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2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非首发] 蛀书记(2021年7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11-16 17: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21年7月6日
朱永新的自选集《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有“教育是最强有力的武器”、“把生命读成传奇大书”、“孩童是巨人”、“我们正在涨潮的海上”、“享受着教育幸福”五辑。前四辑或可称随笔,最后一辑或可称诗歌,多为阅读和新教育实验的推广。文字平常,文章多“心灵鸡汤”腔,或可一翻,但与文学无关系。
风中的雨:近日连续翻了两本人民文学出版社书评圈赠阅的图书。先读《东城外》,与我想象中的文字有一定的距离。边读边想,《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或许会好些,新教育实验发起人的文章至少可能有书卷气吧。满怀期待地翻开,却大失所望,没有半点书卷气,满书“心灵鸡汤”腔,与《东城外》相比,离文学的距离更远。前四辑还勉强可以一翻,第五辑的“诗歌”特别是那些七言、五言,似乎与身边某些退休老头编的“顺口溜”区别不大。对朱永新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一无所知,本不该置喙胡言;但翻了这部自选集,却不得不说几句。自选集所选肯定是作者最得意的作品,得意之作辑成“大杂烩”,其发起的所谓“新教育实验”究竟“新”到什么程度,似乎可想而知;比如其一直津津的“晨诵、午读、暮省”就只是前人牙慧,并无多少“新”意。作者还说“这些年来,我们先后研制了中国幼儿、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和教师、父母、公务员、企业家的书目。”幸好,“我们”还有自知之明,没有“研制”军人、工人、农民等各行各业的书目,不然,“我们”真就成了全民导师了。在网上只搜到了“我们”“研制”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教师的书目,不但初中生、高中生的书目多有雷同,而且书目只集中于“文史”即社会科学,对于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必不可少、不可或缺的自然科学书目,似乎没有涉及。可见,这个书目也是四川方言所谓的“半边翘”,当真不得。当然,对于朱永新几十年如一日对阅读的推广这一点,非常赞同,特别钦佩。其所谓“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的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真正的家园。”从广义的阅读角度考察,或许有一定的道理;若从狭义的阅读来看,似乎是太过拔高了。最后,不得不说:《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或许是本好书,或许有它存在的意义,但对我来说,阅读这样的书既浪费时间,也没有补益。


2021年7月13日
东西的长篇小说《回响》有两条故事线:一是夏冰清被害案的侦破,一是冉咚咚婚姻的变故。涉及很多,很广,也很深入,写“世相”重写婚姻,写人物内心重写潜意识的流变。两条交错的线条,多个旁逸的故事,诸多人物的精神世界,山穷水尽时的峰回路转,茫然混沌处的柳暗花明,令小说显得丰富厚重,别有意味。
风中的雨:《回响》的故事说简单也简单:冉咚咚在侦破夏冰清被害案的过程中,无意发现丈夫慕达夫在外开房的隐私,进而开始侦测自己的婚姻。案件成功告破,婚姻也走向破裂。结尾有余味,令人悬想。东西笔下的冉咚咚,既是独特的个体,有不同于其他女性的个性特征;也是女性的代言人,有当代女性的许多共同性格。冉咚咚的性格是多面的,也是复合的。她仿佛一面镜子,可以照见当下女性多元却又万变难离其宗的生存状况与精神追求。人的性格是多元的,人是多重性格的组合。多元却不并重,诸多性格特征里必然有居于主导地位的一种。冉咚咚相信并依赖于直觉,任性而敏感多疑,期望爱情、青春、浪漫常在,本不是什么缺点,每个未超凡脱俗的人,都或多或少有。但冉咚咚太执念于这些性格特征,差点“直火入魔”。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她多元性格特征里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自我,近乎绝对的自我。幸好,冉咚咚及时回头,驱除心魔,在侦破案件的同时,也多多少少勘透了自己的内心。小说结尾处,冉咚咚问慕达夫“你还爱我吗?”或许就是答案。打开《回响》,觉得冉咚咚这个名字很无诗意,没有一丝半毫知性女人的味道,甚至由此有些怀疑小说的质量。怎么会是咚咚呢?冬冬,东东,都比咚咚好;鸫鸫,嬞嬞,也比咚咚好。读完小说才知道,主角名字“咚咚”与小说书名“回响”紧密相关,相互阐释:无需重槌,鼓亦呐喊,咚咚作响,余音绕梁。这不是回响,是什么?东西用文学之槌,敲世相之鼓,“咚咚”之后,“回响”无度,尽管或有东西施之别,仁智者之见,但小说里人物内心翻腾的,难道不正是读者脑海里激荡的吗?这不是回响,是什么?


