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7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她”与“刀” ——《一把刀,千个字》读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12-24 13: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rsjby 于 2022-12-24 13:21 编辑

“她”与“刀”
——《一把刀,千个字》读记

    王安忆的《一把刀,千个字》分上下两部,以“陈诚”的出生、成长、去国、立业、成家为主线,辅之以对“陈诚”成长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在曾经国内的纷纭、当下国外的平易里,书写命运的无常,人生的意义,思想的价值。

    “她”是谁?

    看上部,以为小说是一部写淮扬菜的“人间小温”。“陈诚”在上海的弄堂里长大,去国后在异国他乡凭厨艺立身,生活平淡,虽偶有波折起伏,也难脱市井日常。及读到下部,忽然奇峰突起,特殊年代里的“她”从字里行间“高贵”地显身出来,娓娓的文字掩不住岁月血腥与时代风云。原来,并不只是“人间小温”,还有“思想热血”。

    “她”是谁?似有所指,又不愿点明。

    “她”没有名字,小说从头到尾都只称“她”。“她”在音乐环境里的成长,“她”的音乐天赋,“她”对新政权的热情与忠诚,“她”在特殊年代的特别表现,“她”虽未细写却明了的结局,“她”的烈士身份,“她”的一女一儿现都在美国……东北,女性,热爱音乐,因独立思考且敢于表达而成为烈士,这些暗示强烈的符号,令对那个特殊年代的历史略有所知的人,不自然地要想到一个名字:张志新。她就工作在东北,她就是女性,她也有音乐天赋,她就因为表达自己对时局的思考、思想而牺牲,而且,她也有一女一儿现都在美国……

    至于丈夫与“她”离婚,女儿与“她”断绝关系,应该是那个特殊时段常见的人情,谁愿、谁敢与“反革命”继续保持亲密关系呢?即使爱情、亲情都在,为了生存,为了未来,还是划清界限为好!其间的无奈、伤心、痛苦、绝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今天已不太能切身体会。

    但小说终究是小说,是文学创作。《一把刀,千个字》不是张志新的传记,也不是历史小说,虽有她的人生的轨迹、家庭的印痕,“她”却似乎并不特指一人。只用“她”,不具名,连一个虚构的名字也不要,清楚地向读者表明作者的匠心,不是为某一个人树碑,而是要书写那个特殊年代里独立思考的清醒者,不怕上祭坛的思想家,“她”是那个特殊时代所有“英雄”的代表。所以,“她”没有名字,没有名字就是“无名”,“她”是“无名英雄”。像世上许多无名英雄纪念碑一样,《一把刀,千个字》,应该也是一座无名英雄纪念碑。

    为什么是“刀”?

    《一把刀,千个字》的扉页文字,可以看作是全书内容与主题的概括。

    扉页正面,引有袁枚的联语:“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竹、梅,都是传统文化“四君子”里的两种。所谓君子,多指品德高尚的人。王安忆引用此联,寓意很清楚。“霜高”一词很值得注意。霜高,自然寒冷,引申指严峻的环境、形势。梅花所以被列为“四君子”之首,就因为霜越重,越严寒,开得越艳丽。“她”就是傲雪的梅花,环境再严峻,形势再凶险,“她”都要保有自己的思考、思想,为之献身、牺牲而不悔。竹也好,梅也好,指的似乎都是“她”。

    扉页反面,王安忆提出两个疑问:“一把刀,故事从谁讲起?千个字,写到哪里结束?”小说全篇以“陈诚”为主线,“陈诚”喜欢厨艺,最终成为厨师,在异国他乡靠厨艺立身。小说里,“父亲得意道:没听说过吗?扬州三把刀,第一把是菜刀!”一把刀,应该指“扬州三把刀”(菜刀、理发刀、修脚刀)之一的菜刀。

    明明一直在讲“陈诚”的“一把刀”,为什么要提出“一把刀”的“故事从谁讲起”呢?难道“一把刀”除指“陈诚”的手里的菜刀外,还有更隐秘之所指吗?或许有,或许没有。如果真有,那就只能是临刑前残忍切掉张志新(“她”)喉咙的那把手术刀吧!如果真指那把手术刀,是不是说手术刀除救死扶伤的人道功能外,同时还会戕害正义助纣为虐呢!

    嬢嬢还是妈妈?

