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9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孔庙的空心古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3-28 09: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直有一个愿望,抽时间到曲阜拜一下孔夫子:做了半辈子老师,有机会一定要拜一下自己的祖师爷。另外,河北与山东毗邻而居,说没机会只是找借口。

一 万仞宫墙

  到曲阜先去孔庙,排队等待时,看前面都是层层叠叠的等着进庙朝拜的人群,期间还有几个黑长衣滚红边的古装人物,应当是当地工作人员。

  前面城门状的古建筑上赫然四个字:万仞宫墙。让人迷惑,这是孔子所居的地方,为什么是“宫墙”呢?后来查证一下资料,才一下子想起来,这原来是个典故。大意:有人认为子贡的学问很高,甚至比他老师孔子还要高。

  子贡的回答很有艺术性:我的学问大家可以看得到,就像站在一堵矮墙外面往里看,里面有什么东西大家很容易就看明白。而我老师的学问呢,就像站在“万仞宫墙”的外面往里面看,你什么也看不到,但实际要高深渊博的多了。

  子贡在孔门弟子中最会说话,他说自己老师的常识广博,高深莫测,不是一般人能了解的。这就是“万仞宫墙”的出处了,据说全世界孔子学院的外面都写了这四个字。这要给那些粗通中文的外国人们讲明白,怕大不容易。

  我对道两边的一排排柏树很感兴趣,他们卓然挺立,不摇不动,四季长青,很容易让我想起论语中孔子的一句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二、至圣先师

  孔庙是孔子的家庙,也是历代君王祭拜孔子,封禅功德的地方。据导游介绍,圣人家槛高很正常,绝对不能踩,那是圣人的肩膀,踩过去是大不敬。从前门进去,越往后走,门槛越高,到后面,几乎齐膝,门槛两边要再有两三阶的垫阶才能过去。于是想起,清代几个皇帝个子很是不高,好像一米六不到的样子,他们当年跨圣人肩膀时应当相当费劲吧,不过,自会有一些高明的大臣想办法,譬如纪晓岚之流,就极会见机行事想出办法来。

  一国帝王,至高无上,但到孔庙来还是要毕恭毕敬。据说,孔庙一般不开正门,平常人甚至达官贵人到此,也只是开侧门进出,只有皇帝到了才开中间正门,新中国领导人来了也走侧门,与平民一样待遇。

  皇帝拜不拜孔子呢?当年要拜,具体怎么个拜法,没有研究不得而知。导游给我们讲了个小故事。说有皇帝来拜孔子,看前面碑文上写的“至圣先师文宣王”就很不高兴,不想拜了。他说:我来只能拜师,不能拜王。

  皇帝的意思很明显,论常识,我可以尊重你,但政治地位肯定不能超过皇帝本尊。但实际上,历代大都数皇帝还是来拜祭了,他不仅需要一位老师,而且希望这位老师帮他治理万民,让自己的皇位更安稳一些。拜一拜不吃亏。

  孔府就在孔庙旁边,是孔子住过,也是历代衍圣公(也就是孔子历代嫡传子孙的封号,世袭罔替)们所居宅院。他们被历代君王统治者所尊重,不以朝代更迭而改变。譬如,台儿庄大战时,蒋介石曾经特意嘱托国军将领要保护好孔宅一脉,撤退时要把衍圣公带走。后来他败走台湾时,也真就把几位嫡传子嗣一并带走了。

  资料上显示,日本占据曲阜后,对孔宅也留意保护,并未破坏惊扰。历史上朝代兴衰,战火不断,孔庙孔府孔林大体被保护完好,可以说流水的政府,铁打的三孔,让人惊叹,也令人唏嘘。

三 所谓信仰

  皇帝不一定真的喜欢孔子,也不一定真的尊敬他,以其为师,但确真的需要他。因为他是所有汉人的老师,是一种信仰,一种文化图腾,不尊崇他就是与全民为敌,只要看到这一点,皇帝就必须要尊孔。

  但不一定真的尊敬,起码有利用的成份,是当权者的工具,为了使着顺手当然要有所改造。一面为其上封号,一面对其精神实质实行增减,甚至阳奉阴违。自汉到清,皇帝都在大谈儒家,实际执行时却往往“外儒内法”兼以其他。朱元璋骂没骂过孔子不知道,但他对孟子所说的一些话大为不满,曾经发狠:这老头子要生在大明,看我不砍他脑袋!

  包括各代统治者对于衍圣公的态度,我可以把你捧得高高,养起来,好好保护着。但不可能让你参政议政,正不要提什么真正执行儒家的那一套。

  真实信仰到底有几分,不好说。但自上而上,我们表面上还是很尊敬孔子的。

  中国人不是一神论,没有一个统一的神,但孔子是大多数人的信仰,哪怕人们没有读过论语,不知道仁的含义,但一些儒家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老百姓可能不信鬼神,但信良心,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所谓“推己及人”,无非就是“烙饼翻翻个”。这是孔子哲学的人民基础,是他的伟大之处。

  孔教中更有“君君臣臣”“克己复礼”的说法,这让统治者们很受用,也才是他们尊重孔子,愿意以此教化万民的根本原因吧。
孔子的思想很博大高妙,又能让社会上更多的阶层所接受而推崇,于是,哪怕对立的双方也在他这里找到了最大公约。

