,能为常人所理解。只是我在词之门外,书虽读之,收获却无。


四十年前读中师时,买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夏承焘、盛弢青选注的《唐宋词选》,是接触词之开始。比较喜欢词这种文学形式:和规则整齐的近体诗(指有音韵平仄要求的绝句、律词)比较起来,作为“长短句”的词,读起来更为琅琅,参差的句式,仿佛变化万端的现实生活,“幽约怨悱”之“低回要眇”,往往无意间击中年少时的怀春之情。《唐宋词选》从头到尾读过,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几十首背过,比如“平林漠漠烟如织”,比如“小山重叠金明灭”,比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比如“暮雨沉沉楚天阔”,比如“拣尽寒枝不肯栖”,比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比如“十年生死两茫茫”,比如“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之类,现在脑海里记忆最深的词作,差不多都是那时的积累。四十年过去了,虽然读了更多的词,比如花间集、苏轼词集、饮水词等,读了更多解说词的书,比如人间词话、叶嘉莹的“词选讲”系列,但喜好却仍和当初一样:喜欢简短明了的小令。简短,则容易记住,也不适宜表达更为深邃的情怀。明了,则比较好懂,多读几遍便隐约可知词意所指。对于我这样积累少,功底差,理解力不强,不懂古音古韵,浅显得浅白甚至浅薄却又偏喜欢读点古典的人来说,正好。这也是为什么会在春节期间在书柜里抽出《词学十讲》的原因吧!


《词学十讲》第九讲、书第162页,龙榆生录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讲解其中的比兴手法,将词的末句标点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与通常的标点方法有异。北京燕山出版社《苏轼全集》卷四十七《词集》里,此句标点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词鉴赏辞典》里,此句标点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对于对苏轼此词出现不同标点方法的原因,叶嘉莹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名家论稿》中有专门论及:“此词结尾处的‘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十三字长句,按一般规律,原当将之标点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也就是每句字数为五、四、四的停顿,而且最后一个四字句应该是一、三的读法。但一般选注苏词者,却大多将此一句标点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也就是七、六停顿,而七字句是三、四的读法,六字句是三、三的读法。”“标点之不同,则因古人诗词之读法,原有以声律为准之读法与依文法为准之读法二种。讲解时可依文法为准,而吟诵时则应依声律为准。一般苏词选注本将此句断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是依文法的断句。但依声律,则仍可将此句读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在‘是’字下的停顿可视为‘读’,不视为‘句’,而‘点点’二字,则既是对‘杨花’之描述,也是对‘泪’之描述。”龙榆生《词学十讲》重讲音韵,依声律之读法标点,应无大碍。作为普通读者的我,却喜欢依文法且在“来”字后略有停顿的标点方法,即三、四、六的读法,觉其更有韵味,更得词之要旨。


2021年2月24日
《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被誉为“谭伯牛关于晚清历史的经典之作”,以与太平天国的生死决斗为抓手,刻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荃等晚清名臣及咸丰、慈禧等当朝人物。既着眼全局,定是非于一言;更注重细节,令晚清之世道国情,政局人情,所涉人物的性格等跃然纸上,生动鲜明。颇可一观。


晚清历史是一部“痛史”。自居为“天朝上国”的大一统封建帝国,被船坚炮利的列强不断凌辱,渐次沦丧主权,沦为“东亚病夫”。每回味这段历史,都痛心不已,无奈之余徒唤苍天。但晚清却也风云际会,内忧外患激发有识之士攘臂奋起,一批杰出人物应运而生,虽不可能扭转“沦丧”的大方向,却也为后人增添了些许自傲的谈资。每看到他们的所作所为,多私心赞许,景仰之余悠然神往。他们是谁,勿需明言。虽形格势禁,相当长一段时间被划为“另类”,列入“反面”,但他们的事功令名,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对国家统一的维护,在不利情势下的后起直追、委曲求全,在几无可能时的不言放弃、坚毅执着,却人尽皆知,或可谓为“精忠报国”传统的最后光辉。的确,他们都是封建朝廷的大官僚,是腐朽帝制的既得利益者和倾心守护者;他们手上都沾满了造反者的鲜血,他们的事功建立在荒外战骨(年年战骨埋荒外)、万骨枯(一将功名万骨枯)的基础之上;他们都津津于几千年的文化道统,缺乏再造乾坤、重启天地开创崭新局面的非凡气度与宏大格局。后人可从所属的阶级营垒,所处的时代大局,所标的个性品行,所著的作品文章等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阐释评说。不同的起点,有不同的结论;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心得。但不管怎样,研究晚清历史甚至研究几千年的中华史,他们都应该是不可回避的人物。仅此一点,就可说明他们的非同一般。他们的名姓,在谭伯牛的《战天京》里生动、实在、鲜明。或许以前对他们不知所以,甚至有所误读误解,但只要读过《战天京》,他们就能从故纸堆里活过来,或雍容大度、或亢直梗介、或圆融狡黠、或精明强悍地站在面前。谭伯牛不事前划定“红脸白脸”的畛域,用其搜罗的大量旧籍旧文为凭据,深入事件底里探索来龙去脉,深入人物内心分析性格品行。对人物的褒贬在他的探索、分析中自然显现,评说水到渠成恰如其分。谭伯牛不是要做什么翻案文章,而是只想还原历史的真实,为被污名化的他们正一次名,为后人了解认识传统文化里的“先贤”提供一个既特别其实也只是常规的视角。


2021年2月27日
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简体字本”第二部,含《史记》卷十九至卷六一(四表、八书、三十世家、一列传)。世家以时间为轴叙说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的承继、兴亡,有如历史年表,但时有细节嵌入,言语精彩,故事生动,令历史活灵活现。大多零星读过,系统再读别有意趣。第三部的列传,应是最精彩者,期待。


与已读的简体本二十四史第一部一样,第二部依然有一些错漏。1、《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857页,“元朔五年,侯章薨,元后,国除。”其中的“元后”应为“无后”。2、《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979、982、983、984、985、986、987、989、991、992、993、994、995、996、997、998、1000、1001、1002、1003、1006、1007、1008、1009、1010、1011、1012、1013、1014、1015、1017、1018、1019、1020等页,表内文字均有倒印。3、《晋世家第九》1378页:景公三年六月,“晋军败,走河,争渡,船中人指甚众。楚虏我将智罃。”1379页:景公十二年冬,“智䓨自楚归。”1381页:悼公元年正月,“智䓨迎公子周来,至绛,刑鸡与大夫盟而立之,是为悼公。”后两处之“智䓨”应写作“智罃”。4、《赵王句践世家第十一》1426页:“王之侯卒,子王无彊立。”1429页:“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赵,杀王无强,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1429页之“王无强”应为“王无彊”。“彊”虽“同‘强’”,但同一人而名两写,有误。另:将列传之第一篇《伯夷列传》列入本部,似有不妥;若将其列入第三部,似乎更好。


2#
发表于 2022-9-5 10:27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您的发帖支持。祝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3 04:50 , Processed in 0.11055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