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8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关于李劼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11-25 08: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李劼人的人生经历,知道一些:曾是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的联络人,曾赴法国勤工俭学,回国后在成都教书、办报、从事创作,曾开“小雅”餐馆,曾倡办、经营嘉乐纸厂,建国后曾出任成都市副市长,六十年代初病逝。不管人生经历如何丰富,在我心目中,李劼人都只是、只能是作家。

    李劼人一直都有创作“十部联络小说”的雄心。关于“十部联络小说”的计划与创作,李劼人在给舒新城等人的信中多有提及。

    1930 年7月3日,李劼人在给舒新城的信中说:“且欲出其余力,制一长篇小说,此小说从辛亥年正月写起,到现在为止。以成都为背景,将此二十年来社会生活及粗浅之变迁,与夫社会思潮之遑递,一一叙说之,描写之;抉甚原因,以彰其情。全书告成,大约在百万字以上。粗分数部,每部自为起讫。若法国大仲马之所为者。全书定名《年轮》,第一部已动手写出二万余字矣。自辛亥正月起写至反正时止,大约有二十万字上下,今年底可作成。”信中所说的“第一部”即《死水微澜》。只是,这“第一部”并未如李劼人所说于1930年底 “作成”。

    1934年12月21日,李劼人在给舒新城的信中说:“多年拟作之十部联络小说,已动手弄第一部,拟写十万字。今已写得五万余字。阴历年内,可将初稿完成。明春可将二次稿改出。”信中的“第一部”,依然指《死水微澜》。间隔四年多后,李劼人再次提笔创作《死水微澜》,并计划“阴历年内”完成、“明春”改出二稿。

    1935年6月14日,李劼人在给舒新城的信中说:“以此为弟所作第一部长篇,而又是全集之首,不能不棘棘从事。且虽是联络小说,但各自有其首尾,分之自为若干部,合之又有一贯之脉络,犹巴尔扎克、佐拉、大仲马等之所为也。”李劼人对自己的创作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定位很高:“犹巴尔扎克、佐拉、大仲马等之所为也。”

    1935年8月6日,李劼人在给舒新城的信中说:“少休二日,于六月三十日,即闭门动笔,日课写四千字。中间以天时之不佳,人客之过往,辄有耽搁。所幸腹稿早成,着笔即书。至七月二十九日,正以三十日之力,将首部写完,约计一十一万六七千字。到八月三日,修改注释亦完。”时间虽稍有变化,但与李劼人1934年12月21日给舒新城的信中的规划相差无几。至此,《死水微澜》顺利完工。

    与第一部的好事多磨,前前后后历经五年才瓜熟蒂落相反,第二部、第三部要迅速、顺利得多。

    在1935年8月6日给舒新城的信中,谈完《死水微澜》,李劼人马上谈及“十部联络小说”第二部、第三部:“弟于今日,已动手写第二部,字数亦在十万字上下,名曰《暴风雨前》。背景仍是成都。时代为宣统年至辛亥保路风潮。盖承第一部而写也。至迟九月半可完。究之何处,望早留心。弟意今年必写出三部。第三部名曰《大波》,字数同前,即写辛亥癸卯事。”李劼人雄心勃勃地规划:1935年9月中旬完成《暴风雨前》,1935年底完成《大波》。在李劼人的规划里,《暴风雨前》与《大波》都是与《死水微澜》篇幅相当(“十万字上下”)的小长篇。

    “李劼人小全集”书后所附的《李劼人年谱》说:“1936年,李劼人完成了《暴风雨前》。”具体为1936年的哪月,没有记载。1935年11月27日,李劼人在给舒新城的信中说:“《大波》即将着手。”既然 “即将着手”写《大波》,《暴风雨前》应该差不多已经完成。所以,《暴风雨前》的完稿时间应该在1935年底或1936年初。虽然比李劼人自己规划的1935年“九月半”稍晚一些,但和《死水微澜》比起来,还是要迅速、顺利得多。

    《李劼人年谱》在“1936年,李劼人完成了《暴风雨前》”后接着说:“完成《大波》上卷、中卷。1937年,完成《大波》下卷。”既然第二部《暴风雨前》的完稿时间后延至“年底”,第三部《大波》也只能后延。而且,《大波》并非他规划的“字数同前”,体量远远大于《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字数比二者相加还要多很多,创作时间自然也要延长才行。

    创作《大波》的同时,李劼人开始酝酿“十部联络小说”的第四部。

    1937年2月7日,李劼人在给舒新城的信中说:“系描写民国十四年时成都现象。……将来成书,我兄看见必有亲切之感。”说舒新城“必有亲切之感”,是因为“民国十四年”,舒新城正在成都高师教书。

    1937年6月22日,李劼人在给舒新城的信中说:“故至今,《横流》仍只六万言。……写成始忆及明日尚不能改写《横流》。因日前到嘉定一行,感想甚多。”《横流》应该就是“十部联络小说”的第四部。1937年6月22日《横流》已写“六万言”,说明《大波》应该已经完稿,《大波》的完稿时间,应该在1937年上半年。

