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254|回复: 6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那么一条金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9-12 23: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草央 于 2022-9-13 10:56 编辑

那么一条金线
——诗词学习笔记 3

  浅浅终于与中国作协擦肩而过。

  因为贾浅浅的事和诗词也有关系,俺学习的脚步也就从莫高窟敦煌曲子词,一下子跨越到了当下。
  事件当事人浅浅到目前为止,倒没有怎么吱声,吃瓜的却炸了毛,有为诗人落选点赞的,当然也有为美女打抱不平的,总之,文坛不平静。

    事件本身,我说不上话,因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够不着说三道四的份,差距太大了,水平、资格、地位、关系(包括俺爸,呵呵)的悬殊都是天壤之别。

  虽然如此,却不妨碍我说点别的,比如就事情而言,我觉得“落选”二字就很简单,简单得就像高考,上线录取,低分淘汰,当然也还可以东山再起。

  浅浅落选怎比高考?
  我也就这么一说。记得文艺界有那么一条线,名字很漂亮,叫“冯唐金线”,很多人不认同,甚至反感,如果抛开大作家冯唐与大作家韩寒私人之间过节不谈,我们广泛而论,我还是相信有那么一条线的,这条线是不是金的,或者镀金的,我不知道,但是功用于“高考录取线”一般无异。比如,浅浅就是没有上中国作家协会的线(技术的、三观的、艺术的或者其他什么的),如此而已。

  就那么一条索子,既如高考录取线那么无情,却又没有高考录取线那么绝对,为什么?道理并不复杂,因为这条线它用在文化艺术领域里不像数理化考试成绩,它是无法得到量化的,怎么考评?即便可以量化,某些比赛(如文体)的评委记分规则,也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然后集中大家的评价,最后得分才可能尽量靠近那么一条貌似合理的线,大众比较容易接受的线。

  如此,我们用“冯唐金线”来解释很多我们无法理喻的行为,比如在日常,年轻舞蹈老师轻松地扭动水蛇腰,同时在广场里不留情面地批评大妈扭不动肥胖的屁股,其实,这就是非常典型的“冯唐金线”,用他自己个人内心的标准线来要求,讥讽“线下”人群什么来自大车店水平啊,什么丢人现眼啊,殊不知自己正混迹她们中间而不自知。他的“金线”在某时某地的“价值观”与他的“朋友圈”的平均“金线”不在同一水平面,他超越了这个朋友圈的“普世”价值观,不被老头、老太们追着讨伐才怪呢。
  当然,这条金线我们也经常用来衡量自己,抱怨自己的佳作美篇无人赏识,常恨伯乐不常有,恨无人慧眼识珠,然后自我陶醉,王婆卖瓜,频频自己刷屏,提帖霸屏。

   那么,我们怎样才会让自己的“线”被人认可或接受,让人觉得自己不是孤芳自赏,而且还识得别人作品的好处呐,这就要求我们自己心里的这一条“冯唐金线”,与大多数人的“线”的高度基本重合,这样用它来衡量某人(物、作品)的水平,才是所谓“普世”(合群)的价值观,反之就可能有失偏颇。

  我们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线和大多数人的线相重合,就要看我们外在的环境和个人的修为了。就环境而言,要是你的参照线是大妈这个群体,那么好,你可以和大妈们其乐融融伴舞了,如果你的参照线是高出周围环境,你最好还是另选它处,去舞蹈训练班找舞伴吧。而个人修为方面,一是你的思想是不是认同这种所谓“普世价值观”(这里所谓普世,指你所在群体,与WTO类标准线什么的无关,呵呵),二是你的水平是不是高于或者等于所在环境的平均水平呢?

  上面聊到了“个人”金线和所谓“普世”金线,接下来我们要聊聊对错,还是回到上面的例子,我们不能说年轻舞蹈老师的“冯唐金线”错,这些老头老太也确实不够阿罗多姿,而老头老太的“冯唐金线”当然也没有错,也就是晚(网)上来广场自娱自乐,何必苛求?