2021年7月15日
《鲁迅的青年时代》是建国后周作人出版的第三部冠有“鲁迅”名字的文集。收有《鲁迅的青年时代》1组12篇文章,《鲁迅的国学与西学》等12篇文章、周静子的《回忆伯父鲁迅》,附有关于鲁迅及《阿Q正传》的3篇旧稿。此书于1957年3 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是周作人生前在大陆出版的最后一本书。
风中的雨:手里没有《鲁迅的青年时代》的单行本,但《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2卷、7卷里,有《鲁迅的青年时代》辑录的全部文章。一篇篇地读过,也算是读完了《鲁迅的青年时代》。1936年鲁迅逝世后,周作人写过两篇关于鲁迅的文章:《关于鲁迅》《关于鲁迅之二》。在《关于鲁迅之二》里,周作人说过一句话:“豫才早年的事情大约我要算知道得顶多,晚年的是在上海的我的兄弟懂得顶清楚。”在这句话里,周作人将鲁迅一生的“事情”划分为两个阶段:早年,晚年。周作人笔下的“早年”,或许是指与鲁迅反目前的时段,“晚年”则指与鲁迅反目后的时段。而周作人的对鲁迅的回忆文章,多集中于“早年”,《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以及《鲁迅的青年时代》所写,差不多均是“早年”。鲁迅的“早年”也是周作人的“早年”,也是鲁迅对周作人关照有加的年段。周作人虽与鲁迅反目成仇,但他对鲁迅“早年”的引领与关照,或许还是心存感激的,所以写了一系列关于鲁迅“早年”的回忆文章。而对于鲁迅的“晚年”,周作人另有看法。他不说自己不知道,也不说自己不懂得或者懂得不清楚,而说“懂得顶清楚”“是在上海的我的兄弟”即周建人。这话里之话,似乎是说他不懂得“晚年”的鲁迅。为什么不懂得周作人没说,但我们亦可猜测一二,即对与自己反目后的鲁迅,周作人似乎不愿面对,也不愿懂得。可见,周作人对鲁迅的“晚年”有自己的看法,但这看法或许不合时宜,所以在回忆鲁迅时,均集中于“早年”,而对其“晚年”则讳莫如深,不愿提及。


2021年7月17日
余世存“说中国传统节日”的《节日之书》,对春节、元宵、春分、社日、寒食、清明、端午、夏至、七夕、中元、中秋、重阳、腊八、年关、过年十五个或存或亡的中国传统节日进行深度诠释,考证起源,梳理流变,辨析底蕴,与他“说二十四节气”的《时间之书》互为参证,相得益彰。老树的插画,令书生色不少。
风中的雨:第一次读余世存,就是读的他“说二十四节气”的《时间之书》,后来又读过他的“立人三部曲”,比较喜欢他看问题的角度与书写的笔调,觉得颇有人文意味,认为他的文章,大多都可归入“文化散文”。《节日之书》里的十五个中国传统节日,有的虽或已变味却依然是节,普通民众依然在过;有的已经处于沦亡的边缘不太为人所知,似乎已脱离了世俗大众的生活。节日或有一个纯正的起源,但在流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不断渗入新的元素新的内容,进行必不可少却理所当然的整合,一些后来渗入的元素甚至会逐渐将“正宗”挤为边缘挤出正统,淹没在自己日渐强势的话语里。比如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清明,本是反映自然物候的节气,因与古代的踏青、袚褉的上巳节、不生火做饭的寒食节时间相近,便逐渐将二都兼并于己之一身,于是今天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清明节,却少有人知道上巳节、寒食节,即使知道一点,也很难弄清二者与清明节的区别,更很少有人再过这两个或可谓消亡的节日。比如端午节本起源于夏至,“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如果将节气放在一天的时间周期里,夏至正好是一天的下午十二点。正者,端也,正午就是端午的意思。”“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节已经存在,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在屈原之前就已经有了。”但今天的端午节,差不多人人都知道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节日。比如七夕节,本是乞巧节,“是乞求姑娘们也有一身好手艺的节日。”到南北朝时期,七夕被置入牛郎织女的故事,演变至今,今天的人多知道七夕是情人节。余世存的这些考证,令人可以探节日之源,也可观节日流变的过程,以及节日里的传统文化痕迹。
风中的雨:和《时间之书》比起来,《节日之书》似乎要零乱不成系统一些。加上“序言”和或可充“跋语”的《在家乡过年》,共十七篇文章,中间十五篇似乎有好几种体例,不像《时间之书》里的文章差不多一个体例那样统一。而且《时间之书》里有的文章引文过多,简直是在抄书。比如“说”中秋节,不但抄了《三国演义》里“唯一提及中秋的地方”,还将《水浒传》里五次写到中秋节的地方一一抄录,紧接着又进一步抄录《红楼梦》中“多有悲意”、《西游记》里“同样是悲剧”的中秋节。至此还不满足,又抄录了现代作家老舍、丰子恺、周作人、徐志摩、鲁迅等人笔下的中秋。本来,写《节日之书》里的文章,没有引证是不可能的,有引证才能服人,才能将其源流弄清楚;但抄录太多,似乎就不是创作,而是摘录了。或许:《节日之书》里在《时间之书》发行颇爱欢迎后,仓促编就的作品。