    1937年,对于李劼人、对于所有中国人都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李劼人在1956年所写的《自传》中说:“七月七日,日本对我国的侵略战争突然爆发,于我于工厂也发生了大的变化。”在上半年完成“十部联络小说”的前三部,第四部写成“六万言”后,李劼人停下了他创作的笔,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嘉乐纸厂的经营之中。

    一直到1947年,李劼人又才创作出《天魔舞》。时间上并未与《大波》衔接,而是从辛亥年直接跳到了抗战。1961年11月5日,李劼人在给林如稷的信中回忆创作《天魔舞》时的矛盾:“我老早就有一个愿望,打算在《大波》写完,准备写一部长篇。(现在未定,到底循序而进,接着写袁氏叛国到五四前夕,此部已暂取名为《急湍之下》的好呢,还是大跳一步,写《天魔舞》,即从抗战紧急时候的大后方的形形色色,直到成都解放前夕的好?)”显然,李劼人选择了后者,“大跳一步”,创作《天魔舞》。或许由《横流》演变而来的“十部联络小说”第四部《急湍之下》,被李劼人暂时放弃,并因时局变化、年寿不永而无缘面世。

    1962年12月24日,李劼人病逝。于是,今天所能见到的“十部联络小说”,便只有“大河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和与之既连贯又脱节的《天魔舞》。常一厢情愿地假设:如果李劼人能有更安定的环境,更不旁骛的心态,一直保持1935年至1937年间的创作势头,将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投入文学创作,完成“十部联络小说”,不仅中国现代文学史将是另一番模样,而且中国现代文学在世界现代文学中的地位将大为改观。

    李劼人创办、经营嘉乐纸厂,建国后投身政坛,虽是不错的尝试,是他自主的选择,旁人不应置喙,但我依然想说:李劼人为战局所迫,因时局变化,在1937年7月以后将主要精力放在经商、从政上,不仅是他个人和喜爱他的读者的损失,也是四川现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损失。

    书柜里,有一些李劼人的作品:上世纪八十年代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劼人选集》二(上中下三册)、四卷,译林出版社出版 “大河小说三部曲”之《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上下两册),四川人民出版社“李劼人小全集”之《天魔舞》《成都是一个古城》。以前曾有一本版本较早的《死水微澜》,搬几次家后,不知所踪。面对四川文艺出版社推出的17卷20册《李劼人全集》,既想买:想慢慢读李劼人的全部作品;又犹豫:他的重要作品似乎都有了,再买全集,似乎有点浪费。但京东、当当、孔夫子旧书网的收藏夹里,一直各收藏着一套《李劼人全集》,说不定哪天心血来潮,突然就下单买回来。读过李劼人的所有长篇:《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天魔舞》,《死水微澜》读过两遍;也读过他的随笔:“李劼人小全集”里的一本《成都是一个古城》。

    很固执地认为:李劼人是四川现代最好的作家,不是“之一”,而是“唯一”。放在更大的环境,虽不敢说李劼人是中国现代最好的作家,却以为他至少当得上“之一”的称谓,“之一”之前,不是芸芸济济之“百”,也不是满满当当之“十”,而是寥若星辰之“几”。

    止庵在《插花地册子》第四章《读小说一》中说:“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最厚重的著作,如单以长篇小说论,他应该排在第一位。他这几部作品不仅有分量,而且有味道,结构好,语言也好。在我看来,李劼人走的才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正路,相比之下,茅盾、巴金等都是歧途。而同样涉及社会底层人物,李劼人的深度与格调也较老舍高出很多。附带说一句,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最大的缺陷就是基本上忽略了李劼人——只在一条注释里讲到他,以‘不过,据我所知,除曹(按指曹聚仁)以外再没有别的文学史家谈到李劼人的小说了’打发了事,实在有点不大像话。”这段文字里的“最厚重”“排在第一位”“正路”“高出很多”,都是很中肯的评价。翻开《插花地册子》第四章《读小说一》,就想:止庵不会在文中忽略李劼人吧,他会怎么评价李劼人呢?看到这一段,长舒一口气:还好,止庵没有辜负我对他的文章的一番喜欢,他没有忽略李劼人,他对李劼人的评价很高。也“附带说一句”,读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时,对他不提李劼人感到不满,认为是不可原谅的缺陷。当时只在心里嘀咕,没说出来,怕自己的情绪、认知被四川地域本位主义所左右。看到止庵这么说,才放心:不是地域本位主义,而是《中国现代小说史》真有不足。

    注:文中所引李劼人致舒新城等人的信,均转引自龚静染著、商务印书馆2021年10月出版的《李劼人往事:1925—1952》。



2#
发表于 2022-11-25 09:1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老师又发新作支持本版。上茶啦!
3#
发表于 2022-11-30 09:22 | 只看该作者
本文是关于四川现代作家李劼人的一篇研究文章;先从对其生平的简要介绍入手,以李劼给舒新城的信件内容作为依据,对其作品《死水微澜》《横流》《天魔舞》等创作情况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做了概括性的评价;观点鲜明,论述有理有据,并有参考资料《李劼人往事:1925—1952》做支撑。学习。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3 04:46 , Processed in 0.11017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