  当然,本题因浅浅而起,回头俺再来说说她,就作品而言不过就是写了写人的三急嘛,你看还有“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呢,也还有诗坛争论不休的梨花体呢……,这些不过是见仁见智而已,你的、或者你们的“冯唐金线”可以容不下她们(其实,俺真的也不喜欢她们),她们也照样圈着她们的粉丝,而他们也在这个时代烙下了一个个印记,是不是流传百世,不好说。

  文艺到底有没有“金线”?前面我坦承不认为“冯唐金线”不存在。要是你问我,那摆出来看看呗,呵呵,我还真摆不出来,但是,我相信它(金线)就在那儿,个体的、团体的都在那儿。
  如果一定要我说,我只能绕着说:

    有一位导演曾对我(注:冯小刚 )说这样一番话,让我出了一身冷汗。
    他说:电影应该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得是酒。你拍得东西是葡萄,很新鲜的葡萄,甚至还挂着霜,但你没有把它酿成酒,开始时是葡萄,到了还是葡萄。另外一些导演明白这个道理,他们知道电影得是酒,但没有酿造的过程。上来就是一口酒,结束时还是一口酒。更可怕的是,这酒既不是葡萄酿造的,也不是粮食酿成的,是化学兑出来的。
  他还说:小刚,你应该把葡萄酿成酒,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杯又一杯的鲜榨葡萄汁。
  对我的电影,我听到过很多批评,大多都是围绕着“商业”两个字进行的。但上面这位导演的批评却略过了这些表面的现象,说出了问题的实质。
  上面这段摘自冯小刚《淤出来的聪明》的第一节,它道出了一部好的影片的“金线”:像葡萄酿成的酒,我想你写的东西,如果读者品味也像葡萄发酵后的甘醇,那作品一定就是上了“金线”的。

    金线在哪儿?俺不知道,真的。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2-9-13 20:07 | 只看该作者
诗歌大部分还是口水诗,只有少部分有艺术味道。诗人也是慢慢成长的,谁上来也不一定就会天天写好诗。人说功夫在诗外,人又说苦难出诗人,都有一定的道理。人的脸面有黄金分割率,其实诗歌也有黄金分割率,当比率到了那个及格线,才会是美的,是好的。唯有期待诗歌园地,不要遍地都是贾浅浅。
3#
 楼主| 发表于 2022-9-14 14:53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22-9-13 20:07
诗歌大部分还是口水诗,只有少部分有艺术味道。诗人也是慢慢成长的,谁上来也不一定就会天天写好诗。人说功 ...

高老师说的,金线在脸上,我才知道,
4#
 楼主| 发表于 2022-9-14 15:03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22-9-13 20:07
诗歌大部分还是口水诗,只有少部分有艺术味道。诗人也是慢慢成长的,谁上来也不一定就会天天写好诗。人说功 ...

谢谢高老师精彩点评,握手!敬茶!
我给老师您归纳一下:
现在的诗歌口水味有点重,现代的和古典的都一样。
诗歌是有种金线的,名字叫"艺术味”
诗歌也遵循其他艺术规律,那就是黄金比例。
5#
发表于 2022-9-30 18:41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大作,感悟精彩;贾浅浅的诗我没读过,但赞同诗有“金线”的说法!
6#
发表于 2022-9-30 19:01 | 只看该作者
诗歌的金线只有一条,能否传世。
7#
 楼主| 发表于 2022-10-4 22:50 | 只看该作者
言泊远 发表于 2022-9-30 18:41
拜读大作,感悟精彩;贾浅浅的诗我没读过,但赞同诗有“金线”的说法!

    谢谢朋友捧场,国庆节快乐!

    我一直以为文艺有“金线”,比如在论坛,作品跟帖量就是一条明显的、基本的及格线(当然要排除人情帖)。如果一个帖子,观众寥寥,点评无几,也就是不受待见了,要是还能够得若干精华、一二稿酬,这条线含金量就高了些。
8#
 楼主| 发表于 2022-10-4 23:00 | 只看该作者
唐尧 发表于 2022-9-30 19:01
诗歌的金线只有一条,能否传世。

谢谢唐老师捧场,国庆节快乐!