    对于“陈诚”来说,有两个长辈女人在他的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一是东北的“她”,“她”是他的妈妈,“她”给了他生命,虽缺失了他的成长却似乎一直影响着他;一是上海的嬢嬢,嬢嬢是他的姑母,他从三岁开始便在嬢嬢的呵护下成长,嬢嬢知道他喜欢做菜,给他找了名师,为他今后的人生找到了立业之基。

    《一把刀,千个字》除上、下部外,还有一个短短的“后来”。写嬢嬢去世后,他回到上海吊唁。他想找到那张嬢嬢“曾经拿给小毛看,然后他又私自翻找过”的,父亲、母亲(“她”)与他姐弟俩一起拍的全家福,但“那一张全家福仍然空缺,四个透明的相角中间,仿佛一个黑洞。”这个黑洞,既是嬢嬢制造的。那张照片,可能被嬢嬢藏之他处或者销毁,总之是再也找不到了。这个黑洞,又不可能是嬢嬢制造的。王安忆将全家福的缺失比喻成“一个黑洞”,想说什么?是要说:他的家因“她”的缺失,成了“黑洞”?还是要说:他的家人,特别是“她”,已消失于“黑洞”之中?或者是说:特殊时段的一切,是深不可知、不可捉摸的“黑洞”?或许都有!

    “后来”里,他并未回东北,也未去凭吊应该存在的“她”的坟茔。除了提及“全家福”还可以想到“她”外,其余的文字都不再涉及“她”。想象里,连招娣“都拢着嘴对他说话”,却没有最应该想起的“她”。是不愿、怯于面对,还是希望、已经将“她”遗忘?似乎都是,又似乎都不是。过去的虽已过去,但他怎能忘记。结尾的一段文字触目惊心而意味深长,既是针对“她”,又有“她”之上的更广阔更深邃的指向:“他害怕回来,怵的就是这个,可怵什么,来什么!门口有人探头,像是找人,看见只一个中年男人站着看展,又退了出去。他不敢乱动,也不敢擦拭眼睛。那里面的液体不晓得蓄了多少时日,又是怎样的成分,滚烫的,烧得心痛。止也止不住,越碰触越汹涌,几成排山倒海之势。”

    嬢嬢是实实在在的生活里的亲人。妈妈对他而言,却只有血脉传承,“她”虽只存在于别人的言说里,空泛得连具象都无处可寻,却“不晓得蓄了多少时日”,“烧得”他“心痛”。嬢嬢似乎是他生活里的妈妈,“她”才是他精神上的母亲。

    小说里的每位人物都个性鲜明,比如父亲、姐姐、师师、“她”在天津的同学、落户大兴安岭的知青……那个描绘篇幅较少的招娣,也并非无足轻重,似乎是更特别更重要的意象。

    小说结束,所有人的命运都有交待,为什么王安忆还要问“写到哪里结束”呢?或许,王安忆说的依然是“她”。从小说的整体结构与文字数量考察,特殊时段里“无名”的“她”显然是主线“她”儿子“陈诚”之外的辅线。小说对“她”(如果“她”有张志新的影子的话)并不浓墨重彩,而且多从成长、家庭等方面来写,对“她”也几乎没有“高大上”的评价,一切都是点到即止。但读完小说,脑里挥之不去的,萦绕纠缠的全是“她”以及家人今天生活里“她”的影子。

    如何文学地表现特殊时段的历史以及相关人物,在特殊时段已过去的几十年后,昨天与今天与明天,过往与当下与未来,谁才是文学创作的主体、重点,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的选择。特别是对过往,是记住并反复申说,还是记住而不再提起,甚至干脆忘掉免得再来干扰今天的美好,有责任感和思想深度的作家都不得不面对。王安忆的《一把刀,千个字》,给出了她的回答。王安忆“千个字,写到哪里结束?”的疑问,既是自问,也是他问,值得所有的人深思。



2#
发表于 2022-12-24 18:23 | 只看该作者
感谢老师又发新作支持本版。问候。
3#
发表于 2022-12-26 19:42 | 只看该作者
《“她”与“刀”》是王安忆的小说《一把刀,千个字》的评论文章;重点从““她”是谁?”、为什么是“刀”?、嬢嬢还是妈妈?等三个话题进行分析;分析有理有据,客观透彻,观点鲜明,有自己的体认。欣赏,学习。问好。
4#
 楼主| 发表于 2022-12-30 13:16 | 只看该作者
刘彦林 发表于 2022-12-26 19:42
《“她”与“刀”》是王安忆的小说《一把刀,千个字》的评论文章;重点从““她”是谁?”、为什么是“刀” ...

谢谢版主留评、置精。
5#
 楼主| 发表于 2023-1-8 17: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sjby 于 2023-1-8 17:43 编辑

扎米亚金在《我们》里有段关于“刀子”的话,或许可以阐释王安忆笔下的“刀”:“刀子是人类最强固、最不朽、最灿烂的发明。刀子曾用在断头台上,刀子是斩断所有死结最普通的工具而在刀锋上则是似是而非的议论铺成的道路——唯有无畏无惧的心才能够踏上的道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3 23:39 , Processed in 0.07778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