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78|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写作,随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10-17 08: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写作,随想


  1、


  散文的写作无非两点,一是语言,二是结构。


  散文的语言是有别于小说和诗歌的。首先要纯熟。一位写散文的作者如果不能熟练运用语言,就无法创作出好的散文来。阅读散文的时候,看几眼,就能从语言上看出作者的水准。如果语言不成熟,几无可看。


  说到语言,就想起了前些日子闹腾比较利害的余秀华和贾浅浅。两个人都写诗,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农民。本来两个人是扯不到一块的,都因为黄诗出名,就被拿出来比较。诗是语言的艺术,从诗的语言说来,余秀华要高出贾浅浅一个层次。贾浅浅是一个稚嫩轻浮的小黄鸭。余秀华就是一个黄鼠狼,有着狐的魅惑,狼的狡黠,天生能够舞文弄墨。语言可以学习,有时候天赋很重要。与大学教授贾浅浅相比,余秀华无疑更具有语言天赋。作诗比写散文对语言的要求更高,具有语言天赋,就占了便宜。


  我比较喜欢诗意哲思的语言。诗意让散文具有美感,没有美感的散文谁愿意去读?哲思可以让思想深刻,没有思想的散文就会流入无病呻吟的境地。冰心的散文极具诗意,也没忽视哲思的渗透。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鲁迅的散文是深刻的,但语言有着自己的美,冷峻,沉郁,有时还不乏幽默。就像大海,看上去波澜不兴,底下,却是万物生长,美轮美奂。


  读那些大家的散文,有时候感觉就像坐在对面,拉家常,唠闲嗑。就像汪曾祺所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没有雕琢,没有粉饰,家常话一般的语言,朴实,自然。


  朴实,自然的语言,应该是散文语言的最高境界。


  就像牛肉干,不添加任何佐料,不经过任何的精良制作,切下来,放在炭火烤。或者,经风吹日晒,自然风干。就那么本本真真。你去咀嚼。越嚼味道越醇美,越醇厚。青草的味道,牛肉的味道,风霜雨雪,人间烟火全在其中。就像陈年老酒,一眼看去,干净,透明,似乎就是一瓶白水,无色无味。你去品。越品越绵长,越厚重。泥土的气息,草木的气息,春种秋收的艰辛,炮制蒸煮的汗水,浸润其间,让人沉醉不愿醒来。


  什么时候我们的语言朴实,自然了,我们的写作就返璞归真了。


  散文的写作没有什么花样翻新,没有什么别出心裁。


  当你的语言能够驾熟就轻的时候,就去经营结构。


  散文也是有起承转合的。起承转合,就是结构。结构是一篇散文的骨架,一篇散文庞大还是精致,丰富还是单薄,看你骨架的构建。撒开一张网,然后一点点收回来,网上来的鱼虾,就是主旨。每一个网格,都是“散”,收获的鱼虾,才是“神”。


  能不能散得开,散开能不能收得拢,也全在于骨架的搭建。


  骨架搭建好了,就去填补血肉。血肉就是内容。“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血肉丰满了,人物的面目姿态,喜怒哀乐就鲜活了。


  为了参加“中国作家网原创散文大赛”,我准备了一篇《瓦楞草》,为了取得一个好的名次,就在散文的结构上下功夫。因为语言除了日积月累还有天赋,日积月累让语言纯熟了,也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一时难以做出改变。天赋却是我们很多人所缺乏的,可遇不可求。结构却是可以精心构建的。在《瓦楞草》一文里就设置了一明一暗两条线。明写草,暗写人。在完成对瓦楞草描写的同时,也完成了人物的诉说。草的命运,即人的命运。草与人相互映衬相互成就,最终完成了主旨的表达——生命既卑微又坚韧。


  总算没有白白付出,获得大赛一等奖。


  将大赛评委对《瓦楞草》一文的简评摘录于此,算是本文的结束。


  《瓦楞草》写乡间的一种植物,它们生长在瓦砾之间,常常被人忽视和遗忘,但又总是倔强地生长着,不断繁衍生息。文章的巧妙之处在于,作者写草也是在写人,如母亲一般的乡村人像瓦楞草一般坚韧,让平凡的生命绽放出光芒,瓦楞草就是乡村人的一种精神象征。


  《瓦楞草》中,作者将随处可见的野草赋予了生命,他以草见人,在对野草的凝视中传递出人生、亲情、生命等等难言的况味。类似“瓦缝里那些瓦楞草,不见增加也不见减少,依然纤细,柔弱。风一来,几株草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掌摁住,齐刷刷伏倒,紧贴那坚硬的瓦片。风一过,瓦楞草重新站起来,快快乐乐,像从未发生过什么。”这样的语句比比皆是,通篇散发出一份坚韧顽强而又不失柔美温暖的生命力。


  2、


  有人说写散文的应该去尝试写一写小说,写一写诗歌。小说磅礴厚重,诗歌灵动激扬澎湃,有助于拓展散文的宽度与深度,有助于散文语言的灵活生动。我深以为然。


  鲁迅写散文写杂文写小说写诗歌。朱自清我所见到的只有散文、诗歌,未曾见过他的小说。鲁迅是一块石头,拨开表皮,怀瑾握瑜。朱自清是花瓣,精巧轻灵,风一吹,就飘了;雨一淋,就黯淡无光。