    自古诗歌(含其他文艺作品)金线就不只一条,(个人“私线”除外)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将(诗)歌分为三线,一是下里巴人,二是阳阿薤露,三是阳春白雪。
    如果一个作品,“和寡”或基本没人“和”,常常是等外品,要么一等以下,要么三等以上,要是等到传世来做金线,这些诗人词家早就凉凉了。
9#
发表于 2022-10-16 13:33 | 只看该作者
草央 发表于 2022-10-4 23:00
谢谢唐老师捧场,国庆节快乐!

    自古诗歌(含其他文艺作品)金线就不只一条,(个人“私 ...

和的"众、寡"怎么能肯定是作品是等外品呢?杜甫在世时,其作品基本无人欣赏,直到一二百年后才被人发现和尊崇。人是早已凉凉了。而作品却热起来了?
10#
发表于 2022-10-16 13: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唐尧 于 2022-10-16 14:06 编辑
草央 发表于 2022-10-4 23:00
谢谢唐老师捧场,国庆节快乐!

    自古诗歌(含其他文艺作品)金线就不只一条,(个人“私 ...

作品的优劣白古至今只有"能否传世"一条标准。由时间来判定。往后也如此,没有例外。
11#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6 21:49 | 只看该作者
唐尧 发表于 2022-10-16 13:33
和的"众、寡"怎么能肯定是作品是等外品呢?杜甫在世时,其作品基本无人欣赏,直到一二百年后才被人发现 ...

千百年来,寂静的文人很多很多,百年后能脱颖而出的少之又少,而家喻户晓又何必苦百年之后呢?

有水井的地方就有人吟柳词,柳词即热,柳永也是人生大赢家。

要是孤芳自赏而无诗友评家,也许就是想等两百年后罢,何况被百诗海词山湮灭了也不一定哦。
12#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6 22:06 | 只看该作者
唐尧 发表于 2022-10-16 13:38
作品的优劣白古至今只有"能否传世"一条标准。由时间来判定。往后也如此,没有例外。

地狱还有十八层,作品难道没有三六九等?虽然文无第一,但优劣的层次是分明的。我说的所谓等外品,或是太次,被大众不屑的、或是太好,所谓传世的。

金线,在大作家冯唐来说,指的是一个“标准”,而这个标准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老师您认为作品的优劣以传世为线,而我个人的金线就是写得比我好的,都是优秀作品,又比如在版主的眼里,“精华”就是条“金线”,它们会比较优秀。

泛泛而谈,作品能够被大众接受和肯定的,无疑它应该就是优秀作品,这是条“普世”的金线,这个大众可以在当下,也可以在若干若干年之后,我以为,时间不是检验作品优劣的因数,而受众才是。
13#
发表于 2022-10-17 08:57 | 只看该作者
草央 发表于 2022-10-16 21:49
千百年来,寂静的文人很多很多,百年后能脱颖而出的少之又少,而家喻户晓又何必苦百年之后呢?

有水 ...

当时和众的作品而最终不能传世说明了什么?当时和寡的作品而后来成传世之作说明了什么?
14#
发表于 2022-10-17 09:07 | 只看该作者
草央 发表于 2022-10-16 22:06
地狱还有十八层,作品难道没有三六九等?虽然文无第一,但优劣的层次是分明的。我说的所谓等外品,或是太 ...

时间和传世是不矛盾的?作品有好差等级层次是肯定的。传世也有长短之分啊,有的即生即灭,有的几日几月,有的几年几十年,有的是百年千年直到永远流传!传世越久时间越长证明其作品越优秀,证明其作品的和者认可者越来越多!传世是靠人来传的。
15#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7 10:14 | 只看该作者
唐尧 发表于 2022-10-17 08:57
当时和众的作品而最终不能传世说明了什么?当时和寡的作品而后来成传世之作说明了什么?

杜诗传世也不是埋在地下百年后突然热的,他也有相当的受众,或说朋友的肯定,包括李白。一个孤芳自赏,与众格格不入的诗人,很难想象其作品传世。就是百年族谱,也靠家人来传承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29 11:55 , Processed in 0.05866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