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班时,我并不担心他的工作,关于业务熟练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我只叮嘱了他一句话:管住嘴——慎言!
我年轻时,或者我们年轻时,都有过同样的毛病:爱抢话!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期周围人的认可或赞许。在同龄人面前急于表现优秀,在长者面前急于展现成熟。一旦失去了话语权就会自卑,有人选择沉默,有人选择无话不说!这就让那个成语非常贴切——言多必失!
年轻时我们都可以谅解,问题这个问题可能会伴随终生。特别是一些文化层次比较浅薄的人群中,与周遭的朋友相遇时——如果都是划等号的还好说,就怕有地位高的有品位高的,人家出口不凡咱都接不上话,接不上也得接啊,见识又不是血压——有激情就能蹿上来!于是就是有什么说什么,只要能吸引对方的兴趣,讲话内容无所顾忌,个人隐私单位隐私全部装盘呈上……
不知道诸君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我反正是遇到了不少。我喜欢和这样的人交往,因为他们让人一眼看穿,好在表面坏在明处;而他们永远看不穿我,我从不多话,惜字如金,偶尔说两句,也是打着哈哈说空洞的场面话。同时,我也瞧不上这样的人,有些人过分到连自己的家事都往外抖露——有什么说什么已经习惯了,总想获得共鸣或同情——说来说去,除了丢人现眼,有些事这个世界上谁也帮不了你,拯救自己的永远是自己!
但这么个简单的道理,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尤其是一个大男人,管不住自己的嘴,那种低级程度——都不如管不住下半身。
我有个亲属就是这样,初中文化,人也不坏,就是“嘴闸”太松,人说童言无忌,他这辈子都无忌。孩子大学挂了十科,传得满城皆知,同样的话重复了十遍,想让全天下都知道自己有个笨孩子似的;老丈人在同学会上弄了点绯闻,他也出去传去,家里打成一团,差点因为这个离婚;在家里大义灭亲,在单位更不会客气:纪委检查出点毛病,当天就传遍了,领导教训他:这是好事吗?你四处传!他可好,拿出手机的微信聊天纪录给领导看,那上面除了传话内容,还补充了一句:“你可千万别对外人讲!”
瞧瞧,就像赵本山小品里说的那样:“看到他就想到了哪咤、金刚葫芦娃,都是小孩子,大人哪能看出这种事?”有一次,这位亲属酒后和我说,走半道上都有人截他,告诉他一些花边新闻,他也琢磨了,为啥这样,还不就是因为自己的嘴不好——果然,全给传出去了!
我对刚参加工作的孩子讲,没人因为你笨手笨脚、干活慢而计较,但是,有人会因为你的嘴不好而记仇。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就更不能说了。“口不言温室树”的故事,就是个职场的好典范。西汉大臣议事的地方叫“温室”,孔光在家里谈笑风生,突然有人问温室里种了什么树,他默默无言、守口如瓶。我想,犯过“祸从口出”错误的人,应该多看看这个故事。
我平时就是个很少说话的人。感兴趣了我就安静地听,但不插话;不感兴趣我就假装抬头在听,那更不会表态了。我只有遇到有共同语言的,才会说起来没完,偏偏这座小县城里知音难遇,宁缺勿滥,没有就不说。可不是所有的中老年人都这样,像刚才那位亲属那样的人总是不乏的,我的同学就是这样。
同学是个很善良的人,公认的老好人,老司机了,技术纯熟,但是嘴却刹不住车。他的儿子是我的学生,周末来接孩子的时候顺带捎我回家,一路上没话找话,说起这段时间阳的人太多,火葬厂都排起了长队,3000元以下的骨灰盒都脱销了,放眼望去全是红灯笼——80岁以上的老人挂红灯,意为“喜丧”。我在旁听着,网上的传言我不信,但他的职业确实是经常往那地方跑,所以我不怀疑他的亲眼所见。问题是——车上还有个孩子,他的儿子刚刚上七年级。真话难道就能随便说吗?让孩子知道这些事的目的又何在?是让他明白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还是让他懂得新冠形式下应该珍惜当下?
怕的是,他什么都不考虑,不管不顾的就闸门大开。下一个周末,学生写作文的话题涉及了这次“抗阳”经历,我这同学的儿子在文中写道:听说火葬厂都排长队,火化炉从早烧到晚,这还烧不完……
管住嘴,怕是比戒毒还要难为的事。但管不住也得管啊,说出的话泼出去的水,说了不该说的话不是说自己承担就完事了——更重要的是,你要看看周边的人,看看周边未成年的人,你的闲言碎语会不会给他们造成影响。
如果连这点都不考虑,那就再看看今年春晚王宁小品中的那句台词:“好好的人,长嘴干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