2021年7月28日
许宏的《最早的中国》有个副署:二里头文明的崛起。通过对二里头文化发掘遗址和出土文物的深入分析,并与龙山文化、二里岗文化、商周文化等进行对比,从布局规模、城市规划、宫廷礼制、祭祀战争、人口构成、城市民生、对外交流、强势辐射等方面阐释二里头文化在中国文明中的源头地位。图文并茂,值得一读。
风中的雨:殷商之前的中国远古史,由于缺乏文字记载,难以形成准确的谱系。夏,肯定存在,但夏的形态、传承究竟如何,却不太明了,也无法准确。无论是《史记》里的记载,还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确认,都有“传说”和“推测”的成份。从这个意义上讲,殷商之前的远古史是一锅愈搅愈稠、难得清流的“浆糊”;这也是顾颉刚否认大禹的存在,甚至认为禹是一只虫的原因。二里头遗址的横空出世,或许可从实物的角度证明在殷商之前的确存在着一个可称之为“中国”的较大规模的实体,但这个实体是不是夏、与夏有多少关联却依然说不清楚。许宏并不想去证明夏的存在与否,而是避开史学研究里夏这个无底洞般的“坑”,就二里头就二里头。在缺乏同时期具体文字记载这个前提下,通过对遗址、实物的考证,推导出当时的人文形态,进而得出二里头文化是“最早的中国”的结论。虽然许宏笔下的“中国”并非今日所谓之中国,但有文字记载后的后世中国,特别是商周文化里,都有二里头文化的影子。所以,将二里头文化称为二里头文明,说其是“最早的中国”,言之有理。书的开头部分有点东拉西扯,越到后越有味。值得一读。


2021年7月29日
《鲁迅全集》第二卷辑录《彷徨》《野草》《朝花夕拾》《故事新编》四个单行本。除《野草》外,其余都全本读过,有的甚至读过多次。此次重读,却有初遇之感,一些或许算是新的感慨不断涌来。这应该就是名著的魅力。四者比较,最喜欢两部小说集,散文集次之,散文诗最次。觉得:鲁迅作品值得认真读,反复读。
风中的雨:本卷所辑应该是鲁迅作品最常为人们所提及者,特别是《彷徨》《朝花夕拾》里的某些篇目,几乎家喻户晓。比如《彷徨》里的《祝福》,《朝花夕拾》里的《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虽然《彷徨》里的小说没有《呐喊》里的著名,但依然是鲁迅作品里的精品;而《朝花夕拾》里的诸篇散文,既可窥鲁迅笔下的故土故人风俗风情,更可见鲁迅的人生历程思想起伏与家国情怀。当然,鲁迅的“杂文”风格也在他的小说作品里有所展现。比如《理水》里“在文化山上,还聚集着许多学者”一句,既讽刺“1932年10月北平文教界湛江瀚、刘复、徐炳昶、马衡等三十余人向国民党政府建议明定北平为‘文化城’一事”,又对“优生学家”潘光旦(“一个拿拄杖的学者”)、历史学家顾颉刚(“鸟头先生”)竭力挖苦。虽不认同“绍兴刀笔吏”的说法,但鲁迅的笔调之犀利尖刻在他的小说里亦可见一斑。往下读,多是杂文,其笔调应更加犀利甚至尖刻,即正面谓之为“投枪”“匕首”者将随处可见。这样的文读来,多数时候是觉酣畅淋漓,若饮三大白不呼痛快都不行;但有些时段也会觉得有违平和,仿佛被人戳中痛处如坐针毡。后者或许就是当下鲁迅作品在中小学语文教材里被悄无声息地减少的原因吧。


2#
发表于 2022-11-17 09:1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老师分享读书笔记,敬茶!
3#
发表于 2022-11-18 09:08 | 只看该作者
本文是关于朱永新的自选集《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东西的长篇小说《回响》、周作人的文集鲁迅的青年时代》、余世存“说中国传统节日”的《节日之书》、许宏的《最早的中国》、《鲁迅全集》等书的阅读笔记,欣赏学习,致敬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3 04:57 , Processed in 0.12114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