  矛盾,老舍的小说属于时代一流。他们的散文也好看。


  我读汪曾祺的散文小说就感觉到很特别、小说有散文语言的凝练,散文有小说环境人物的韵味。很多时候,读他的文章,散文小说几乎没有界限。散文可以读出小说的味道,小说也可以寻得见散文的韵味。


  一个成熟的写作者,会有自己的特点。就像一位行者,走的路多了,就形成了自己的节奏、姿势,想做出改变,很难。一朵花也是,年年花开花落,年年岁岁花相似,想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即便不去改变基因,也须嫁接。色泽,形状,香气,都得借助其他因素。


  我们的文学创作亦是如此。想有所突破,就得做出改变。


  借鉴其他文学样式的表现手法,或许是个好办法。


  我有一篇《轻奢酒吧》拿去参加一个征文,整体反应不错。没有传统散文那样沉闷,也不像小说那样冗长。人物,情节,对话都借鉴了小说的手法。语言是散文的,节奏,情感都是散文的。奇怪的是读过的许多人却纠结此文到底属于散文还是小说。


  其实,我们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是小说还是散文呢?我读过中学课本一篇描写爷爷菜园子的节选,印象中似乎是归类于散文的。抛开《呼兰河传》整篇文字不论,节选的文字就是正宗的散文。语言的韵味,描写的手法,行文的散淡与节奏把控,都是散文的味道。她自己似乎说过《呼兰河传》其实是她的自传。但从来没有妨碍我们当作小说去欣赏。


  现在很多刊物辟有“跨文体”专栏,专门刊登那些优秀的,像散文又像小说的文章。只要好看,像散文,像小说又如何呢?


  在一家论坛,读了一篇《不开就不落》的文字,作者是当作散文来发表的。认真读了,感觉别有一番滋味,就写了一篇阅读笔记,谈了自己阅读的一些感想,也同时发在那家论坛。作者很喜欢,收录在她的散文集里。将一些感想,摘录如下。


  体裁应该属于散文,可是,却有着小说的气象。几千文字写了几十年的跨度,写了几十年经历的人和事。写了人物的青涩、成长、成熟。写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追求、迷惘、彷徨与释然。人与人的情感交织与悲喜,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丰满。


  这是小说的构架。


  我却愿意将它当作散文来读。


  眼下小说散文化或是散文小说化的写法很普遍。这样的文字具有小说的情节、人物,也具有散文的语言魅力。散文没有诗歌那样虚构的浪漫,散文没有小说那样丰满的人物和紧张刺激的情节。散文需要一定基础的真实,散文也需要诗一样美的语言。《不开就不落》就是一篇兼具了小说人物情节和充满了语言魅力的文字。语言的美感,冲淡了人们对情节的严谨与人物的丰满的探究。而散文笔法却越发彰显出散文的美来。不去专注于人物的塑造,不靠情节推进来吸引眼球。那种浓浓的情愫浸润字里行间,随着阅读的深入,一点一点弥散,让人深陷其中,不自觉成为其中一份子。如同走进秋天,凋零的花,飘落的叶,枯黄的草,沉静的河流,或伤感或沉郁或振奋的人,都同属一个画面,谁都无法置身画外。


  后来作者告诉我,《不开就不落》一文发在《西部》,当作小说发表的。


  2022/10/15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2-10-17 14: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文珺 于 2022-10-17 14:56 编辑

余秀华就是一个黄鼠狼,有着狐的魅惑,狼的狡黠,天生能够舞文弄墨。余秀华的散文也写得相当的有水准。
3#
发表于 2022-10-17 16:5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支持【书话评论】版块。问候。
4#
发表于 2022-10-17 17:53 | 只看该作者
  朴实,自然的语言,应该是散文语言的最高境界。欣赏
5#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8 08:46 | 只看该作者
文珺 发表于 2022-10-17 14:52
余秀华就是一个黄鼠狼,有着狐的魅惑,狼的狡黠,天生能够舞文弄墨。余秀华的散文也写得相当的有水准。

嗯,从写诗来看,余秀华的确有天赋。
我们一辈子与文字打交道,都没有她的水准,一个农民,不是天赋是什么。
谢谢文珺来读。
6#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8 08:46 | 只看该作者
刘彦林 发表于 2022-10-17 16:58
谢谢支持【书话评论】版块。问候。

彦林版辛苦,
7#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8 08:47 | 只看该作者
yugongjin 发表于 2022-10-17 17:53
  朴实,自然的语言,应该是散文语言的最高境界。欣赏

谢谢来读,问好朋友。
8#
发表于 2022-10-18 09:43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写得风生水起,写自己也写旁人,对散文的理解很让人心慰啊。
9#
发表于 2022-10-18 11:00 | 只看该作者
《写作,随想》从散文写作的“语言”与“结构”两个方面入手,畅谈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并以实例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对如何写好散文作品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内容;读来受益。拜读。祝好。
10#
发表于 2022-10-18 17:44 | 只看该作者
读来感慨良多:有理有据,有“他”有“我”,客观主观融为一炉,不空洞,很实在,不学理,很耐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3 04:56 , Processed in 0.129750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