四 空心古柏

  孔庙中多植柏树,后面孔林中更是松柏成林。据介绍,孔府柏树平均年龄都在千年以上,最古老的一棵两千余岁,还有一株传说中是孔子亲手所植,也就是说,中国历史上那些有头有脸乃到至尊的人物,大都从树上俯首走过。

  它们见证了我们这个民族一路走来的曲折兴衰,看尽人世沧桑。

  几株千年柏树,长在那里,肃穆宁静,风雨不动,宠辱不惊。初看来,树身有一抱粗细,树高两三丈,高过庙宇叠顶,树身纹络龙盘而上,苍劲古朴,像圣人飘摆的衣褶,像他的胡须,像岁月刻画的皱纹。转过去再细看,整个树身已经中空了。也就是说,这几棵古树只剩下外面的树皮还活着,年年又发出新芽,长成新枝,高耸入天空的树枝还滋出新绿,在风中微微颤动,它们的确还活着,不知道还能活下去几个千年。

  在那时,我内心里也微微一动。这像不像孔子的思想?我们今天读到的论语,经过历代的传承与删改,不断的解读,其中还有多少是孔夫子原来的本意?是不是中心已然被掏空,只剩下了一些外皮,还有在后世滋发的新枝?

  大树底下好乘凉,后代不少王侯将相想与孔子这棵大树攀上关系。乾隆皇帝把女儿嫁给孔家,还多次来此帮忙调谐婆媳关系。更有许多权臣巨子也要和孔家攀亲,也无非想借此乘凉而已。若孔老夫子能亲见这些,不知做何想法?

  夫子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但他并没有否定富贵,他是想做官的,只是做官必须要有原则。结果为了他的原则,一生也没有做过什么像样的大官,甚至沦落到“丧家之犬”的地步。他本是个有理想的人,富贵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仁”“礼”才是。

  夫子逝去,福荫近三千年,他的后代都过得不错,嫡亲子孙被封为衍圣公,自己当年的旧宅也被不断装潢成“孔庙、孔府、孔林”。门口对联夸他们“富贵无头”“文章通天”。这是夫子的幸与不幸呢?

五 小人之见

  孔子走得是精英路线,对于一般的劳力者很不屑。他的话语中经常出现君子与小人的对立,显然看不起那些小人物,这似乎也成了我们的一个传统“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精英政治”“顶层设计”诸如等等。虽然也有“水亦可覆舟”“人民公仆”的说法,多是一种有礼貌的补充。

  反之,小人们对于孔夫子也不太感冒。人们也不见得就反感孔子,只是我们国人的脾性向来就是什么也信,什么也不全信,莫说孔夫子这样的凡胎圣人,就算是神佛鬼仙,大家也往往用时靠前,不用靠边。譬如来孔庙一游多是观光,少有瞻仰,只是一种凑热闹的心态。

  我们排队等着进孔庙前,有哥们一半感慨一半兴奋的喊喝一句:走啊,看看孔老二去。

  走到里面,大家也只对一些半真半假的传闻感兴趣,没关心“论语”中的之乎者也。大家对于孔夫子学问不感兴趣,说不上崇敬也不算反对,只是随着人群看着热闹,好像中了孔子的一句“小人德草”,只是随风而倒罢了。

  但小人也自有小人的心思,大家都很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拜下孩子,希望儿子考试得高分,上名校,得富且贵。

  大家更感兴趣的是驮石碑的那些石刻怪兽,因为导游说:摸摸头,一辈子不发愁;摸摸腚,一辈子不生病;从头摸到尾,一辈子不后悔。于是大家都挤过去摸着,把不知名的石兽摸得油光发亮。

  那些帝王将相来孔庙都有其高深莫测的原因,譬如严嵩也来了,他倒台后怕被皇帝治罪,仗着自己与孔家的姻亲关系,请衍圣公为自己求个情。在走廊里坐了几天冷板凳也没得见面,这就是“冷板凳”的由来。

  而我们小人们心思就单纯的多,出孔府后门时,已经中午近十二点了。一位大哥大声诵读一句:有朋自远方来,孔家不管饭吗?

  关于孔林,最后想补上几句。据说,孔林为孔家墓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私家墓园。孔氏在谱者都可埋到此处。但里面坟墓形制也分了三六九等,平头坟为平头百姓,官者墓碑戴官帽,衍圣公可以立牌坊。这种做法与孔子思想很一致,他认为人活者是有区别的,葬礼也有严格等级制度。自己最得意的弟子颜回死了,他很伤心,但也不能为之破例,做出超规格的事情。

  我不太赞成此种说法,倒更愿意相信人的灵魂是平等的,死后归于尘土,应当一视同仁。显然,我也算小人之见了。那大人之见呢,比如政府要想着以文化旅游来创收,要以孔子思想打造文化品牌,影响世界。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3-3-28 12:29 | 只看该作者
那地方我去过,那柏树也是太老了,要用钢管支撑才能能站立。
欣赏学习老师美文,中午好!
3#
发表于 2023-3-29 18:36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写得不错,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8 04:23 , Processed in 0.050995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